“偷”了一回“懒”_教学反思
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迫切需要性,引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 “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现在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师生问候完毕,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二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商量:“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故作疑惑):what we will learn today?
the students answered together and loudly,unit2< what time is it?> part a let’s talk.我作势看了一下黑板,学生马上明白过来抢着要去黑板上写题目,最后学生们自己推荐了一个平时写字比较好的,该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的架势。
teacher:who can help me review the words in part a let’s learn ?
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单词和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如:english class,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师(迫不及待):what time is it now?
ss: it’s 9:50. it’s time for english class. (异口同声)
teacher: now, let’s do. (紧接着说)
们马上明白过来现在是该听指令,做动作了,立刻有同学“贡献”出一盘磁带。我请了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上来按录音机,开始他还有点紧张,等他发现下面的同学每个人的声音都是那么响亮,他也变的有自信了,学着我平时的动作和神态,没想到他不仅发音正确,而且动作也很到位。其余的同学仿佛是在激励他,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接下来的表演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let’s talk.课文旁边准备地几幅图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按照平时上课的步骤,先听磁带跟读,然后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还有同学把课文中地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反思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作为外语教师,我们知道,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课,却成了我与最快乐、最轻松也最满意的一堂课。原来,没有了教本、、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跌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偶尔来一个“空手进课堂”的意外也许不错,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预先猜测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须有灵活的应对能力。空手进课堂,决非容易,功夫还在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