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使游戏活动成为幼儿难以忘记的学习_课改与自主学习
二期课改可以说是上海幼教界比较大的一次改革举措,我们第一线的从最初的不熟悉、不理解、到慢慢领会、实践、反思中感知到二期课改的点滴内涵。二期课改树立了一些重要的学前教育课程理念:教材应注重过程,应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贴近,能符合幼儿的兴趣,满足每个不同的合理需要,特别是游戏活动的需要。新课程的出台带给我们每一个一个全新的命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的孩子有了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和游戏是没有区别的。可以说孩子所有的学习都来自于“玩耍”式的游戏。新课程探讨了今天的孩子所喜欢的游戏,孩子成为游戏的主导者、设计者、创造者。而则会根据孩子的兴趣热点、需求和生活经验将一些无序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加以整合,以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做事、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孩子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表现。我们在学习中真正学到的东西,都是从自己主动地想学开始的。新课程的独到之处,就是把学习变成了有趣的游戏。
一. 区域游戏是新课程引领下的一种学习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是当前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刚开始创设区域活动,我把区域活动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总认为区域活动是将平时所教的知识放入各个区域内让幼儿练习,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的目的。于是我们在语言角放置了一些图片、木偶,让幼儿讲述学过的故事内容、表演等情节;在角放了一些分类卡等引导将
活动中的操作重演一遍。后来我们发现幼儿一开始还有兴趣,可不久这种兴趣渐渐消退了。为了满足各种层次幼儿的要求,扩大幼儿的知识面,我重新调整了区域活动的内容。我为能力不同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幼儿的兴趣一下子高起来了,但是由于还是跟着“要求”这根指挥棒,的兴趣氛围忽隐忽现。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翻阅有关资料,在理论的指导下,我认识到区域活动是有目的有的一种学习活动,可以是主题活动的延伸、也可以是主题活动内容中的个别教育。让幼儿在自立、自由的探索游戏中学习、探索,掌握知识。而不是先教后玩,也不是边教边玩。我把区域活动看作是能给幼儿提供一个优化的有利于幼儿活动与表现的良好环境和机会,它可以合理地安排各项活动,提供充足的能刺激幼儿活动的材料,建立和谐、自由、轻松的气氛,从而促进各方面的发展。例如:为了锻炼新小班的孩子学习自己拿勺、自己穿衣、穿袜等生活能力,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安排几节生活课教孩子机械的练习操作。而是将它纳入主题活动“娃娃家”中的个别,以投放在区域角活动的方式让孩子主动地去给娃娃穿衣、穿袜、给娃娃喂食。同时在材料的投放上考虑到每一个不同的孩子的需求,分不同的层次提供材料。娃娃衣服上的纽扣分三种:揿纽、大纽扣、小纽扣等来满足不同能力的孩子操作;袜子也分
同一色无花纹袜、彩条袜、彩色花纹袜等让孩子配对成一双后再穿;给娃娃喂食的工具上既有调羹、食物夹、也有筷子供幼儿选择。这样在创设好的娃娃家区角环境中孩子每天都乐意做游戏,在快乐的玩耍与尝试中不知不觉地就具有了穿衣、穿袜和拿勺等生活能力。孩子玩得愉快,显得轻松而自如。通过课改,我意识到区角活动是一种环境教育,对而言是自由游戏,他们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对而言,无论是区角的设置、材料的选择、材料投放的方式、过程中的指导、活动后的评价都是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要求,都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习探索。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我们的动物朋友”,在益智区投放“动物拼图”时,制作精美,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注意,纷纷进入益智区,但出乎意料,我在观察中很快发现有的孩子随便拿起一块图样拼凑着,没拼完就走了;有的很快拼完也走了。在反思中我觉得:一些孩子没有掌握拼图的顺序和方法,而块数少的拼图对能力强的幼儿又很简单。于是我重新制作了拼图,从四块到六块到八块等数量不一,并设计了拼图的步骤图,使孩子们在拼图时可以看图掌握拼图的方法从:头,腹、尾等按顺序拼图。当孩子们重新拼图时,陈心怡能在按步骤图拼图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王志强在拼完最难的十块拼图后高兴地拉着我去看。由此,我觉得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要注意有层次性,玩具也应由易到难,有浅入深,符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的选择材料,并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 主题活动使教材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更切合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点。
新教材的实施并不是要放弃原来的学科教学,因为新课程的共同性课程保证了基础性知识层次的需求。主题活动的选择是没有序的而主题中出现的各个领域的知识点则是有序的。所以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还是要去解决知识技能与主题的矛盾。的教学内容取之于新教材,又结合本班
幼儿实际,对新教材进行再创,重新设计教学方法。使内容和方法园本化,使活动充分体现了师生互动,因为教材内容的再创造使经验点更切合幼儿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点,活动情景的创设也激发幼儿很自然的,积极地投入活动。课改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幼儿的经验、能力是他们自己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充实起来的,生活逻辑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等广泛的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探究中,只要善于把握、肯于整合,总能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过程中找到让幼儿探究的机会。如:有一段时间,班中许多孩子脱去袜子睡午觉,在这中间孩子开始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脚,有意、无意地观察触摸现象也开始产生。选择“我的身体”主题既贴近孩子的实际,又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将幼儿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有利于帮助提升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小班幼儿“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的特点,我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中,着重幼儿的直接体验,注重他们的感受、探索。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通过看、说、摸、跳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观察、比较、体会任何事物都会变,从谈话、讨论中引伸出我们会长大,脚会变大,从而激发幼儿对生活、对自己成长的热爱与渴望。 在《可爱的小脚》活动中,我通过让幼儿自选游戏——脚丫想象画、脚撕报纸、脚步夹珠等激发的兴趣,通过看一看,踩一踩,比一比,碰一碰的玩耍形式探索脚的特点和功能,从而知道保护小脚的方法。 &nb
sp; 《我的身体》是反映小班幼儿认识自我的教育内容。由于认识、探索的对象来自于认识主体的自身,这对小班幼儿来讲无疑是件神秘又充满情趣的乐事,因此全体幼儿始终情趣盎然地投入活动。在目标的定位上,我将认识、技能、情感三要素有机地结合,立足于让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通过感知-观察-比较-推理,提升其已有的经验,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渗透到过程中。又如:在我们开展“秋天”这一主题活动时,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我们和孩子一起为水果装饰,有可爱的水果娃娃,也有调皮的小动物。孩子们很是喜欢,一有空就会跑过去看,摸摸这个,摸摸那个,还会和同伴互相讨论呢!由此,《香香的水果>这一活动产生了。小班的孩子活泼好动,我把游戏融入其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秋天果园丰收的美好景象。首先我以驾驶员的身份带领幼儿一起开车去“果园”玩。(把幼儿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布置在教室的“果园”里,使幼儿可以自己拿得到。)到了果园,让幼儿一边“摘果子”一边摸摸、看看、闻闻水果,大胆地说出水果的名称和特征。最后让果园里的阿姨(由本班阿姨担任)请幼儿品尝“果园”里的水果。此后,还相继开展了游戏—“我当小厨师”中的《做水果拼盘》、《做水果色拉》等。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水果的不同状态、不同的实用方法,积累初步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之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运用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开展,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孩子们在认认说说中积累了关于水果的知识,通过摘水果这一环节,更体验到了秋天果园丰收的美好景象。
三.新课程更注重以亲子游戏形式呈现的家园共育。
自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十分注重把自然、社
会做为幼儿学习、生活的第一课堂,注重家长、社区与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注重家园共育的特殊效果,开展了一系列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亲子游戏活动。带动了解二期课改精神,了解幼儿的活动状态,了解幼儿的学习主题,以便为创设相适宜的家庭环境。使也自觉成为的主体,课改的参与者。
甜甜的重阳糕
重阳节的前一天,我们小班的祖辈都收到了孩子交给他们的邀请信,请爷爷奶奶到园一起过重阳节。这天早晨,孩子们来得特别早,孩子们的心情异常兴奋,整个晨间活动都是叽叽喳喳,像小鸟般的叫声,热闹而令人喜欢。九点钟,敬老活动开始啦:小朋友全体起立向爷爷奶奶深深的一鞠躬并说———祝爷爷奶奶节日快乐!紧接着祖辈代表发言,表扬孩子们入园后取得的进步,希望孩子们在家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不让爷爷奶奶劳累。接下来是孩子们剥橘子和鹌鹑蛋送给爷爷奶奶吃,小手剥出来的食品令祖辈们欣喜不已。还有每一个孩子都把一块重阳糕亲手送进爷爷奶奶的嘴里,这一举动使在场的每一位祖辈激动极了,有的竟流下了眼泪。要知道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从不会像今天这样细心地关心自己的祖辈。最后,孩子们和祖辈一起表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整个活动室洋溢着一片欢歌笑语。
丰盛的自助餐
今年的三月八日,我们组织了一顿不同寻常的亲子午餐。餐前,孩子们在妈妈的帮助下亲手为妈妈制作了一件礼物——项链和手链。一个个彩色的纸圈串成了一串串美丽的项链、手链。每个孩子把它戴在了妈妈的头颈里、手腕上,每个妈妈的脸上都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送礼后,孩子和妈妈一起玩起了“找妈妈、投篮、呼拉圈、小企鹅”等游戏。午餐时,每位妈妈都介绍了自己带来的拿手菜肴和点心,孩子们乐极了,纷纷动手搬出了自家的碗、盆,热情地让同伴品尝。一顿丰盛的午餐摆好了:你家的番茄汁大虾;我家的松鼠桂鱼;他家的自制蛋糕等品种丰富。孩子和妈妈们一起围着长长的餐桌边看、边介绍、边品尝,胃口大开。孙凯小朋友大口大口地吃着喷香的菜肴,嘴里说着“我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午饭”。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大家发出了一阵笑声。吃饭的时候,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们也开始慢慢熟悉起来,他们边吃边聊,亲切地交谈着,加强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联系。自助餐后,孩子们经过民主评选,选出了手艺超人的能干妈妈。欢乐的场景令们沉浸在亲情的交融之中。
这些活动,们普遍反映组织得很好,不但增进与之间的亲情沟通,德育的熏陶,生活的体验等诸多方面的,增长了孩子的见识,也增进了、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还使得到了交
往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锻炼。
课程改革使教育方式越出园的围墙,挖掘和利用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在中不可替代的隐性作用,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期课改的重点是理念上的进一步发展。二期课改强调自主并关注个体差异,孩子们无疑是受益者。二期课改的实质是: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基本经验和年龄特点,从而选择适合孩子的课程,设计符合孩子的游戏活动方式。最重要的是在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时,在拥有课程权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使游戏成为孩子难以忘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