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误区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 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家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心,重身体、忽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重专制、轻民主的误区。这种理念扼杀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探索应对之策,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误区;对策
talk about the erroneous zone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the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maj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uthor:panli director:zhao xiqun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nowdays,family education exists some erroneous zone,such as emphasizing mineral concern,body,intellectual education,dictation, and neglecting mind concern,psychic concern,moral education,democracy and so on..this education idea constrain the adolescent’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posing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se negative mentioned above and seek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helpful to enh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bad situation happened in family education.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erroneous zone; countermeasure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1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颁发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1项社会系统工程的未成年思想
道德建设,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
作用,因此,把握家庭的规律和特点,使其走出误区,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 家庭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作为1种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
1.1 先导性
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1个场所,即人生的第1个课堂,“在任何教育文化教育模式中,家庭总是1种重要的教育机构”,迄今为止“在任何社会,家庭总是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具有先导性。1般说来,孩子出生后经过3年的哺乳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 3 岁到 6 岁是学龄前期,亦即人们常说的早期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6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而且人的发展有1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果错过最佳发展期,潜能就会泯灭。研究证明,孩子智力的发展可能遵循着1条递减的法则:假如1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秀,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的话,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那就只能成为30分或20分能力的人。当然,这只是1种假设,人的智力发展是否这样绝对,难以争论,但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早期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应该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1.2 连续性
家庭教育的第2个特点是连续性。1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3分之2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但父母的1言1行,1举1动,无不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将伴随着人的1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教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
1.3 感染性
情感的感染性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够引起别人同样的情感或者与此相联系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更为强烈,且具有持久性、深刻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1个生活环境,家庭的1切都会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他们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文化知识、1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逐步形成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家庭生活条件的好坏以及成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好恶取舍等都会对孩子的1生产生重大影响。
1.4 型塑性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从“人之初”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比如,孩子在入园、入学乃至走向社会时,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对孩子起着初步的“型塑”作用。如果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在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就好,在学校进行素质时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补偿和矫正。
1.5 亲和性与权威性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教育,与子女逐步形成了血缘伦理的亲情关系,这是其他教育者难以达到的。同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1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因此,子女对父母的话比较相信,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亲切,于是,父母的就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若能合理地把握这1特点,对子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摘要 家庭教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家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物质关心、轻精神关心,重身体、忽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言传、轻身教,重专制、轻民主的误区。这种理念扼杀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探索应对之策,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家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误区;对策
talk about the erroneous zone and countermeasure of family education on the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major: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uthor:panli director:zhao xiqun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nowdays,family education exists some erroneous zone,such as emphasizing mineral concern,body,intellectual education,dictation, and neglecting mind concern,psychic concern,moral education,democracy and so on..this education idea constrain the adolescent’s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posing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se negative mentioned above and seek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helpful to enhancing and improving the bad situation happened in family education.
keywords family education; adolescent’s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erroneous zone; countermeasure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1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颁发以来,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1项社会系统工程的未成年思想
道德建设,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家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
作用,因此,把握家庭的规律和特点,使其走出误区,发挥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1 家庭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作为1种实践活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和特点。
1.1 先导性
家庭是个体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1个场所,即人生的第1个课堂,“在任何教育文化教育模式中,家庭总是1种重要的教育机构”,迄今为止“在任何社会,家庭总是最早,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父母是孩子的第1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父母对孩子所实施的教育具有先导性。1般说来,孩子出生后经过3年的哺乳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 3 岁到 6 岁是学龄前期,亦即人们常说的早期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都是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近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6岁以前的大脑发育很快,并渐趋成熟,是接受早期教育、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而且人的发展有1定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如果错过最佳发展期,潜能就会泯灭。研究证明,孩子智力的发展可能遵循着1条递减的法则:假如1个孩子生下来的素质优秀,他的天赋可以打100分的话,如果出生以后就进行教育,他就可以发展成为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哪怕是非常出色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成为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才开始进行教育训练,那就只能成为30分或20分能力的人。当然,这只是1种假设,人的智力发展是否这样绝对,难以争论,但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早期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应该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1.2 连续性
家庭教育的第2个特点是连续性。1个人自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有3分之2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与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生活,无时不在接受着父母的教育。当然,这种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具有性、组织性、和系统性,但父母的1言1行,1举1动,无不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不管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都将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思想品德、谈吐举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将伴随着人的1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教育家又将父母称为终身教师,将家庭教育称为终身。
1.3 感染性
情感的感染性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够引起别人同样的情感或者与此相联系的情感。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更为强烈,且具有持久性、深刻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1个生活环境,家庭的1切都会在孩子幼小纯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在这种环境中获得他们最初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文化知识、1般的社会道德评价,并发展他们的思维、语言和智力,逐步形成习惯,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家庭生活条件的好坏以及成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生活方式、行为举止、好恶取舍等都会对孩子的1生产生重大影响。
1.4 型塑性
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也是“养成”教育。从“人之初”的教育来说,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比如,孩子在入园、入学乃至走向社会时,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教育的效果,家庭对孩子起着初步的“型塑”作用。如果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在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就好,在学校进行素质时就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补偿和矫正。
1.5 亲和性与权威性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教育,与子女逐步形成了血缘伦理的亲情关系,这是其他教育者难以达到的。同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的依赖性以及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1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权威性。因此,子女对父母的话比较相信,对他们的教育感到亲切,于是,父母的就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亲和性和权威性。父母若能合理地把握这1特点,对子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