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激浪,掀起智慧之花——小议政治课的提问艺术_教育研究
古代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尤其是作为思想课教学,因其内容理论陛较强,概念较为抽象,趣味性较少,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空洞说教,照本宣科,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以疑引思,以思解惑,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疑”之于“教学”,犹如“清泉”之于“水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提问误区。如:
1.质量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答案即在问题中,无须回答,缺乏启发性。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答起。比如上国有企业一课,提问:“当前国家应该怎样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涉及知识面太广,内容太泛,对高一的来说,难度偏大。
3.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出现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答不准,就反复提问,浪费了课堂时间。
4.提问没有新意,每一课都是围绕“2w1h”,即 what,why,how,长此以往,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针对优等生,忽视差生,或只针对差生,忽视优等生。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在课堂上如何抓住的
心弦,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点燃智慧的火把,如何运用提问的艺术开展课堂教学,就很值得研究。
一、课堂提问设疑要“巧”
提问设疑要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能够选择最佳的切人点,如:知识的重难点、的困惑之处、事情的比较、规律的探索、思维的转折、知识的过渡等等。
例如讲到高一的经济常识《债券和商业保险》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①回忆我们已学过的投资方式有哪几种?生答:股票、存款储蓄;②假如你的父母有一笔暂时不用的钱,你将建议他们怎样更好的处理这笔钱,使得收益最大,但风险又最小?将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制成一张表格,从而分别比较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这样,既突出了本节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起到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二、课堂提问设疑要有“度”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的学习积极性。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循序渐进到佳境。
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设问: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那么哲学上的“人生价值”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样通过设问便顺利完成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衔接,循序渐进。
三、课堂提问设疑要有启发性
提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以达到提高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这就要求提问的语言要有启发性。
例如提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为“为什么说在我们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客观必然的?”虽然都是讲原因,但提问上具有不同的效果,前者提问的结果是:学生只需要把答案死记硬背即可.而后者的不一样表现在:1.学生必须通过大范围的联系,仔细思考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2.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促使在客观与主观,与现实的联系中得出结论;3.此种提问有两个以上的思维层次,前者提问强调的是结果,后者提问强调的是过程,让学生探索结果。可见,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强调说明、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不愤、不悱不能问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
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以免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当然,课堂提问的设计除了对于问题本身的设计之外,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在提问前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答案,并对意外出现的答案能迅速判断正确与否。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可鼓励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有些的回答,作为教师还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很有道理。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因此,如果课堂提问设得“巧”、“妙”,必将投石激浪,掀起智慧之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中学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提问误区。如:
1.质量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答案即在问题中,无须回答,缺乏启发性。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答起。比如上国有企业一课,提问:“当前国家应该怎样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涉及知识面太广,内容太泛,对高一的来说,难度偏大。
3.提问的时机掌握不准。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甚至出现先叫起学生,再问问题,答不准,就反复提问,浪费了课堂时间。
4.提问没有新意,每一课都是围绕“2w1h”,即 what,why,how,长此以往,生厌。
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针对优等生,忽视差生,或只针对差生,忽视优等生。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在课堂上如何抓住的
心弦,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点燃智慧的火把,如何运用提问的艺术开展课堂教学,就很值得研究。
一、课堂提问设疑要“巧”
提问设疑要真正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能够选择最佳的切人点,如:知识的重难点、的困惑之处、事情的比较、规律的探索、思维的转折、知识的过渡等等。
例如讲到高一的经济常识《债券和商业保险》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①回忆我们已学过的投资方式有哪几种?生答:股票、存款储蓄;②假如你的父母有一笔暂时不用的钱,你将建议他们怎样更好的处理这笔钱,使得收益最大,但风险又最小?将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制成一张表格,从而分别比较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这样,既突出了本节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起到了承上启下,导入新课的作用,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二、课堂提问设疑要有“度”
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的学习积极性。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循序渐进到佳境。
例如在学习“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设问: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问:那么哲学上的“人生价值”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样通过设问便顺利完成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哲学中“人生价值”的衔接,循序渐进。
三、课堂提问设疑要有启发性
提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它以达到提高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这就要求提问的语言要有启发性。
例如提问:“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就可改为“为什么说在我们国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客观必然的?”虽然都是讲原因,但提问上具有不同的效果,前者提问的结果是:学生只需要把答案死记硬背即可.而后者的不一样表现在:1.学生必须通过大范围的联系,仔细思考后才能找到正确答案;2.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促使在客观与主观,与现实的联系中得出结论;3.此种提问有两个以上的思维层次,前者提问强调的是结果,后者提问强调的是过程,让学生探索结果。可见,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强调说明、理解、分析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不愤、不悱不能问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
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以免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当然,课堂提问的设计除了对于问题本身的设计之外,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在提问前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答案,并对意外出现的答案能迅速判断正确与否。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可鼓励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有些的回答,作为教师还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话很有道理。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因此,如果课堂提问设得“巧”、“妙”,必将投石激浪,掀起智慧之花……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