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二期课改中教师的角色_课改与自主学习
”
如果把过去的教育比作一出戏的话,那么,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同时是剧作家兼导演,孩子则是应当遵守纪律的观众。然而,现在,瑞吉欧教育,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他的教育观里,孩子是这出戏中的主角,则是观众和导演。这位导演没有事先写好的剧本,而是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来自孩子的需要,兴趣,心灵的素材。与孩子们一起演绎着这出戏——这就是瑞吉欧的观:以孩子为中心。
瑞吉欧教育的成功已被全世界所认同,而我们现在进行的二期课改与瑞吉欧理念又不谋而合,两者都强调要打破传统的活动设计框架,根据孩子的需要,让孩子灵活地掌握。以人为本,师幼互动的原则则是核心思想。与这样的观念相对照一下,对自己的成长真的有所反思,有所触动,有所觉悟,有所改变。二期课改对我们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
当我第一次翻开《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时,被其中所展示的儿童深深感动。天性好奇,许多在成人眼力微不足道的东西,常常会让他们惊喜万分。以前,孩子也会常常问我一些问题,如:“老师,天上的月亮为什么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弯弯的呢?” “老师,为什么轮船装了这么多的东西在海上还是不会沉下去呢?”……多么好的提问呀,孩子们在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界,可是,我迫不及待的解释却把孩子们的探索行为划上了句号,使孩子们形成这样的一种认识:答案就在的头脑里,而自己的任务就是记住这些答案。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像美国家尼尔·普特思曼所说的:进入学校时像问号,离开学校时像句号。仔细品味一下这句话,真的感悟到了此话背后所揭示的我们以往的角色。孩子们的发现本可作为一次次探索活动的极好的素材,但是,当孩子们还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时,我们却把结论告诉了他们,使孩子们与活动一次次地擦肩而过。
从教10年了,如今,我越来越认识到孩子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二期课改中探索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发现某些现象及现象之间的关系,它重在过程而非结果。试想,在培养孩子勇于探索,敢于思考的精神与给予孩子知识之间哪个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一位有心的好要深刻解“时时刻刻有教育,点点滴滴皆教育”的内含。及时捕捉具有价值的,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在活动中,越是放手,越是相信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宽松的环境越放松,越容易真实地表现自我,我们在一旁也可以更加真实地观察孩子们地世界。
二. 成为孩子活动的倾听者,合作者
二期课改中对师幼互动的关系要求更为细密了。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听到
与孩子之间的是与非的选择性的回答。如:我们常常会用“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这样的话来提问,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孩子们的符合声音,这样的活动能开启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的潜能吗?作为老师,除了要关心孩子们想什么,学什么,更要关注他们怎样想,怎样学。如:在开学初的“水”的主题中,有一次,小朋友在喝水,我问他们:“你们知道水是从哪里来的吗?”话音刚落,顿时,一个个回答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水是从地底下来的,”“水是从天上下雨是掉下来的。”“水是从我们的海边来的。”还有的说道:“水是从自来水管里流出来的。”一句简单的问话融合了孩子们各方面的经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突然,有个孩子问我:“周,你说说看,我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接过孩子们抛来的球,我不急于回答,“那么让我们去找找到底水是怎样来的吧。”于是,我们在教室开辟出一角,孩子们把各种各样关于水的资料都摆放在那里,有的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有的从网上收集到了各种图片,还有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在水厂上班,用纸和笔画下了水是如何从地下水变为饮用水的。最后,水是从哪里来的有了结果,于是,我把它与故事《小水滴漫游记》结合起来,以故事的形式接过了孩子们抛过来的球。
我们知道,幼儿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刻正是建构知识的最佳时机。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根本没有充分地认识,发现孩子的天性,潜能,财富。在二期课改中,和教学过程应该是自始自终充满真情实意的过程。它意味着有时要接纳孩子不同的探究方式和发现,有时意味着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有时则意味着加入孩子的探索过程,成为孩子探索发现的目击者,合作者,有时则要根据孩子的反馈弹性地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
三. 成为孩子活动的欣赏者
一幕戏出来需要导演和演员,还需要另外一种角色——观众。而我们始终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忠实的观众。
在水的主题延伸活动中,我们画过了鱼,谈过了鱼,最后,孩子们提出来要用橡皮泥做鱼。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样的提议,虽然,我自己也未曾尝试过。但是,有了前面的铺垫(认识过各种鱼)孩子们在模仿鱼的形状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明创造,鱼身可以制作立体的,也有平面的。一天,我在制作时突然想到为什么不利用些辅助材料来时鱼变得更加漂亮些?于是,我建议孩子们:“我们试试让这些朋友(剪刀,各种塑积,牙签,木梳,钮扣等)来让小鱼变得更可爱,漂亮好吗?”第一次得尝试并未有何改变,但是,我依然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第一次真棒。”“做得很好。”“我等着你们下次的作品。”孩子们被我这般鼓励的言语激发了兴趣,无论在家还是在园都热衷于此。我想,除了我可以做孩子们的观众,为何不让他们的爸爸妈妈,其它的也来做热情的观众呢!于是,无论是谁的作品,完成的,未完成的,完美的,有缺陷的,都展示在我们班级的窗台上,孩子们从路过人的眼光中得到了满足。
看到这些作品,你会发现孩子也正如这些泥工一样,在你的眼前是一道道不同的风景线,你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我想,一名好的会珍视孩子在园的每一天,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次惊奇,并能够在活动中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奇孩子的惊奇,感受孩子的感受,充满智慧地引
导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让我们遵循“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将我们的角色地位变为指导者,推动者,传递者,使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舞台的主角。
▇ 参考文献
刘晓东:迎接“儿童的世纪”摘自《》2002.4
韦琴芳:融合式课程研究摘自《》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