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对开展“环境教育”的新认识(纲要学习)_园长经验

 


——读《园指导纲要(试行)》有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着“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纲要》总则)的宗旨,对我国园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及其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和原则性的规定。它将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指导我国幼教的发展方向。但是,作为国家文件,《纲要》基本上属于观念层面的,它主要的作用是导向而非直接指导操作。因此在学习《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应去挖掘和发现每句话后面更深刻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来更好地促进全面发展。


   《纲要》的组织与实施部分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教育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环境呢?


    首先我们要结合《纲要》所划分的五大领域内容来进行分析。因为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健康、语言、社会、、艺术,无一不涉及到环境的内容。


    一是健康与社会领域:《纲要》要求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在这里,爱整洁和讲卫生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个人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公民对公共环境的爱护和劳动成果的尊重问题。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激发的同时,也将促使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从小就能初步了解整洁、绿地、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习惯将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环境,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减少噪声污染等等,那么,学前教育就能为未来环境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与社会领域涵盖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习惯都与环境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通过环境来提高的公共道德并萌发环保意识。


    二是语言与艺术领域:《纲要》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并且能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讲述有关大自然的故事形成环境意识;艺术要求幼儿广泛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指导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

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环境不仅只是自然环境,更多的则是人工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工环境,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它需要、、社会之间的合作,让在参与中主动接受“在环境中的”,与此同时,积极地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己设计玩具,举办绿色展览、比赛、欣赏会,美化环境,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促进形成初步的环境审美感和情感。


    三是在领域,《纲要》要求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这一领域里,显然更多的是倡导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关爱,幼儿虽然涉世不深,但他们天天都在接触周围的人、事、物,对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并不陌生。由于认识过程中有意性发展较弱,他们对自然界各种的颜色、声音以及变化多端的现象的兴趣都是无意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这就需要成人及时地帮助他们,去关心、了解生活中出现的有关自然界的各种秘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给予他们所能理解的环境知识,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


    其次我们还应立足活动课程来开展环境。


    一是幼儿园的环境教育必须以的真实生活环境为课堂,强调“在环境的”,以启蒙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为主要目标,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观察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环境要素和环境问题,初步理解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努力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最终采取行动、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是园的环境教育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或知识领域,而应以渗透为主。《纲要》提出: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

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须设定不同层次的环境目标。如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更多的是能在直觉行动水平上(有具体实物和行动)解决问题,情感富有多变性,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支配,一个新鲜的事物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吸收力、情感容易受感染,可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等 形式激发对自然环境中水、土、动植物的兴趣,感知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初步体会人与生态的关系。


     三是幼儿园环境教育宜引入“互动式”教育理念,以儿童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是我们开展环境教育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放在首位,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积极提倡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社区之间的互动,重视幼儿作为“资源人”的利用和价值,鼓励实践和创新,坚持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多样性,活动性,趣味性于一体采用自然民主的方法,通过集中和分组、集体和个人、室内和户外,园和家庭、社区等多方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全新的、立体式的环境活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