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4 > > 详细内容

幼儿也是引导着(纲要学习)_园长经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通过在以快乐与发展为核心的户外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教研活动,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幼儿也是引导者” !由衷的感受到了幼儿是活动的真正主人,他们有时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着的行为,在的引导下,的会变得越来越适合孩子,在的引导下,师生在一起愉快的成长、共同进步。

一、把引导的权力交给

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动机、需要、经验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方向,从这个依依上来说,幼儿是一个天生的引导者。幼儿是与成人人格完全平等的独立个体,他们有寻求、探索各种的权利;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导者,而是幼儿基本权利的保护者。所以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引导权”,从真正意义上尊重。

在户外体育游戏区“玩车区”中,老师选择用废旧的塑料瓶子做隔离墩,但是由于瓶子太轻,一碰就倒,影响了游戏的进行。这是老师发现楷楷小朋友不在做游戏,而是蹲着“玩”起瓶子来,老师并没有制止他,强迫他回到游戏中来,而是悄悄的走过去仔细观察起来。只见楷楷用手轻轻碰了一下瓶子,瓶子摇晃了几下就倒了。他把瓶子扶起来,又碰到,反复几次。问他:“你在干什么呢?”他认真的说:“我在想怎么把他变一下,变的重一点,它不就不倒了吗?”这时小朋友们也围过来了,在楷楷这一举动的“引导”下,“如何给瓶子加重”的新

活动在孩子们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了……

二、接纳的引导方式

幼儿是学习、发展的主人,不是缩小的成人。他们有认识周围世界、表达自身感受的独特方式。只有真正成人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用心去观察、思考,才能捕捉到来自幼儿的一切有价值的,觉察并接纳的引导。

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反应,要充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投掷区”中主要是让幼儿练习投准,开始我们是让幼儿练习打固定的物体,比如“打灰狼”的游戏,但是游戏了一会,孩子们就渐渐的失去了兴趣,投得不够积极,有的小朋友两个人互相打起来,有的幼儿用沙包击打树上的悬挂物,因为空中的悬挂物随风摆动,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还能练习幼儿向上抛物的动作。于是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告诉他们是好样的,我们带领孩子们一起制作了很多的悬挂物,并和他们一起把悬挂物挂在不同高度的树上、墙上,游戏起来趣味性更浓了,活动效果更好了。

三、通过材料发挥引导的主动性

幼儿所喜爱的玩具材料是激发幼儿积极性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幼儿对玩具材料感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发挥引导的主动性。

在“角色建构区”里,我们组织孩子们玩混龄游戏“小小搬运工”。在场地一端(幼儿对面)当交通指挥员,当小司机从场地另一端堆放材料处出发,按交通行使要求向自己家的方向开去,当

教师说儿歌时幼儿开车前进,当说到最后一个字时猛回头,幼儿立刻把头藏在搬运的材料中,如发现幼儿的头,则重新回到起始位置,以先到者为胜,当本组所有小朋友全部到达后游戏重新开始。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他们用的材料(大乌龟、轮胎、拳击袋、球、)对他们藏起来不太适合,在下一次的游戏中他们就找来了一些大纸盒子还有泡沫板子,他们能很自如的把头藏起来,游戏的兴趣增加了。

又如在“综合游戏区”中玩“滚动游戏”的时候,他们除了发现一些玩具能滚动之外,还发现了自己的身体也能来回滚动,这时老师没有制止他们,因为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最喜欢和自己的身体做游戏,他们的身体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玩具,积极的鼓励他们想出用身体滚动的方法,但是同时也要告诉幼儿自己滚动的时候要怎样保护好自己的自身安全。孩子在和自己身体做游戏中体验到了滚动的乐趣,并知道了怎么滚才是最安全的,培养了做事情不能盲目的好习惯。

四、让的引导成为“适合儿童”的起点

教育,必须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培养,必须以幼儿感受到自身价值为前提。我们要在的引导下发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引导做出适合孩子的决策;要从天真活泼的举动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同时暗示这些兴趣背后的发展需要。

在“钻爬平衡区”老师带领孩子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主要是发展幼儿灵活钻、爬以及平衡的能力。在游戏初期,孩子们有的拉着布做的老鼠在前面钻、爬,有的当猫在后面捉老鼠,踩到老鼠尾巴(尾巴是粘贴上的)多的获胜。慢慢的,孩子们为了捉到更多的老鼠尾巴,他们不再过障碍物进行钻、爬、过“小桥”了,直接在操场上追逐跑起来。针对这种现象,和孩子们商量了新的游戏内容,我们几个小朋友都是小花猫,我们是一家人,小猫在妈妈(能力较强扮演)的带领下去外婆家玩,去外婆家的路很远,要跟好妈妈走,到了外婆家,小猫帮助外婆捉老鼠(扮演),这样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老鼠”的带领下,孩子们很

高兴的钻过拱形门,爬过垫子,走过独木桥,发展了的钻爬能力。

“幼儿也是引导者”是教育的客观规律,还主体的本来面貌,这是理念到实践的一个升华,我们要逐步把它变成师生的日常行为。给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