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植物课实践活动见成效_活动课程
理论是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掌握理论就是掌握前人经过实践、抽象、概括出来的科研成果。植物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因此,就更需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使深刻理解和发展课堂上所学知识,激发情趣,培养技能,增强记忆,再添新知。
我校植物课,采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以多种方式调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45分钟,进行思想和理论知识传授,并力所能及地完成教师演示和实验。
一、实地观察、思考、掌握真知
当讲过真菌中“蘑菇”一书课后,同学们纷纷到阴湿的树“下、沟旁采集蘑菇,识别食用蘑菇和毒磨菇、观察菌褶、区分菌柄菌盖,并特地下部分--菌丝与地上部分--子实体相对照,产生浓厚兴趣,提出很多问题,个别同学还进行种植实验,思考失败原因,这种兴趣不仅推动青少年去钻研问题,寻求真知,开扩眼界,而且对于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扦插、压条,比较芽接和枝接,并与生产单位联系,力争进行实习。同时,教学过程中,给不断灌输植物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使他们努力掌握本领。用科技致富。
另外,我们组织学生调查了当地经济或药用野生植物,来回马蔺、甘草、问荆、锁阳、苁蓉、羌活……等标本59份(含14科、52种),浸制双孢菇、银耳、猴头、风尾菇、平菇,添补了教具。并在校园内修池、建圃种植二丑、金盏花……七种中药材,栽培奇花异草。一个花池,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从中能够观察到生物个体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同时还带领同学们参加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协会组织的“生物科技一日游”活动;到本地区农科所去听讲试管育苗理论知识;看“植物的组织培养---葡萄育苗“操作步骤录像;学习木本和草本植物杂文、促进远缘物种细胞融合、形成新种的技术。通过这些活动,开拓思路.增长智慧,激发青少年去揭开的奥妙。
实践证明:一次参观活动,不仅是给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知识课。同时,也是一堂生动、深刻的思想课。使同学们树立了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气。初二的一名女同学按“百项”科技活动的要求。主动放弃暑假休息时间,不畏日晒,不怕高温,反复二次进行了黄系菊、万寿菊、百日草三种不同花开种子发芽对比试验,终于得出结论。于1991年“六一”前夕,被市教委、科协评为“三斜等小;并分别荣获地区和省二、三等奖。时,她被录取进入甘肃省供销学校蔬莱果品加工专业学习。
二、走出校门,到广阔天地中去学习
每当百花盛开的春夏之际。教师就抽出一定时间,分批组织初中一、二 年级同学前往附近的农科所去开展实践活动。即使在往返的途中也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识别路边田埂上的丛生杂草;捕促昆虫;指导学生观察比较风媒花和虫媒花形态、结构特征和对传粉方式的适应,用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由于农科所内栽培植物中,多数是当地没有的种类,因而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黄瓜无土裁培”是同学们课外兴趣活动中,又一精心研究的课题。农村所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黄瓜人工授粉方法。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这对青少年累质的培养,甚为有益。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使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掌握了技能,启迪了思维,并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联系,的确是育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但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活动,都必须得到领导重视,有关教师的密切配合,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并做到时间、地点、参加班级和人数的“四定”,活动前必须充分准备、严格要求。活动后必须及时,才能不断提高。此外,还要根据年龄、特长去选择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