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2 > > 详细内容

规则与自主_课改与自主学习

“”

 以前每次谈论到这个话题都让我茫然和头疼:如果十分强调遵守规则势必把孩子管得很死,孩子们也就失去了自主发挥的机会,反过来过分强调自主,没有规则的约束,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呢?如果是从前,我会很无措。可自从小朋友玩了“踢木珠”的游戏后,我感到自己的头脑里就有了一些谱,当看了一些杂志后,我的头脑里顿时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理论结合了实践。从我参加工作后,关于这个关系的调节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老师指定规则,幼儿被动接受规则。在这个阶段里,老师是主角,幼儿是配角;老师是编剧,幼儿是演员。比如在玩创游活动时,老师一般是教一组,幼儿模仿一组。经常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辛苦的教幼儿,也很辛苦地学习。可是最后老师总觉得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这样,在辛苦地教孩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机会,孩子们只能被动地接受。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慢慢地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师生共同指定规则,并通过评价来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游戏前,教师调动幼儿原有的游戏经验,引导幼儿思考游戏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发挥得比较充分,也考虑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否充分利用了这一过程使获得自主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通过《新纲要》的洗礼以及一些观摩活动和进修活动后,我的观念又有了新的进展,在无意和必然中,我对如何处理好规则与自主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发现和尝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游戏中定规则,引导在不断反馈、调整过程中逐步建立规则意识,获得主动发展。具体方法是:
从游戏中的问题引发活动主题——共同的约定
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孩子不遵守规则,乱排队,造成队伍里打闹
情况很严重,不但影响了游戏的质量也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为此,我马上请孩子们停止游戏,这时候有的孩子就有意见了,说才开始玩,还没有玩够呢!面对多数孩子的问题,我向他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请大家停止游戏呢?你们先

好好想想。”这时候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最后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原因:“因为在游戏中大家没有按秩序排队,既吵还不安全。”顺着孩子们的话题,我引导他们说:“那咱们来制定一个大家都可以遵守的游戏规则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孩子们的响应。
当孩子们有了没有遵守游戏规则给自己带来不便的亲身体验之后,他们才会理解什么是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这些在游戏中约定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利于幼儿操作,遵守起来也更自觉。
用孩子们看得懂的方式表达各组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定出来以后,我们是以口头或者文字的方式呈现在各个活动区域或游戏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太关注它。面对这些现象,在呈现方式上,我决定用孩子们能看得懂的方式先来试验一下效果(如图)这样的脚印让幼儿看得一目了然,并能按照要求来完成。采用多种反馈方式,促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通过游戏的开展和规则层层的递进,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之间互相监督的氛围越来越好。游戏中,不但受到伙伴的监督,同时也受自己潜意识的监督。
总之,在整个游戏中,孩子们通过的引导、支持和鼓励,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自己寻找办法解决了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强化了规则意识,获得了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