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实用文摘 > 教育文摘_02 > > 详细内容

《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环境教育_园长经验

《新纲要》指导下的环境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所形成的环境态度、情感等对其成长过程中环境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重要的。教育部于今年制订并出台的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穿着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终身学习思想,贯穿着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与幼教密切结合起来的开放教育思想,不仅给园的全面教育设定了总纲,也与我们正在探索的环境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一、新课程领域与环境相关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学前教育课程划分为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艺术,这些领域可成为有效实施环境的载体。

首先,健康与社会领域:《纲要》要求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在这里,爱整洁和讲卫生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个人文明行为的养成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公民对公共环境的爱护和劳动成果的尊重问题。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激发的同时,也将促使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从小就能初步了解整洁、绿地、环境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习惯将垃圾分类,爱护公共环境,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减少噪声污染等等,那么,学前教育就能为未来环境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与社会领域涵盖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经常遇到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行为习惯都与环境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迫切需要通过环境来提高

的公共道德并萌发环保意识。

其次,语言与艺术领域:《纲要》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并且能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讲述有关大自然的故事形成环境意识;艺术要求幼儿广泛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环境不仅只是自然环境,更多的则是人工环境,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工环境,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它需要、、社会之间的合作,让在参与中主动接受“在环境中的”,与此同时,积极地引导幼儿利用废旧材料自己设计玩具,举办绿色展览、比赛、幻灯欣赏会,美化环境,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促进形成初步的环境审美感和情感。

 其次,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或知识领域,而应以渗透为主。新《纲要》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须设定不同层次的环境目标。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更多的是能在直觉行动水平上(有具体实物和行动)解决问题,情感富有多变性,容易受外界事物的支配,一个新鲜的事物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吸收力、情感容易受感染,可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对自然环境中水、土、动植物的兴趣,感知周围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初步体会人与生态的关系;中班

>幼儿开始逐步学会在词的水平上考虑问题,具备了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可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关系,参与环境的布置及生态角的管理,培养幼儿观察自然的能力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理解能力及情感的发展已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进行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进行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评价,同时,他们的社会性情感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因此,这一阶段可组织幼儿参与和环保有关的活动,如回收废电池、给小树浇水、饲养动植物、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玩具、养成垃圾分类、节约用电等习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广博兴趣,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关于环境的知识,初步认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激发对环境问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行动。

再次,幼儿园环境教育宜引入“互动式”教育理念,以儿童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是我们开展环境教育实践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放在首位,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积极提倡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师幼与环境之间、幼儿与、社区之间的互动,重视幼儿作为“资源人”的利用和价值,鼓励实践和创新,坚持融环境教育的综合性,多样性,活动性,趣味性于一体采用自然民主的方法,通过集中和分组、集体和个人、室内和户外,园和家庭、社区等多方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形成全新的、立体式的环境

活动体系。            

启蒙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今天,时代赋予幼教工作者承担起环境教育的重任,我们责无旁贷、刻不容缓。贯彻《园教育指导纲要》,把环境纳入到各大课程领域之中,其最终目的是要把我们的新一代培养成为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的地球村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