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垂钓资料 > 渔(鱼)具大全 > 海钓渔具 > > 详细内容

浮游矶钓的咬铅配置

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风势——风对矶钓的最大影响是它能吹动母线,导致钓组无法顺利地随水流运动,甚至会拖着钓组做出完全违背你意志的举动!

 碰到这类情况,你可以使用自重较大而浮力较小的浮标,借其本身重量压制风吹钓组的幅度,并用咬铅进一步将浮标压沉,使残存浮力变得很小,然后再尽量将竿降低、指向水面,使母线大部分都沉于水下,以减少风势对浮标和线系的影响。

 二、浪况——离岸稍远的波浪会造成水分子上下运动,但靠近岸边的海浪则会把水分子猛力砸上岩石,之后那些水分子还会把附近海域搞得一片混乱。

 所以,如果你锁定白沫翻腾的浪脚边为下竿点,就必须小心操竿控线,避免钓组被请上石头去纳凉,同时还应利用较多的咬铅来克服紊乱的水势。如果你选择离岸稍远的范围垂钓,则最好使用号数较小的浮标,咬铅也要分散开来,否则每当浪起浪落,水下的钓组就容易跳来跳去。

 三、流速——前面已提到不少跟流水相关的情况,这里再追加一个概念,即:母线上也可以分段加咬铅。

 举例来说,有的时候流水状况刚好能让子线和钓钩构成一个恰当角度,但浮标却又需要一点点咬铅去调整残存浮力,怎么办?试试在母线上较高(接近浮标)的位置加咬铅吧,甚至可以采用分段加挂的方式。

 这是因为子线、钓钩的比重都相当大,在海水中会自然下沉(即使有流推送),但母线比重却较小,往往容易呈抛物线状上扬,因此需要靠一些额外重量压下去。

 四、深浅——这里说的是浅钓棚与深钓棚,而非钓场水面到海底的全部深度。

 基本上钓棚越深就需要越多外加的铅重来压沉钓组,而且咬铅位置越集中、越低下,下沉的速度与深度就越大,整个钓组在水中的状态也越稳定;只不过,如此一来钓组的乘流性就会越差,样子也越不自然、越偏向垂直钓组。

 反之,钓棚越浅当然可以用越轻的钓组、越少且分散的咬铅,可是此时受外在环境因素(如风、浪、流等)的干扰也越严重。

 五、杂鱼——上一项说的环境因素,其实还包括杂鱼干扰问题。因此我们常看到一些钓者在遭遇此状况时,会采用配铅重量集中在一点且相当靠近钓钩的钓组,企图借快速下沉来突破杂鱼的“围攻”。但另有一种完全相反的观念是:尽量用轻的配铅方式让钓组漂一些,然后凭撒诱饵技巧将杂鱼集中在某处,而对象鱼如黑毛之类则会因其动作迅速、敏捷,比杂鱼早一步发现食物并快速冲出来抢食。

 结论

 再啰唆一次,咬铅配置原则(包括个数、重量、位置等)是要让水流恰当推起线组,使之呈现拉直并打斜的状态,然后钓者再以操竿技巧控制钓组运动,维持钓钩走在最前面、浮标跟在后头的状态。

 其实垂钓技术完全是经验的累积,需要下工夫去实地操作,这样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之后你就会发现:咬铅的使用其实根本不必套公式,看看垂钓当时现场状况、随便挂一挂,就八九不离十了。套句文诌诌的古话,这叫做“从心所欲,不踰矩”!

 但在达到这个境界之前,建议钓友们不妨先由无咬铅、浅钓棚的全漂钓组开始试起,例如说浮标到钩子是3米左右,丹锥为F号或B号制品,钓组上完全不加咬铅;试着运用操竿手法与水流状态去伸展钓组、监控钓组的运动状态,进而从中获得掌握鱼讯的经验,然后再逐渐加深钓棚、增加咬铅,去体会各种水流、环境、风势对钓组的影响。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