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矶钓的咬铅配置
接下来我们就尽量依鱼种、钓场特征、环境变化等状况来将垂钓需求条例化,以便说明各种不同的咬铅搭配方式。
但是——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些都是“原则性”用法。既然是“原则性”就表示必定有例外,所以钓友切勿以公式视之!
一、 应付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所谓持续游动不休息的鱼是指“青物”类而言,
这类鱼多在海水上层活动,身躯呈流线型,泳速快,以掠食性为主,代表鱼种如拉仑、青魽、红魽、烟仔虎、花飞等等。因为这类鱼会在上层持续游动,因此钓组漂一点、能够打斜最好,也就是说咬铅以平均、分散、少挂为佳。
二、应付游泳时“胜似闲庭信步”的鱼——有几种常被认为特别刁钻的,如臭肚、白达仔、雀鲷、刺规等都是了。这类鱼之所以难搞,其实是因为它们吃饵时都采取随波逐流的态度,懒得跟水流抗衡,以致钓组越善于跟着水漂,浮标就越难以传达咬讯。
对付这类鱼,一般人习惯用大浮标、配重集中、短子线的钓组,使饵的动态跟水的动态不一致,如此鱼一咬饵,就会牵动钓组使浮标下沉。但若你坚持以轻浮标、长子线、分段配铅来施钓,那么牵线工作就会变得十分重要,否则很难抓到钓组末端发生的变化。下竿标点也必须选择一下,不要像前述集中配重、短子线钓组那样在平缓水域下竿,而应找白沫带、反拨潮区垂钓。
三、应付暴冲式吃饵的鱼——猪哥、吊仔之类的家伙往往不咬则已,一咬就会给你来个超大鱼讯(有时黑毛、白毛也会如此表现),浮标瞬间栽进水里几米深,让缺乏经验的人手忙脚乱。
碰到这种状况,钓者所需花在咬铅配置方面的心思就可省掉不少了,因为只要大概依流水速度分段配一下铅位,线系状态不要太离谱,基本上鱼儿就会来咬。问题是你拉不拉得起它。
但万一这些鱼警惕起来(通常为天气太好、阳光明亮、风平浪静、流水平缓或水温太低时),那可就比较棘手了。此时必须尽量减少咬铅的数量,夹附位置也应越靠近浮标越好,让子线尽量漂得自然些,这样才能降低它们的戒心、提高上钩率。
四、应付在原地细嚼慢咽的鱼——此类鱼以黑鲷为代表;它们不是不吃饵,只是似乎更喜欢“玩”饵,常常叼着美食半天都不吞下去,既不游走也不吐出来,让钓者明明看出浮标已下沉了一点点,但却就是没有进一步动态,扬竿后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只不过在钓饵上发现一点点被咬过的痕迹而已。
一个可以尝试的解决办法是:用轻巧浮标、少量配铅,并尽量减少残存浮力与钓组的阻力,然后在接近钓钩的地方加一颗很小的咬铅(例如 G2),如此就可将细微的鱼讯加以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