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会遗传吗?社会遗传才是真
人的心理是客既现实的一种映象。如果没有客现现实的影响,人就不可能产生这种相应的映象。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客观现实的作用,人就可能产生们么样的映象。例如,当你看到了一束鲜花,你脑子里就会产生一束鲜花的映象。可见,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就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心理现象。所以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内容和源泉。这就说明,客观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的心理、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人的意识,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有了反映的对象存在,人才可能形成相应的映象。
影响儿童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因素是极为复杂多样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条件。如果没有人类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儿童不可能产生和形成人的心理。例如,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卡玛娜。由于她早期离开了人类社会,与狼生活在一起。所以,她八岁时的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婴儿的水平,行为习惯和狼一样。后来经过反复教育训练,四年才学会六个词,听橄九句简单的话,七年才学会四十六个词,九年后(即十六岁死时),智力只及3-4岁的孩子。
可见,一个孩子尽管生下来是正常的;但是,没有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和教育影响,就不可能有人类的智慈和性格。又如:我国明朝明成祖朱棣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他把建文帝的儿子朱文圭单独隔离,只管吃、穿、住,不给任何教育和交往活动的机会,尽管朱文圭血统“高贵”,可是从两岁一直到五十岁的孤独生活,使他成为“出见牛马,亦不认识”的白痴。再如:十九世纪国外一有个王子,幼年时被人绑架关在一间房子里,每夭只给他面包和水,以维持其生命,十七岁时他才获得释放,这时他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后来虽经全力教育,但智力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普通人。他死后,经解剖发现,他的脑子由子长期不用,发育受到影响,结构已变得很简单。
在人类社会生活条件中,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的心理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例如,原始社会的人,只有1、2和“许多”三个数字概念。就以我国解放初期的情况和现在比较,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国内外专家都认为,儿意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期,比过去提前了两年左右。有位小学音乐老师反映,解放初期教小学生唱歌时,音符中的半音一般都要到小学中高年级以后才能唱准。现在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或幼儿园大班的孩子都能唱准半音了。城市儿童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的成绩,普遍地比农村儿童、工人子弟和少数民族儿童成绩好。这些现象和全国3-7岁儿童数概念及运算能力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这就是心理发展被时代打下的印记。
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各种渠道,以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接触到的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为媒介而产生的。由于各种渠道和媒介的差别,便形成了人的心理的各种差异。所以说,儿童的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垅、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同一个学校的教师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论在心理过程方面,还是在个性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那怕是同卵双生子,由于出生之后(哥、弟或姐、妹)就开始处于不同地位,得到了成人所授于的不同要求和待遇。因此他们在智力发展或性格特点等方面就不完全一样。有人认为父子之间智力或性格的“相似性”是由遗传因子造成的,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父子之间的这种“相似性”基本上是由于孩子出生后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理遗传因子所带来的结果。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如果硬要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的话,那就是“社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