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止泻有讲究
引起腹泻的原因有许多
拉肚子是民间对腹泻的通俗称谓。腹泻并不是疾病的名称,而是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种症状。有此症状的疾病很多,既有感染性疾病,也有非感染性疾病,因而腹泻也有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之分。
非感染性腹泻常见于受凉、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乳糖不耐症、食物过敏症,以及甲亢、糖尿病、尿毒症、药物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感染性腹泻则见于由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病原体所引起的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副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病毒性肠炎、阿米巴痢疾等。
在本期讨论中,广东东莞的李广润、山东枣庄的严徐年、江苏无锡的李爱孝、天津蓟县的李秀娟、四川华蓥的齐淑恬、山西怀仁的聂利平、陕西西安的王怀兵、重庆市的马华武等读者的来信,对为何腹泻以及如何止泻都说得很好。
腹泻是机体的防御反应
机体通过腹泻排泄毒素、清除有害物质,减少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毒害作用,是机体一种自我保护的体现。盲目采用止泻药物,尤其是感染性腹泻的早期,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热)较明显、脓血便较多时强行制止腹泻,反而不利于机体的康复。例如:影响机体对细菌及毒素的排泄,使毒血症状加重,病程延长;引起腹胀、便秘、假性肠梗阻;诱发中毒性巨结肠及肠穿孔;掩盖病情,影响正确诊断等。
就像本例的女孩那样,因为不适当地采用“特效止泻”,结果高热、腹胀、呼吸急促甚至昏迷等症状接踵而来。有经验的医生是不会过早使用止泻药物的,而会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与排泄物的性状来决定止泻的策略。
腹泻要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虽说腹泻是机体的防御机制,但它也是导致机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重要原因。特别在小儿,腹泻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表现更为突出。它包括:
1.脱水。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3%~5%,此时患儿表现出易烦躁、口渴、哭时少泪、尿量减少。眼窝及前囟略凹陷,皮肤、口腔黏膜略干燥,皮肤捏起后回缩减慢。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10%,其表现较轻度脱水时更为加重,并突然明显消瘦。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嗜睡,蒙目龙或昏迷,皮肤发灰、干燥,四肢发凉,脉细数微弱,皮肤出现花纹等休克征象。
2.代谢性酸中毒。患儿精神委靡,呼吸深快(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改变不明显),如口唇发绀常提示循环衰竭,严重者可致昏迷。
3.低钾血症。出现精神委靡,四肢无力,腱反射消失,甚至瘫痪以及肠麻痹、腹胀、肠梗阻等。
此外,还有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表现为烦躁、惊跳、手足搐搦或惊厥)。
腹泻治疗中的几个讹传
在读者的来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以讹传讹的主张。
讹传之一:腹泻要禁食。其实,腹泻患儿不应禁食,只需要对饮食的质和量作适当调整,开始时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粉、稀饭等,不要进食油腻和有刺激性的食物,在腹泻症状缓解后,再适当进食一些牛奶、鸡蛋以补充营养。
讹传之二:腹泻一定要“打吊针”。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脱水,因此补充液体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即使在急性腹泻的情况下,小肠仍保有60%的消化吸收能力,因此,口服补液(补液中含有适当比例的葡萄糖、碳酸氢钠、氯化钾和氯化钠)也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的措施之一。
讹传之三:腹泻一定要用抗菌药物。其实,抗菌药物仅对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有效,其他引起腹泻的众多原因,都不是抗菌药物所能消除的。如小儿腹泻,约有一半以上为病毒或者饮食不当所引起,使用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因抑杀肠道内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而加重腹泻。
讹传之四:腹泻要吃素。其实,腹泻时只须注意选择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就可以了,是不能以荤和素为界限的。例如,鱼虽属荤,却容易消化又富有营养;蔬菜虽属素,却相对更难消化,而且,腹泻时消化功能失调,肠道内硝酸盐还原菌有可能大量繁殖,此时进食蔬菜,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而引起肠原性发绀。
此外,止泻只是对症治疗,针对病因的治疗才是根本。例如,感染性腹泻,应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应注意调理饮食;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可采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及镇静剂。
总而言之,治疗腹泻的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救死扶伤要精益求精
陈小庆读者热心为乡人治病,因“不恰当的止泻”而背上骂名,对此,不少读者来信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医生治病是人命关天的事,实在不是“学几本民间偏方验方”就能胜任的工作。要救死扶伤,医疗技术必须精益求精。
我国199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都明文规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的,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未经注册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不得执业。陈小庆读者没有进行医生执业注册的话,是不可以给人治病的。
- 上一篇:走出ST-T改变的迷宫
- 下一篇:痛风:罕见病变成了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