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美容]中医治疗女性黄褐
黄褐斑是一种慢性色素沉着性疾病,以中青年女性多见。自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科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女性黄褐斑患者11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11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24~45岁,病程3个月~6年。皮损发生部位:两侧面颊呈蝶形分布者居多,为72例;累及面部其他部位者38例。发病诱因:日晒诱发10例、精神因素诱发29例、妊娠诱发25例、化妆品诱发16例、口服避孕药诱发18例,原因不明者12例。其中有85例患者既往曾进行过治疗,均未治愈。
2 辨证分型及治疗
基础方药:丹参3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芷10g、猪苓10g、山茱萸10g、甘草5g。辨证分型为:
2.1 肝郁气滞型:皮损为浅褐色斑片,大小不一,伴烦躁易怒,情志不遂;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血暗紫,经前乳胀,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理气,解郁调经。基本方加柴胡10g、郁金10g、枳壳10g、泽兰10g、木香10g、茯苓15g、丹皮10g。
2.2 脾虚湿盛型:皮损呈黄褐色斑片,边缘欠清楚,面色少华或萎黄,胸脘痞闷,神疲嗜睡、乏力、纳呆,月经后期,经血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治宜健脾利湿,益气养血。基本方加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5g、党参10g、白芍10g、木香10g。
2.3 肝肾不足型:皮损呈深褐色或灰暗斑片,伴腰膝酸痛,畏寒肢冷,经血量少,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月经先期量少,口干不欲饮,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补血活血。基本方加制附片10g、熟地黄20g、菟丝子15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枸杞子10g,其中阴虚火旺明显者,则不加制附片、菟丝子,改为加知母10g、生地20g。
上述各证型辨证施方,每天一剂,早晚分服。另外各证型患者均使用以下中药面膜配方:党参、白芨、白僵蚕、大黄各等份,共研末。患者待清洁面部后用离子喷雾器行面部热喷约10~15min,然后取适量上述配方调配成软膜敷于面部,30min后去除,每周3次。治疗30天为一个疗程,连用三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判定标准[1]
痊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90%,皮肤色泽正常或基本正常;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色斑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色斑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色斑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为痊愈加显效。
4 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治愈36例,显效57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2%。
5 讨论
5.1 黄褐斑祖国医学称之为“黧黑斑” [2],认为本病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气滞血瘀是主要病机,贯穿于疾病演变的整个过程。基本方以丹参、当归、川芎活血补血,行气调经为主,辅以白芷、猪苓祛风利湿,佐以山茱萸补益肝肾,甘草健脾益气,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诸药共奏活血祛瘀,调和气血之效。结合面部外用中药面膜,达到消除黄褐斑的目的。
5.2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酪氨酸酶是黑素产生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抑制其活性则可以控制黑素的产生,丹参、当归、川芎可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及其参加的酶促反应[3];山茱萸有抗氧化作用,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大黄除了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外,还可抑制色素的生成。
5.3 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黄褐斑,其核心是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因此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①辨证要准确,在活血祛瘀的治疗基础上进行疏肝、补肾、健脾,因人而宜,辨证加减;②做面膜前应进行面部热喷,以便有利于药物的吸收;③要持之以恒,不可急于求成;④解除病因,尤其是要注重心理疏导,争取患者的配合,也是治疗黄褐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李 英.中医辨证论治女性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470-471.
[2]梁 洁.黄褐斑的中医临床证治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8):730-731.
[3]黄霏莉,阎世翔.实用美容中药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