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渔网”式的学习方法
理发店中的转椅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坐上它,可以转来转去。开初,会感到优哉乐哉,但是,一会儿就不满足了,因为它死守原地,寸步不前。
野马没有僵绳,骑上它东奔西跑,似乎自由自在。
其实,没有一个目标,徒费精力,只能算是瞎跑。
你一定见过撒渔网。渔民把网撒向大海,手里却紧紧把握住网绳,因而能捕获到一网网活蹦乱跳的鱼儿。
坐转椅、骑野马、撒渔网,这三者不是风马牛不 相及吗?
诚然,把这三者混为一谈,似乎不伦不类。但是,如果联系我们的学习来谈谈,却会感到并非瞎扯。
先说坐转椅。有些同学的学习只是紧抱住课木不放,死守着课内不放。课木当然是我们学习知识技能的根本,课堂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只抱住课木,只死守课内,课本之外的知识概不涉猎,课堂以外再不学习,那么,势必坐井观天,孤陋寡闻,鼠目寸光。
有些同学恰恰相反,整天沉酒于读课外书和做课外习题,甚至课也不听,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似乎什么都懂。其实,没有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人得到的知识只能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油滑学问”,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这种学习方法就像骑着一匹野马东奔西跑,尽管“见多识广”,却永远达不到一个目标。
这样看来,“坐转椅”和“骑野马”两种学习方法弊病不少,必须改进,因而“撒渔网”的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
所谓“撒渔网”的学习方法,就是抓住“课本”
这根网绳,运用课内学到的“撒网技术”—学习方法,到“课外”这个大海去捕获更多的“鱼儿”—知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撒渔网”式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由“点”(课本、课内)带“面”(课外有关知识)的方法,具体地说,可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读课木内容结合读点有关的别的书籍资料。学了课本内容,就应该把与课本有关的书籍资料找来看看。比如读了节选课文《泼留希金》后,就应该把原著《死灵魂》找来看看,这样,虽读片段,也能了解原著的全部内容:学了刘自羽的散文《长江三峡》,顺便读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的《三峡》
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会使你辨别清楚“三峡”原来还有“大三峡”和“小三峡”之分。
这样就能由此及彼,从而扩展了我们的知识。又如我们学了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课文。就应该把已学过的《纪念刘和珍君》一课翻出来看看,比一比,同是纪念性文章,写法各有什么异同,这对我们学习写作很有好处。
其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了物理学上的惯性定律,不妨在骑自行车时试试,就会加深印象。
学了平面几何中三角形的知识,再结合生活实例—屋顶架和自行车架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结构,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学了应用文,课外就应该去应用一下,否则就是纸L谈兵。比如给过去的老师、同学写信,代别人写条据、证明书.这样就能切实掌握所学的课木理论知识。当然,提倡课外活动,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方面。
当前,教育的“三个面向”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但要“学会”各门功课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会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自己会运用猎取更多的知识技能。
“撒渔网”的学习方法确是一种丰富知识、增长技能的好方法。但好方法未必有好的效果。关键是既要学好课本知识,掌握“网绳”和“撒网”的方法,又要运用课本知识和课堂里学到的学习方法,这样去“撒网”捕获的“鱼儿”才多。
同学们如果以为我言之成理,不妨请你对照一下你的学习方法属于哪种?
- 上一篇:爱,之所以不等价
- 下一篇:我喜欢你—“七品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