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痢 lì 中医学病名,古称“滞下”。又因病情不同而有“赤痢”、“白痢”、“赤白痢”、“噤口痢”等名。 〔痢疾〕传染病。症状有大便频繁,腹痛,发热,粪便带脓、血和黏液等。 见“瘌”字“瘌痢”。 笔画数:12; 部首:疒; 笔顺编号:413413123422
详细解释:
痢 lì 【名】 (形声。从疒(chuáng),表示与疾病有关,利声。本义:病名。即“痢疾”)同本义〖dysentery〗 凡山水甚强寒,饮之皆令人痢。——曹操《魏武令》 又如:痢症(痢疾) 痢疾 lìji 〖dysentery;diarrhoea〗以严重腹泻、粘液血便并常有肠道溃疡及毒血症、腹痛以及里急后重为特征的一种往往是流行性或地方性的疾病,一般由于致病菌或原生动物所引起,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而传播
相关词语:
阿米巴痢疾 | 疫痢 | 泄痢 | 泻痢 | 细菌性痢疾 | 下痢 | 赤白痢 | 赤痢 | 红痢 | 禁口痢 | 癞痢 | 瘌痢头 | 痢症 | 痢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