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注解 |
帊 pà (1) ㄆㄚˋ (2) 古同“帕”。 (3) 郑码:LIYI,U:5E0A,GBK:8E8D (4) 笔画数:7,部首:巾,
|
|
⊙ 详细说明 |
帊 pà 〈名〉 (1) 两幅宽的帛 [silks in double width] 帊,帛三幅曰帊。——《说文新附》。郑珍新附考:“三者二之误”。 (2) 头巾 [scarf;kerchief]。如:帊头(幞头) (3) 巾帕 [handkerchief] 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三国志·魏志》 (4) 道士所披之衣 [Taoist priest’s robe] 见其散发被黄巾帊。——《南史·隐逸传上》 (5) 覆盖物品的巾 [a piece of cloth(used as a cover)] 以黄纹帊蔽之。——《太平广记》
|
|
⊙ 康熙字典 |
【寅集中】【巾字部】 帊 ·康熙筆画:7 ·部外筆画:4 解釋: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普駕切,音怕。【說文】帛二幅曰帊。【廣韻】幞也。【通俗文】帛三幅曰帊。帊,衣襆也。 又【廣雅】帳也。 又【集韻】披巴切,音葩。殘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