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注解 |
蒟 jǔ (1) ㄐㄩˇ (2) 〔~蒻〕a.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为球状,可食,亦可制淀粉;b.这种植物的地下茎。均亦称“蒟头”、“魔芋”。 (3) 〔~酱〕一种用胡椒科植物做的酱,味香。 (4) 郑码:ESRJ,U:849F,GBK:C958 (5) 笔画数:13,部首:艹,
|
|
|
⊙ 康熙字典 |
【申集上】【艸字部】 蒟 ·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0 解釋:— —【唐韻】俱雨切【韻會】果羽切,??音矩。【說文】果也。【本草】蒟醬。【南方草木狀】蒟醬,蓽茇也。生於番禺,小而靑,謂之蒟。【左思·蜀都賦註】蒟醬,緣樹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靑,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通志】蒟醬曰浮留。 又【本草】蒟蒻一名鬼芋。【酉陽雜俎】蒟蒻,根大如椀,至秋葉滴露,隨滴生苗。 又【集韻】權俱切,音劬。又【韻會】俱遇切,音屨。義??同。
|
|
⊙ 常用词组 |
蒟酱 jǔjiàng (1) [betel,betel pepper]∶蒌叶,也指用蒌叶的果实做的酱。亦称“枸酱” (2) [pan]∶即槟榔子的加工品,将槟榔子和一小片莱姆酸橙共同卷包在槟榔叶内,尤在印度及东印度供咀嚼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