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注解 |
捻 niǎn (1) ㄋㄧㄢˇ (2) 用手指搓转(zhu刵 ):~麻绳。 (3) 搓成的条状物:灯~儿。 (4) 郑码:DOXW,U:637B,GBK:C4ED (5) 笔画数:11,部首:扌,笔顺编号:12134454544
|
⊙ 词性变化 |
捻 niǎn 〈名〉 (1) 用线、纸等搓成的条状物 [things twisted into a long,slender form]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2) 又如:灯捻;纸捻儿 (3) 另见niē |
|
⊙ 详细说明 |
捻 niǎn 〈动〉 (1) (形声。从手,念声。本义:用手指搓转) (2) 同本义 [twist with the fingers]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捻就(揉缩);捻髯(用手指搓着腮上的胡须);捻断髭须(比喻费尽心思);捻绳;捻灯芯;将两股纱捻成一根线 (4) 领导 [lead]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凌波仙》 (5) 驱逐;追赶 [drive]。如:捻出门(驱赶出家门) (6) 聚;聚合成股。因称成群的人为捻。亦为清代中叶后反政府农民武装捻子或捻军的简称 [assemble]。如:捻分子(凑分子);捻信(火药引线);捻党(清军对捻军的称呼) (7) 用同“捞” [fish out]。如:捻河泥 (8) 拿;捏;提;举 [take;hold up] 闲捻紫箫吹。——杜牧《杜秋娘》 (9) 又如:捻着汗(捏着汗)
|
|
⊙ 康熙字典 |
【卯集中】【手字部】 捻 ·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解釋: 【唐韻】奴協切【集韻】【韻會】諾協切,??念入聲。【說文】指捻也。【集韻】捏也。【靑瑣高議】明皇時有獻牡丹者,時貴妃勻面,口脂在手,印於花上,詔栽於仙春館。來歲花開,瓣有指印,名爲一捻紅。 又【正韻】尼輒切,音聶。義同。 又【集韻】乃結切,音涅。按也。或作敜。
|
|
⊙ 常用词组 |
捻度 niǎndù (1) [twist]∶表示绳线强度的每英寸线所绕的圈数 (2) [number of turns(or twists)]∶在单位长度的纱中,纤维所捻成的回旋数,纱的强度主要由捻度决定,一般捻度大强度也大 捻接 niǎnjiē [splice] 将(两根绳子或一根绳子的)两个部分连结在一起 捻军 Niǎnjūn [the Nian Army] 清朝的一支农民起义队伍(1852—1868),活动在安徽北部和河南一带,主要领袖有张洛行、赖文光等。曾在太平天国领导下与太平军配合作战。1866年分为东、西两支,最后被清军消灭 捻捻转儿 niǎnnianzhuànr [whirligig] 儿童玩具,用木头或塑料等制成,扁圆形,中间有轴,一头尖,玩时用手捻轴使旋转 捻碎 niǎnsuì [twist into pieces] 捻成粉末 香烟在我手中捻碎了 捻熄 niǎnxī [butt] 踩灭(如香烟使之成为烟头) 匆匆捻熄香烟,立正 捻着鼻子 niǎnzhe bízi (1) [submit to humiliation] 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 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儒林外史》 (2) 亦作“捏着鼻子” 捻转儿 niǎnzhuànr [teetotum] 写有字母、用作升官图、登山图等游戏的以决定参与者得分多少、进行游戏的小陀螺 捻子 niǎnzi (1) [spill]∶用来点灯、点烟斗、点火的小纸、棉捻 纸捻子 (2) [wick]∶经捻或纺在一起的一束纤维,常用棉纱做,利用毛细作用吸油燃烧
|
|
⊙ 英文词汇 |
entwist kudu twiddle twist twist up |
⊙ 英文字义 |
twist;stranding;1.to twist (with the fingers);entwist;lay;laying;twiddle;twine;twirl (in the fingers) |
⊙ 日文字义 |
1. ひねる,よる,なう.2. よったもの.3. かき集める. |
⊙ 法文字义 |
捻动tordre;tortiller;rouler avec les doigts ou les mains~线faire de la ficelle en roulant dans les mains名tortillon纸~子tortillon de papier |
⊙ 俄文字义 |
捻закрутитьзакручиватькрутитькрутканавиватьнавитьрасплеткасвиваниесвивкасерпениесучениетростит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