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曾姓
姓氏源流 曾(Zēng)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38位、台湾第16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9%。
历史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曾姓宗祠通用对联 〖曾姓宗祠门楣题辞〗
三省传家
“三省传家”典出孔子弟子曾参故事。《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
〖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丰撰史;
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于固,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进士,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善于写文章,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王安石所推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晚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共同辅政。为相十五年,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著称,奉养父亲的时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时候,必请示父亲允许,孟子称他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下联典指曾参的父亲曾点,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武城世第;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武城世德;
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举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著有《元丰类稿》等。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南丰世泽;
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南丰撰史;
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丰人曾巩,任史馆修撰。下联典指宋•曾公亮之子孝宽为吏部尚书,迎父至西府孝养。
三省门第;
一贯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三班判押;
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
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莫鲁国(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唐•开元封“宿伯”,宋又封“莱芜侯”。“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下联典指后周曾崇范,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路,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春联。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鲁•曾参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参之父曾点尝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鲁家声远;
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鲁国家声远;
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大学家声旧;
万民气象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
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
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渊源流九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
古今乔木第三家。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新桥村曾氏宗祠约建于明代(一说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桥一带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据说他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之后,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进三间,由檐廊、山门、前殿、正殿和后厅等组成,气势恢宏,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走过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门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额扑进眼帘,两侧柱木上镌刻着这一副对联,联语说的是先圣曾参的事,因为曾参在孔门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后人便自称“乔木第三家”。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过翰林7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10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
南北真传唯一贯;
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氏后裔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一部孝经贻世业;
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宗圣”堂名。
气象更新绵世泽;
现归依旧焕人文。
——佚名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挂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处典型风水建筑,位于三僚圩南面与曾氏杨公祠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属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称是“若文堂”。“若文堂”结构非常怪涎,大门不是开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其山墙的一侧,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间,与普通天井无异。下天井在山墙的正中开大门的位置,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天井那扇墙特别高,完全挡住了视线。这座墙上对称排列着二对燕尾墙,墙上有一种龙头鱼身的雕塑,这种是龙生九子的一种,名叫蚩吻,是龙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专用于屋脊做兽头装饰,避邪镇煞。天井上用蚩吻装饰,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若文堂”是明朝时由三僚曾屋名师曾乔世主持设计的,大门不开在正面,据说是为了维护长房的利益,因为正中开门与长房有碍。大门开以侧面,是侧面山头大吉。“挂壁天井”在风水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翻肚鲤鱼形”,据说这座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里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象征人丁更为兴旺。“若文堂”的山头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开门没有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这副对联,说明曾氏三房建祠时,是盼望后世多出文彩。事实上,三僚的国师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这个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为水池,两侧建有两排平房,后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闭在祠三面,中间留有卵石铺成的走廊,连成一气,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方形围屋。三僚曾氏这一房人丁很旺,仅长房就达800多丁。
-----------------------------------------------------------------
〖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
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人告曾参母曰曾参杀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下联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所掳,其妃曾氏没水而死。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
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
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
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
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
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清•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曾氏八支祠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新民,治人当先治己;
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
明堂呈贺表,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新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堂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下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为孔氏高徒,志可与、道可传,桥梓联辉,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硕辅,治有声、政有绩,棣华竞秀,堪称难弟难兄。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蒲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新,惟长念水源木本;
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
——清•曾对颜撰海南省海口市迈德村曾氏宗祠联
浪淘岁月,560多个春秋,有动乱也有安宁,有险峻也有平坦,有顺遂也有困厄,有荣耀也有屈辱,有丰美也有贫陋,有欢欣也有哀苦。桂林洋上,龙窝坡前,迈德村在这片沃野上,守护着祖先遗训、“鲁国家风”,守护着古典胜迹、移民文化,守护着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谱。走进绿意盎然的村庄,走进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满了怀古幽思、沧桑之感。木质结构的曾氏宗祠原建于明朝,重建于清代(1787年)。如今门窗破损,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尽皆褪色。拜祭亭已毁,只遗几个石础。宗圣殿神台两边的圆柱上贴着中国科举制度末期广东最后一个解元、清末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颜撰写的这副楹联,全联44个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历史,浓缩了移民的文化。
姓肇武城,溯明新绵远,经义流芳,由古至今,锡爵封贤昭阀阅;
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附录一:【曾氏祖训】 〖圣宗曾子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附录二:【曾姓典故、趣事】 〖一贯心传〗
颂扬曾子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据说,孔子临终前,曾子、子贡、阳虎、有若等弟子守护于旁,孔子要将最重要的一句话传给弟子,可是刚说出“吾道”二字就再也发不出声音。这时,曾子伏在老师耳旁,恭敬地说:“吾道一贯心传。”孔子听罢,欣慰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合眼而逝。
-----------------------------------------------------------------
〖卧冰求鱼〗
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
〖安石之吝〗
曾巩与人为善,奖励后学,十分重视推荐人才,王安石就是通过他的推荐而后一步一步走上宰相之位的。然而王安石做了宰相之后,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一度疏远了曾巩。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归居金陵(今南京)的时候,宋神宗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曾巩很直率地回答说:“安石的文章和行义,确实不在扬雄(汉代著名文学家)之下,不过他为人持吝,所以终不及扬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因此又问道:“安石为人,是轻富贵的,怎么说是‘吝’呢?”
“我所说并不是这个。”曾巩回答,“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我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吝惜富贵。”神宗认为曾巩对王安石的评价很有道理。
-----------------------------------------------------------------
〖曾子杀人〗
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对母亲知寒问暖,十分体贴。母亲也爱他,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曾子要离开家乡到齐国去。他告别母亲说:“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公事就回来。”
母亲对他说:“我儿出去,各方面要多加小心,说话做事,千万注意,不要违犯人家齐国的规章制度。”
曾子说:“母亲放心,儿子一定遵命。”
曾子走后,母亲每日在窗前织布,常常抬头向窗外瞭望,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
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没有问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
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并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说曾子撞下大乱子了,他在齐国杀了人啦!
曾子的母亲仍旧不信,安心织布。
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
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她想道:“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开这件事拉,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杀人了。”
她越想越怕,耳朵里好似已听到街上共哄吵吵,官府来抓杀人犯的母亲啦。
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两位邻居的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
〖杀猪示信〗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不论曾妻怎样给儿子说好话,儿子就是不听,一定要跟着妈妈去赶集。最后,曾妻戏哄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买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不随母亲去了。
但曾妻回来时并没有买肉,小儿哇哇大哭起来,任凭曾妻怎样哄劝,儿子就是不依。
曾子回家问明情况后,见天色已晚,去集市上买肉已来不及了,就去厨房拿了菜刀要杀自家的小猪。曾妻见状,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就戏言哄他了。事一过也就算了。不用当真。”曾子正色对妻子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父母学习。做父母的如果欺骗孩子,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以为人是可以欺骗的,转而就会欺骗别人,这就等于父母在教孩子欺骗人。另外,做父母的欺骗了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以后,孩子就再不会相信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了。这样,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有用之才。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尊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夫妻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猪肉。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小朋友那里昔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曾子笑着把孩子送出了家门。
-----------------------------------------------------------------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著,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38位、台湾第16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9%。
历史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著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著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著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曾姓宗祠通用对联 〖曾姓宗祠门楣题辞〗
三省传家
“三省传家”典出孔子弟子曾参故事。《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
〖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丰撰史;
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于固,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进士,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善于写文章,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王安石所推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晚年向神宗推荐王安石,共同辅政。为相十五年,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号称老成持重。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著称,奉养父亲的时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时候,必请示父亲允许,孟子称他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下联典指曾参的父亲曾点,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武城世第;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武城世德;
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祐年间举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著有《元丰类稿》等。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南丰世泽;
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南丰撰史;
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丰人曾巩,任史馆修撰。下联典指宋•曾公亮之子孝宽为吏部尚书,迎父至西府孝养。
三省门第;
一贯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三班判押;
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
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莫鲁国(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唐•开元封“宿伯”,宋又封“莱芜侯”。“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下联典指后周曾崇范,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路,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春联。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鲁•曾参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参之父曾点尝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鲁家声远;
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鲁国家声远;
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大学家声旧;
万民气象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
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
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渊源流九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
古今乔木第三家。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新桥村曾氏宗祠约建于明代(一说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桥一带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据说他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之后,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进三间,由檐廊、山门、前殿、正殿和后厅等组成,气势恢宏,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走过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门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额扑进眼帘,两侧柱木上镌刻着这一副对联,联语说的是先圣曾参的事,因为曾参在孔门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后人便自称“乔木第三家”。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过翰林7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10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
南北真传唯一贯;
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氏后裔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一部孝经贻世业;
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宗圣”堂名。
气象更新绵世泽;
现归依旧焕人文。
——佚名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挂壁天井”是三僚曾屋村的一处典型风水建筑,位于三僚圩南面与曾氏杨公祠隔河相望,建于明朝,属曾氏三房的祠堂,正式名称是“若文堂”。“若文堂”结构非常怪涎,大门不是开在正房中间,而是在其山墙的一侧,其天井分上下两座,上天井在祠堂中间,与普通天井无异。下天井在山墙的正中开大门的位置,只有三面,一面由墙代替,故名“挂壁天井”,亦即把天井挂在墙上的意思。天井那扇墙特别高,完全挡住了视线。这座墙上对称排列着二对燕尾墙,墙上有一种龙头鱼身的雕塑,这种是龙生九子的一种,名叫蚩吻,是龙生的第九子,好吞,它可以吞山食海,故专用于屋脊做兽头装饰,避邪镇煞。天井上用蚩吻装饰,显然是看重其避邪的意义。“若文堂”是明朝时由三僚曾屋名师曾乔世主持设计的,大门不开在正面,据说是为了维护长房的利益,因为正中开门与长房有碍。大门开以侧面,是侧面山头大吉。“挂壁天井”在风水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翻肚鲤鱼形”,据说这座祠堂的门多次遭雷击,这里又有一个讲究,叫雷越打,鲤鱼籽越多。因为一打雷,鲤鱼便产卵,象征人丁更为兴旺。“若文堂”的山头座向是坤艮兼申寅向,辛丑分金,甲方开门,出子口,卯水上堂,对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开大门,正面开门没有山峰,而侧面开门是一个尖峰,甲方开门对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堂上有这副对联,说明曾氏三房建祠时,是盼望后世多出文彩。事实上,三僚的国师曾邦旻、曾永章等人都是出在这个祠堂。若文堂前面是大坪,坪外为水池,两侧建有两排平房,后面一排平房,成矩形封闭在祠三面,中间留有卵石铺成的走廊,连成一气,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方形围屋。三僚曾氏这一房人丁很旺,仅长房就达800多丁。
-----------------------------------------------------------------
〖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
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人告曾参母曰曾参杀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下联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所掳,其妃曾氏没水而死。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
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
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
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
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
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清•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曾氏八支祠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新民,治人当先治己;
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
明堂呈贺表,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新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堂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下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为孔氏高徒,志可与、道可传,桥梓联辉,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硕辅,治有声、政有绩,棣华竞秀,堪称难弟难兄。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蒲田分派,琼岛移居,百余年庙貌重新,惟长念水源木本;
闽矫登科,陵阳作宰,廿数世凤徽共仰,愿不忘祖德宗功。
——清•曾对颜撰海南省海口市迈德村曾氏宗祠联
浪淘岁月,560多个春秋,有动乱也有安宁,有险峻也有平坦,有顺遂也有困厄,有荣耀也有屈辱,有丰美也有贫陋,有欢欣也有哀苦。桂林洋上,龙窝坡前,迈德村在这片沃野上,守护着祖先遗训、“鲁国家风”,守护着古典胜迹、移民文化,守护着一座祠堂、一眼古井、一部家谱。走进绿意盎然的村庄,走进古意森然的祠堂,心中就溢满了怀古幽思、沧桑之感。木质结构的曾氏宗祠原建于明朝,重建于清代(1787年)。如今门窗破损,梁架、檐柱上浮雕和透雕尽皆褪色。拜祭亭已毁,只遗几个石础。宗圣殿神台两边的圆柱上贴着中国科举制度末期广东最后一个解元、清末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对颜撰写的这副楹联,全联44个字概括了曾氏移民的历史,浓缩了移民的文化。
姓肇武城,溯明新绵远,经义流芳,由古至今,锡爵封贤昭阀阅;
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附录一:【曾氏祖训】 〖圣宗曾子祖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
〖曾氏家规〗
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
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
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附录二:【曾姓典故、趣事】 〖一贯心传〗
颂扬曾子精通孔子思想,直接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据说,孔子临终前,曾子、子贡、阳虎、有若等弟子守护于旁,孔子要将最重要的一句话传给弟子,可是刚说出“吾道”二字就再也发不出声音。这时,曾子伏在老师耳旁,恭敬地说:“吾道一贯心传。”孔子听罢,欣慰地呼出最后一口气,合眼而逝。
-----------------------------------------------------------------
〖卧冰求鱼〗
传说曾子母亲卧病中想喝碗鱼汤。此时正值隆冬,曾子顶风冒雪赶到集市,变卖了自己的棉袍,欲给母亲换几条小鱼,不料寻遍集市,未见卖鱼的。他又赶到赵王河边,毫不迟疑地扒开积雪,脱去上衣,卧冰求鱼。当他以赤子之心融开厚厚冰层,一条重逾1斤的鲤鱼跃出冰窟。曾母吃了儿子做的鱼,病愈如初。人们说,曾子卧冰求鱼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为此上苍特命给曾母延寿10年。
-----------------------------------------------------------------
〖安石之吝〗
曾巩与人为善,奖励后学,十分重视推荐人才,王安石就是通过他的推荐而后一步一步走上宰相之位的。然而王安石做了宰相之后,由于政治见解的不同,一度疏远了曾巩。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归居金陵(今南京)的时候,宋神宗召见曾巩,并问他:“你与王安石是布衣之交,安石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曾巩很直率地回答说:“安石的文章和行义,确实不在扬雄(汉代著名文学家)之下,不过他为人持吝,所以终不及扬神宗听了这番话,感到很惊异,因此又问道:“安石为人,是轻富贵的,怎么说是‘吝’呢?”
“我所说并不是这个。”曾巩回答,“安石勇于有为,而‘吝’于改过。我说的‘吝’,乃是指他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而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不是说他吝惜富贵。”神宗认为曾巩对王安石的评价很有道理。
-----------------------------------------------------------------
〖曾子杀人〗
曾子是一个有名的孝子,对母亲知寒问暖,十分体贴。母亲也爱他,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天,曾子要离开家乡到齐国去。他告别母亲说:“我要到齐国去,望母亲在家里多保重身体,我一办完公事就回来。”
母亲对他说:“我儿出去,各方面要多加小心,说话做事,千万注意,不要违犯人家齐国的规章制度。”
曾子说:“母亲放心,儿子一定遵命。”
曾子走后,母亲每日在窗前织布,常常抬头向窗外瞭望,盼望儿子在齐国平安无事,早日回来。
曾子到齐国不久,齐国有个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殴杀死了人,被官府抓了起来。曾子的一个同乡,听到这个消息,没有问清楚,就跑去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在齐国杀死人了!
曾子的母亲听了这个消息,并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邻居跑来,说曾子撞下大乱子了,他在齐国杀了人啦!
曾子的母亲仍旧不信,安心织布。
这时,门外又来了一个人,他还没进门,就大呼小叫地嚷道:“曾子杀人了,你老人家快躲一躲吧!”
曾子的母亲见一连三个人来报告这可怕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气了。她想道:“三个人都这么说,恐怕城里的人都嚷开这件事拉,要是人家都嚷嚷,那么,曾子一定是真的杀人了。”
她越想越怕,耳朵里好似已听到街上共哄吵吵,官府来抓杀人犯的母亲啦。
于是,她忙扔下手中的梭子,离开织布机。在两位邻居的帮助下,从后院逃跑了。
-----------------------------------------------------------------
〖杀猪示信〗
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不论曾妻怎样给儿子说好话,儿子就是不听,一定要跟着妈妈去赶集。最后,曾妻戏哄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买肉给你吃。”儿子听说有肉吃,就答应不随母亲去了。
但曾妻回来时并没有买肉,小儿哇哇大哭起来,任凭曾妻怎样哄劝,儿子就是不依。
曾子回家问明情况后,见天色已晚,去集市上买肉已来不及了,就去厨房拿了菜刀要杀自家的小猪。曾妻见状,就说:“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我就戏言哄他了。事一过也就算了。不用当真。”曾子正色对妻子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向父母学习。做父母的如果欺骗孩子,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以为人是可以欺骗的,转而就会欺骗别人,这就等于父母在教孩子欺骗人。另外,做父母的欺骗了孩子,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以后,孩子就再不会相信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了。这样,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有用之才。如果孩子对父母失去尊敬,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于是,夫妻一起动手磨刀杀猪,为孩子烧了一锅猪肉。
一天晚上,曾子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起一把竹简向外跑。曾子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小朋友那里昔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曾子笑着把孩子送出了家门。
-----------------------------------------------------------------
〖耘瓜受杖〗
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农夫们纷纷荷锄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