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取名] 单名
古人为了避讳,盛行单名,尤其是汉晋以后为甚。其原因除了王莽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时,为了强化封建专制与皇权统治也极重视避讳。一部<三国演义>出现的名字,几乎全是单名。
所谓避讳,最初是后代子孙对于祖先尊敬的表示,后来发展成为维护帝王将相的权威和尊严,做臣下的,不可直呼君王之名,凡人不可直书圣贤之名,如秦始皇名政,秦时「正月」改「端月」;东汉光武帝名秀,「秀才」改为「茂才」;司马迁父亲名谈,他编史记时提到赵孟谈,就改为赵孟同。根据<老学庵笔记>载,田登作州官,令百姓不准说「灯」。上元节家家户户要「放灯」,只好说成「放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因成名谚;袁世凯将「元宵」改为「汤圆」只因元宵与「袁消」同音。
五代时宰相冯道,某日要门客为他讲解道德经。<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为了避讳,只好说成「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这虽是一则笑话,却也反映了当时「避讳」的重要,门客除了谄媚,另有一番苦涩的无奈。
古人取单名,自有窘迫之处,而现代人取单名,当然不是为了避讳。由于现在大陆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单名,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农业社会,或许还有简单易记的好处,如今环境不同,青少年涌向大都会,造成同名同姓的大困扰。究其因,这些青少年的父母是从文化大革──上山下乡一路经历过来的,诸多原因造成他们文化水准的普遍下降,给孩子取名也趋向简单化,加上独生子女家庭愈来愈多,再也不必按照祖谱排行或五行格等传统方式了。
所谓祖谱,讲的是字辈,人名中的第二子代表了祖宗的意志,须按族谱规定,一辈一字,依世传承,第二个字则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祈福。画家张大千,原名张正叔,他的祖谱是「正心先诚意」,他是「正」字辈。运用祖谱,可彰显家族庞大的气势与威望,如堂兄弟姐妹齐聚一堂,浩浩荡荡。可惜现代人情渐薄,生育量大减,仍循祖谱的,愈来愈少了。
响亮、易记的单名
现代人崇尚单名,也有追求时髦的心理因素,一些演艺圈的人,著名书画家,作者,艺术家等等喜爱单名,这在无形中就造成了单名响亮、高雅、时髦的社会潜意识。甚至把单名看成是现代人社会地位,文化水准的一种表征。于是一般人纷纷把孩子取成单名,甚至也把自己的名改成单名。
姓名学讲究五格协调,五行相生自成一气。取单名恰巧破坏了这原则。单名外格皆凶,在幼年时期,生病不断,意外频繁,少年时期,求学不顺,心有旁骛,及踏入社会,影响人际关系,善批评,善斗争,避之为妙。
单名另取「字」、「号」做辅助
古人取单名,有字,有号做辅助,可避外格之凶论。孔丘,字仲尼;关羽,字云长,李白,字太白;孙文,字逸仙;连战,字永平……。
现代人即便取了「字」,用的机会不多,更遑论能补外格之凶了,古人来往书信多;故多用「字」「号」,现代人讲求效率,用传真、电话更为方便,也无怪乎现代人只有「名」而无「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