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名学概论 > 起名知识 > > 详细内容

[起名取名] 测字学的发展轨迹

 测字在两宋时被称为相字,相字是由求测者临时提出,具有被动的性质。测字术比以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并且产生了专门以相字为生的相士。如南宋的谢石,号称“名动公卿,上闻九重”,以测字得到宋徽宗宠信,他给公卿相字,每一字要一万钱。当时全国上下都信奉测字,从军国大事到民间寻物等小事,都要去测字。
  
   如宋朝末年大旱,大臣讨论改元,开始拟为“大成”,神宗说不可,因为成字为一个负戈,不吉利。大臣又拟改“丰亨”,神宗又反对,因为“亨”字为子不成,最后才选定年号为“元丰”。宋代名相王安石,精于字学,但有很多滑稽可笑之处,如认为“同田为富”、“坡为土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穿凿附会,任意发挥。从测字的本身来看,这时测字的一些方法完全具备,如增笔法、减笑法、一字拆数字、数字合一字等。
  
   这时还有人从理论上对测字加以总结,《永乐大典》载有《神机相字法》,一名《景齐字至理集》,为阴阳秘记释字神机之书,其作者景齐可能是两宋之间人,《四库全书·子部·术数》中只列有存目,不载全文,很是可惜。唐宋以后,测字更为普遍,在民间尤其普及,对疾病、寻物、科考、六甲等事,均要占卜测事。
  
   测字也成为一些落魄文人糊口的生计。如《儒林外史》记载说:“王冕到了此处,盘费用尽了,只得租个小庵门面屋,卖卜测字,也画两张没骨的花卉贴在那里,卖与过往的人。”
  
   这时关于测字的理论总结更为丰富,清初学者周亮工写过《字触》一书,辑录历代文献中的拆字事例,分部加以叙述。
   另外清朝程省曾著《测字秘牒》一书,总结前人经验,评论测字方法,他们两人都有丰富的测字实践。从以上我们对测字发展轨迹的描述,人们可能会感觉到“文化”一词更深层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品类和多层次的集交流、融合并积淀;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文化的糟粕混迹于其中,聚和、杂糅、畸变并浓缩。测字术正是在千百年的发展和变异中,形成自己奇特的体系和纷繁的模式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