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的遮蔽效应
音信号实际是一种能量波,在空气或其他媒介中传播,人耳对声音能量的多少即响度或声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听到这个声音的大小,我们称它为响度,表示响度这种能量的单位为(dB)。即使是同样响度的声音,人们也会因为它们不同而感觉到声音大小不同。人耳最容易听到的就是4000的频率,不管频率是否增高或降低,即使是响度在相同的情况下,大家都会觉得声音在变小。但响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人耳就听不到了,每一个频率都有着不同的值。
可以看到这条曲线基本成一个V字型,当频率超过15000Hz时,人耳的会感觉到声音很小,很多听觉不是很好的人,根本就听不到20000Hz的频率,不管响度有多大。
当人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频率、不同响度的声音时,响度较小的那个也会被忽略,例如:在白天我们很难听到电脑中散热风扇的声音,晚上却成了源。这种遮蔽被称为同时遮蔽效应。但声音A被声音B遮蔽,如果A处于B为中心的遮蔽范围内,遮蔽会更明显,这个范围叫临界带宽。每一种频率的临界带宽都不一样,频率越高的临界带宽越宽。
频率(Hz) | 临界带宽(Hz) | 频率(Hz) | 临界带宽(Hz) |
50 | 80 | 1850 | 280 |
150 | 100 | 2150 | 320 |
350 | 100 | 2500 | 380 |
450 | 110 | 3400 | 550 |
570 | 120 | 4000 | 700 |
700 | 140 | 4800 | 900 |
840 | 150 | 5800 | 1100 |
1000 | 160 | 7000 | 1300 |
1170 | 190 | 8500 | 1800 |
1370 | 210 | 10500 | 2500 |
1600 | 240 | 13500 | 3500 |
想想看,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那些地方可以体会得到人耳的遮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