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白雪冰柜换管
一台型号为SD/C-200(H)白雪冰柜,经检测蒸发器和冷凝器均严重泄漏,应要求大修,即整体更换蒸发器和冷凝器,但要求美观耐用,故蒸发器采用铜管内盘法。
先沿内胆上下边缘划开铝板,拆下锅侧板,露出了原蒸发器——φ8mm铁管,已锈迹斑斑;拆出铁管,仔细清理管槽待用;拆下冷凝器,并用风扇吹干发泡层表层水分。
原蒸发器长23m,现用长为17m的φ6mm铜管;原冷凝器管长19m,现用2副1.3m冷凝器折叠代替,管总长16m左右。毛细管仍采用原毛细管。压缩机型号为QD80LA,排气压力强劲。箱体标注额定1.3A。顺便补充冷冻油50g。原制冷剂为R12。
沿原蒸发器管槽盘好铜管,用胶粘好铝侧板,装好冷凝器,好各接头,抽空加氟。
通电开机发现,工作仅10分钟左右回气管就已发凉并很快结露,60分钟左右结霜;过滤器、冷凝器、毛细管外露部分温度明显偏高。刚开机几分钟后回气压力为OMPa左右,尔后缓慢回升到0.02MPa,并且比较稳定,这与正常工作时的压力变化情况相反;压缩机工作温度很高,电流偏大,为1.5A左右:制冷效果差,箱内温度始终降不下来,并且环境温度越高,制冷效果越差,工作2小时左右也仅见内胆壁有微霜,箱内冷气明显不足。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应该是系统丁作压力过高所致。
先是怀疑加氟过量,于是通电工作半小时后放出一些氟,使回气管压力为O.OIMPa,此时工作电流降为1.3A,与箱体标称值基本吻合,但又工作10分钟左右箱壁仅仅发凉,回气管无凉感。
又怀疑故障是否系抽真空时采用了双机抽真空法(同时启动了真空泵和本机压缩机,真空泵为旧压缩机改制)所致,因本机为大功率大排量压缩机,由于时间的关系,可能会导致抽真空不彻底,系统内残留有一定体积的氮气,导致运行时压力过高。于是仅用真空泵对其抽空半小时后,加氟试机,结果一样。
难道是箱体容积与配管不当?但根据以往经验应该不是,并且就在前几天,笔者就为一台同型机盘过铜管,也是利用原毛细管,φ6mm铜管17m,补50g冷冻油,盘好管后制冷后效果极好。管长之所以未采用原长度,是根据公式(L=l/3×0.148×箱体总容积+2/3 x0.03×箱体总容积)进行计算并考虑到具体情况适当延长的值,应该不会有问题。与本例不同之处。上次所修冰箱的压缩机去年换过,为二手QD65型压缩机。
难道是本例配管与压缩机排量不匹配?
由于本机为大功率大排量压缩机,其排量与采用制冷剂R600a的冰箱差不多,加之工作时温度又很高。由于适当降低压力能有效降低相关部件的温度,故决定采用R600a制冷剂一试。重新按要求操作后制冷效果未变,但压缩机、冷凝器、过滤器的温度下降了许多,且压缩机的电流降为1.3A。
无赖只得拆开粘好的铝侧板,发现内铜管上的小冰凌非常多,手摸铜管瞬间有明显的粘合力,这时恍然大悟——盘铜管时为了节省时间偷了懒,原管为中8mm,现用φ6mm管,管槽空间大,新盘铜管本身就不能很好地紧贴内胆铝板,加之又未粘合铝反射膜,导致铜管与箱体内壁热交换效果差。
只得再次掀开内胆,按原工艺处理后开机(此时制冷剂为R600a,未放出),效果虽有明显好转,但工作一夜后,感觉效果不理想。
再次把注意力转向新换的冷凝器上。以前也曾多次发现冰柜换冷凝器后效果较差,一直没有认真对待和分析,此次决定一探究竟。经过仔细观察后终于发现,此次新换冷凝器管道长度与原管虽相差不多,而且为了可靠地散热,采用了两副串联,但提高了安装高度,加之本机为底部安装,箱体四周散热孔位置较靠下,导致新冷凝器最上部一排的热量不能有效地散发出去,使得上部的温度越来越高,再加之新冷凝器热交换效率较原来的差一点,则导致工作电流有所增大,温度也较正常时高了很多,所以造成开机不久回气管压力不是下降,而是上升,制冷效果差等故障现象。
症结找到了,于是又花钱买了一个AC220V空调用的小型风扇装上试机,冷凝器、过滤器、外部毛细管温度明显下降,结霜迅速。工作2~3小时后,测内胆壁温度约为一4℃,正常值一般在-8C左右,决定换掉R600a,改用原机所用制冷剂R12,并按参数要求加注至回气管压力为0.02MPa,实际工作电流约为1.5A,效果明显好多了,约1小时后,内胆壁温度降至-7℃。冷凝器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感觉都在正常范围之内。使用一月有余,制冷效果相当满意。
- 上一篇:冰箱(冷柜)毛细管焊接方法
- 下一篇:教你如何更换笔记本电池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