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天朝 苹果远没你想象中那么完美
【PConline 杂谈】在最近几次的饭局上,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饭桌上80%的人都在用着iPhone,剩下的20%则包括了其他各类品牌的手机。
尽管苹果仍然背负着“炫富”、“装X”等等的负面印象,但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告诉我们,如果仅仅靠卖外观卖品牌苹果不可能拥有如此多的用户。而一直以来,"果粉"们都会自发性地告诉大家苹果在用户体验上如何地人性化来达到一个宗教式的营销………..此处应该有一个巨大的“但是”,但是一直以来有几点问题让笔者感到不吐不快,苹果距离果粉说的优秀体验其实还有点远。是的,也许果粉可以说苹果更注重的是一个宏观的体验,然后用诸如“生态”“一站式”等等的名词淹没你,此处应该又有一个但是,但是魔鬼藏在细节中,苹果产品中有些反人类的细节就足以让一个看上去很完美的产品成为失败品,不过讽刺的的是,这些个糟糕细节其实往往只会在中国市场才出现。下面我们来列举几个:1、你的键盘那么坑爹怎么做生产力工具?苹果并没有像官方宣称地那么完美,iPad和iPhone很多时候的确是一个工作上的好伴侣。但iPad Pro和"生产力工具"之间的距离仍然相差了好几个笔记本。
在光棍节,苹果的iPad Pro正式上市,这给原本已经沉寂的平板市场带来一点新的生机。事实上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了一个信息——IPAD PRO的定位是一个"生产力工具",这意味着对于职业人士来说它是可以拿来当作你赚钱的工具。像我们这种需要在办公室和展会之间奔波的编辑,对于好的生产力工具的定义必然是轻薄而性能强劲同时操作顺手。
上图:苹果Smartkeyboard 下图:第三方键盘 虽然苹果煞有介事地专门为iPad Pro推出了一个键盘,但是熟悉外设的朋友们都知道,早在iPad刚推出没多久就已经有许多第三方厂商给iPad出过相同的产品。而且由于这些配件也都是MFI的,所以在布局上也几乎没太大区别。就拿笔者手上的iPad Air2的配套键盘为例,可以看到布局和iPad Pro的Smart Keyboard是一样的,外观差别仅仅在于键帽和间距而已。
坑爹的IOS原生中文输入法 苹果外设一向以坑爹著称,Magic Mouse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现在苹果又让一个新的鸡肋外设加入了这个官方豪华套餐——目前苹果IOS系统的API仍然不允许蓝牙实体键盘调用第三方输入法。这意味着在文字输入上我们仍然要使用苹果原生的输入法,至于原生输入法有多烂,大家应该也是知道的。至少,在iPad下的输入体验距离OS X系统的输入法也已经有很大差距,尤其是选字的速度上。所以这种果粉口中的封闭生态圈实际上带来的并不是更好的体验。 iPad Pro目前上市时使用的仍然是IOS 9.1至少在这一版本上,IOS对第三方输入法支持仍然不友好,同时在IOS 9后,苹果调整了部分快捷键功能,让原本输入切换的Ctrl+空格变成了切换任务窗口,一下子把原本物理键盘上的一个快捷功能键给废掉,这种“自打嘴巴”的做法对果粉来说也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既然如此,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文字输入的效率也就意味着生产的效率,一个价格和Macbook Air接近但是输入文字远不如MBA的东西,还有什么能力谈生产呢?什么?您真的以为设计师会在上面画画而不是直接买一台新帝吗? 2、iTunes像个蒙着头罩的胖子 小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果粉教徒,最早接触到的苹果产品也只是一台iPod,因为当时买了iPod的人十有八九都不知道怎么往里面传输音乐,于是都来求助小编的。于是小编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个叫iTunes的软件,而从此以后,这个软件也都被小编直接称呼为“爱吞屎”。因为它的用户体验能让你有一种吃翔的豪华感受。
大多数人对于iTunes的怨念应该都是源自一个词:同步。对于这个词的理解大家可能都认为是多的一端覆盖少的一端,包括现在许多云端软件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但苹果设计iTunes时并不是这样想…….这个功能设计的理想是美好的——你只要把设备插进PC,剩下的就交给iTunes处理。然而现实是骨感的,由于默认开启自动同步,而如果一旦你习惯了手动同步后,但是某天不得不重装了系统并且忘记取消这个自动同步功能的时候,你会很容易被它弄崩溃。 果粉一定会说笔者是盗版用户,因为只有盗版用户才会喷同步管理。嗯没错,然而在iTunes Store根本没有入华,且正版音乐购买相对麻烦的情况下(小编买了一堆正版24bit的HI-RES音频还不能放进ITUNES里呢),对于国内用户,尤其是发烧用户而言,所谓的音乐管理从来都是伪命题。 那忽略这个同步,我们再来看看iTunes这个软件的设计本身。界面非常简洁,在大多数Windows常用软件中显得与众不同,但是咋占用的内存那么庞大呢?现在电脑内存标配也都8G了,占用那几百兆似乎不显得特别重要,但你为啥响应还那么慢呢?iTunes在众多Windows用户心目中都是一个又臃肿又缓慢的胖子。 iTunes的更新往往伴随着新款硬件发布,如果你购买了最新的硬件这意味着你将要强制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Tunes。于是小编也只能照做。然后发现——WTF?这UI细节怎么完全就不一样了呢?
在旧版iTunes时 状态栏会有一个循环选项
新版iTunes直接取消了…. 像上面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现在iTunes每次更新几乎都会把一些原本的功能减去或者隐去,如果要开启则需要至少3-4个步骤才能打开,这样需要用户不断地重复学习摸索真的能叫人性化?更不用说一些BUG迟迟不修改。此时小编只想说,你们的产品经理脑子是装啥的? 3、此时无墙胜有墙 基于某种(哔~)的原因,我们国家并不能很顺利地连接许多国外的网站,例如(哔~)、(哔~)和(哔~)。当然今天我们吐槽的对象并不是(哔~),而是苹果的互联网服务。
虽然苹果对中国已经提供了一套完善的中文服务,就连Apple Music也包括在此。但是身边果粉吐槽得最多的什么?“该死的APP Store又打不开了!”,“菊花转啊转”。而在Apple Music服务正式入华并且推出了免费使用期后,虽然大家对Apple Music在UI和音质上都给予了不少好评,然而由于充满悲剧的速度多少还是让其在国内成为弃之可惜的鸡肋功能。 主要原因则是,苹果的大部分服务器仍然是架设在境外,而境外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国有关部门的某种神奇的功能仍然有能力咔嚓掉苹果的服务。 虽然在这事儿上其实不能怪苹果(再说下去小编就要被请去喝茶了),而且相比几年前,现在苹果在本地化的优化上已经有所改进(谁让咱可是苹果最大的购买群体之一啊),但相比之下仍然还做得不够,根据小编推测,内容分发部分已经落地了,但是认证等敏感内容服务让在境外,这也导致了经常打开App Store等页面都要耗上很长时间,而研究显示,如果等待12秒以后,网页还是没有载入,那么99%以上的用户会关闭这个网页,不再等待。这和本地服务商提供的速度之间仍然相差了十几个中国电信。而且本文的重点也是指出目前苹果的不完美之处,所以单从这一点来说,苹果的用户体验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Apple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的优化仍然急需努力,当然了,果粉们还有一个安慰自己的方法:你看看隔壁家的谷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