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你会说“小孩儿话”吗?
孩子的语言听起来悦耳、动听,大人们为了配合孩子,会一改平时的语气语调,变得亲切、温和。但这一定就是“小孩儿话”吗?
爸爸妈妈与孩子交流,重要的是沟通的技巧——怎样说,说什么,进而为良好的亲子沟通、孩子的心理健康注入向上的动力。
1.说简单句子
使用最简单的句子,然后坚持下去。法国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专家弗朗索瓦·多勒陀认为,“自胚胎开始,人就是语言的实体。”孩子们懂得语言,因此家长们不用太担心交流的问题。
但是,不要和孩子说太长的话,如“你看见那只玩玩具的黑白斑点的小狗了吗?”这样说,孩子很难抓住句子的重点。不如拆分成几个简单的句子,如“看那只小狗!”“它在玩玩具。”“它身上有黑白的斑点。”如此,更有助于宝贝把握你要表达的要点。
2.无需故意抬高声调
另外,对于“孩子语调”的使用,法国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专家索菲·玛丽卢罗思认为,这并不是必须的。我们对婴幼儿说话时,常常把语调升高,显得很不自然。其实,与孩子交流,最重要的是自然轻松。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重复他说过的话,但无须“装疯卖傻”,如提起狗狗,就“汪!汪!”这没有必要。
3.表述细节,讲述原因
如果即将搬家,你会和孩子解释为什么搬家吗?孩子离开熟悉的环境,迎接新的环境,他做好准备了吗?此时,向孩子讲述你们的想法,不要遗漏细节,让孩子明白真实原因,他的心就会变得更安稳,也容易接受改变。
例如:“我的小宝贝,你知道吗?两个月后,我们就要搬家了。关于搬家这件事,我和你爸爸思考了很久,觉得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好事。我呢,工作地点离家更近了,就不会那么累了,也有更多空闲时间,陪着你和爸爸。你说好不好呀?”
不管是搬家的大事,还是日常生活改变的一些小事,给孩子解释原因,孩子都会更容易接受。
4.说真话
说真话,意味着那些很难开口的话也要说。法国精神分析专家克劳德·哈莫斯说:“婴幼儿也能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焦虑。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此自责。因此,和孩子解释事情的原因,这很重要。”
一位产后抑郁的新妈妈就这样对女儿说:“宝贝,我产后比较抑郁,但这不是你的错。因为我是第一次当妈妈,所以你对妈妈宽容一些,好吗?”“所以,妈妈心情不好时,会自己解决好,你不要难过。”
此外,说真话,也要解释这些事情与孩子的相关性。但是妈妈们也不用把孩子培养成无话不说的知己,有时,尊重私密的空间也是必须的。
5.强调爸爸的重要性
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爸爸与孩子的交流,如“你好,小家伙!我是你爸爸,我和妈妈很爱你。”
如果丈夫经常出差,常对孩子提爸爸就更加重要。比如对孩子说:“你这么爱吃芹菜泥,爸爸和你一样,他也很爱这种蔬菜。”这样的话听上去微不足道,但却能增加爸爸的存在感,能拉近孩子与爸爸间的距离。
6.一时语塞的时候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表达该怎么办?心理学家索菲·玛丽卢罗思认为,必须弄清楚一位母亲不善于表达的原因。通常,那些小时候就不爱说话的妈妈们会有沟通的问题。但是,妈妈们不必慌张,不善于说话不代表没法和宝贝们沟通。
精神分析专家克劳德·哈莫斯认为:“和宝贝们交流很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懂得那些词语,而是他们需要生活在语言环境中。”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说话本身,而是交流。无法用语言交流的内容可以通过别的渠道传递。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有时候比说话更好。此外,有的母亲话太多招孩子烦,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与孩子交流,有所节制,能够收放,效果更好。
触摸疗法
孕期或宝贝出生后,与孩子进行肌肤上触觉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彼此的沟通。尤其要注意让爸爸参与其中。例如白天多抚摸、拥抱宝贝。宝贝获得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晚上也就会更好地入睡。孕期,胎动明显时,让爸爸的手放在妈妈的肚皮上,孩子可能因此安静许多。类似这样的交流,可以让彼此感受到一家人的亲密。宝贝的内心也会踏实快乐许多。
语言与动作要配合
单纯对宝贝说“我们要出门”是毫无意义的,除非是带有目的性地要给他穿衣服。此外,也不要说过多的“我爱你”给孩子压力。爱是自然而然往外散发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刻意让宝贝听到。
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和孩子交流:儿童歌曲和童话书都很好,这也是变相地和宝贝交流。科学家发现,婴幼儿70%的脑神经对特定的节奏很敏感。比如,新妈妈纳塔就找到了一种“妈妈的声调”:介于说话和唱歌之间的调调。“我甚至为她创作歌曲。我会在特定音乐环境里,随着乐曲旋律呼唤孩子,这非常有趣。”这位妈妈为自己的新发现开心不已。
事实上,每个妈妈和孩子的沟通方式都是独特的,只要这种方式适合你们,并致力于宝贝的心理健康,就能达成良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