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摄影摄像资料 > 摄影器材评测 > > 详细内容

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

 本主题首帖原内容已转至:。之后专门讨论 NEX-5N 的使用心得、转接玩儿法、以及片子赏析,取题为:

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

 至今为止,SONY 的 NEX 系列是非常成功的,NEX-5N 对老的旁轴用家来说,是安慰,也算进步,与 4/3 系统以及之前的 EVIL 系统不同,并非一味追求方便小巧,除了在系统均衡性方面的努力外,NEX-5N 利用 EVIL 的特性对手动镜头的创新支持也很有诚意,期待这样的系统能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新的主流。

 NEX 对手动头的良好支持,使之在原厂镜头群尚不完备之时,足以得到传统旁轴玩家的追捧。NEX 和传统旁轴镜头之间形成互相支持,不仅带来了 NEX 的高可玩性和高可用性,也为传统玩家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就我本人而言,因 NEX-5,重新启用 Leica M50/1.0、上了 Leica 的 M75/2 和 福伦达的 VM35/1.2,再因 NEX-5N 上了 Leica 的 M50/0.95 和 福伦达的 VM35/1.2 二代,重新启用福伦达的 VM15/4.5,目前打算上第二台 NEX-5N,只等 NEX-7 上市、定论之后下手。

 NEX-5 针对转接而言,最有优势也最有价值的就是峰值对焦,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对焦方式,是至今使用过的最快捷最直观的手动对焦方式,稍加习惯,对于手动对焦,比之前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对焦方式都要快捷和准确,甚至景深也一目了然,特别需要检查确认焦点位置时可以很方便点击触摸屏,放大局部位置观察。

 峰值对焦属于 EVIL 所特有的对焦方式,利用合焦处边缘最清晰、反差最大为原理,在实时取景屏幕上,以特殊颜色(白、红、黄三色之一)直接标记合焦边缘,全屏有效,在取景构图的同时,直观判断合焦的位置以及区域,非常方便。EVIL 的峰值对焦把合焦指示、景深预览、构图、曝光检查等操作要素整合在实时取景屏上,比之前的旁轴体系和单反体系都更优越,单凭此点,就能使 EVIL 有机会发展成为最适合手动镜头使用的主流机身体系。

 NEX-5 的可翻转取景屏幕是其第二个操控优势,不仅使拍摄机位更加灵活方便,特别适合街头贴近抓拍,我经常在行进间完成包括构图、焦点控制、曝光控制在内的所有调整,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贴近被摄主体,在到达最佳位置或出现最佳时机时按下快门。如果使用广角手动镜头,利用超焦距,上述过程更加简便。使用这种拍摄方式时,手动镜头要比自动镜头好用很多。单凭这一点,我不会选择理光的 GXR。

 


关于转接旁轴手动镜头的拍摄技巧,我对转接玩儿法的推崇,源自 M6 的使用习惯。基于此,大致总结一下有以下技巧:

1、先构图后举相机。这实际是使用定焦与使用变焦最大的区别。选择自己喜欢的焦段反复练习使用,首先熟悉镜头的视角,其次习惯拍摄的距离,需要做到对基本角度和基本距离的预估准确,由此,不需要举起相机取景,用眼即可基本完成构图,并能迅速达到正确的拍摄位置。这一点是使用变焦无法形成的,变焦总是举起相机后才开始从取景器里构图,不合适的话拧一拧,对形成视角、距离感实在不利。只要是熟悉镜头性能特点,就能预先设置好镜头的焦距和光圈值(景深)。

2、拍摄前测光。习惯使用手动相机的人,一定习惯在拍摄前就对环境光线心中有数,并据此事先设置好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即便是有光圈先决功能的机器,也需要如此。比如行进中迎面拍摄,需要根据手里镜头预估拍摄距离,然后考虑需要多大的景深,以确定光圈值,再根据行进的速度预估拍摄所需快门速度,根据现场光线预设,利用 NEX-5N 高感能力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 ISO 值,以满足光圈/速度搭配。

3、使用超焦距。之所以街拍喜欢使用广角,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超焦距的使用,广角更易获得较大的景深。如果前两点熟练到位,再加超焦距,只要光线允许的情况下,基本不需对焦,拿起就拍的成功率会很高。

4、是等不是抢。绝大多数好片子是等来的不是抢来的:在合适的环境和光线里等待合适的人出现、选择好主角在合适的位置等待合适的表情出现、在事件过程中等待合适的场景出现。。。

 如果不习惯以上拍摄方法,用 MF 镜头抓拍抢拍,难免手忙脚乱。反之,MF 一定比 AF 更快,因为,在拿起相机之前,构图有把握了、距离有把握了、光圈有把握了、速度有把握了、景深有把握了。。。拿起就拍、拔枪就射的前提,不是枪准备好了,是你准备好了。多说一句,以前 M6 就是这样用的,现在的 NEX-5N 其实要方便很多。我喜欢这种玩儿法,是你在玩儿相机。。。


在说镜头选择之前先说转接环,虽然也用过 K 字母打头的品牌,但最终还是锁定选择福伦达的转接环,特别推荐银色,对 NEX-5 来说属于百搭,而我自己偏爱黑机身、银环、黑镜头。我朋友喜欢黑环配黑镜头,比较低调,看上去也不错。福伦达的转接环虽说较贵,但制作精密,很漂亮,我认为物有所值。

 关于镜头的选择,我自己是偏好大光圈。说到大光圈避不开大光圈是否可用的争论,问题由此产生,首先,何谓大?按我的标准,大于 1.4 的才叫大,可通常标准大于等于 2 甚至 2.8 的就该算大了吧(大小之别还与焦段有关);其次,何谓可用?我用过的旁轴镜头不算多,多为徕卡,我认为个个可用。质疑大光圈是否可用者,我猜是基于现代镜头设计思路而言,主要考虑全开时镜头的解像度及边角质量,可大多数老镜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校正,恰是不完全校正形成了每支镜头的独特之处,所谓风格。有些老镜头又有自全开逐档收缩时风格表现各异,所谓秉性。风格加秉性,以前有人称之为描写力,比如徕卡的 Noctilux M-50/1.0,虽然全开锐度不算高,但从焦外到色彩都是独特,似油画的厚重,似水粉的涂抹,凝聚了设计者的诉求和心力,而非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的千篇一律的"完美"。

 现代设计作品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福伦达的 VM-35/1.2 II,全开既有不错的解像度,且保持了一定的风格,秉性很顺从,易用,独特性方面差不少,徕卡新出的镜头也大多如此。

 如果从现代设计角度考虑,应尽量选择最近两年设计或升级的镜头,其中光圈为 2 的镜头通常全开都有不错表现,1.4 甚至更大光圈可用的也不少,比如福伦达的 VM-50/1.1,价钱也算公道,一定在万元以内。

 我手里与 NEX-5 配合的几支镜头分别是:福伦达的 VM15mm/F4.5,福伦达的 VM35mm/F1.2 II,徕卡的 M50mm/F0.95,徕卡的 M70mm/F2.0。其中可称得上与 NEX-5 绝配的是前两支,VM15mm/F4.5 和 VM35mm/F1.2 II,视角相当与全幅的 22mm 和 52mm,搭配着用已能应付大部分场景。这两支镜头的全开光圈的成像质量都非常高,再加上 NEX-5 优异的高感,晚上拍摄也毫无问题。而且,这两支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分别是 30cm 和 50cm,均优于普通旁轴镜头的 70cm。

 不过,从胶片年代开始,福伦达镜头的表现即色调偏冷、色彩偏平淡,微反差也不如徕卡细腻,故显“干涩”,两代 VM35/1.2 在其中的表现属上佳,且焦外甚至比徕卡更佳(徕卡镜头的焦外多有所谓的“二线性”,其中优劣另有争执,不在此赘述),特别二代,因全开表现及最近对焦距离两个因素,非常均衡,使其成为非常值得拥有的一支镜头。

 与之相比,VM15/4.5 和 VM12/5.6 两支广角镜头,显得更加“干涩”些,特别顺光场景,若是逆光,此两支镜头反而有上佳表现,不仅抗眩光能力一流,反差表现也非常得当,这算是镜头的秉性脾气了,善用则易出彩。

 徕卡镜头多为吃光严重,但是弱光时表现出色,与福伦达刚好相反,我用过的福伦达遇逆光、强烈点光源时表现出色,但弱光时表现显得平常。这似乎与整体反差与微反差的策略不同有关,徕卡镜头往往整体反差寻常但微反差细腻出色,福伦达与之相反。

 而微反差似乎又与镜头的整体锐度相关,老的徕卡镜头并不是一味强调整体锐度表现,微反差却极其均衡出色,因此,色彩厚重、层次丰富,细腻、油润。现代镜头的设计则更多侧重于锐度、反差,包括徕卡自己的新镜头亦是如此,镜头表现的均衡感由此下降,细节、表现力及独特性等方面皆有损失,少的是韵味,多的是千篇一律。

 VM15mm/F4.5 当光圈全开时,如果把焦点设定在 2 米,景深大约从 0.7 米至 无穷远,如果把光圈收到 F8,焦点设定在 1 米,景深大约从 0.5 米至 无穷远,大多数情况已经等同于全景深,如果把光圈收到 F16,则是真正的全景深了。无论用 VM15 拍风光或街头抓拍都非常好用。

 如果是白天街拍,我通常设置 ISO800,VM15/4.5 的光圈设为 5.6 或 8,焦点设置为 1 米左右,并使速度尽量大于 1/200 秒,以方便抓拍行走中的路人。如果对速度要求不高,则设置 ISO 自动,用尽量低的感光度保证画面细腻。

 VM15mm/F4.5 是我六七年前买的,一代,最近对焦距离 0.3m,没有联动测距,在 M6 上使用时需要估焦+超焦距拍摄,在 NEX-5 上则除了与 M6 相同的方式外,还可精细对焦,再加上腰平取景,街拍时非常好用,是那种发现目标后贴上去行刺的感受。

 VM15mm/F4.5 与 SONY 的 E16/2.8 相比,最大的区别在操作性上,E16 就是个 DC 上普通 AF 镜头的操作感受,而 VM15 的超焦距非常好用,多数场景根本不需要对焦,比任何 AF 都要便捷都要快。当然,其它方面的区别也很大,比如成像,比如眩光,比如光圈叶片。在 NEX-5N 出色的高感表现配合下,VM15 的实用性很高。

   VM35mm/F1.2 II 在 NEX-5 上相当于 F1.2 的标头。与上一代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三:最大光圈解像度提升至少一档、最近拍摄距离缩小 20cm 为 0.5m、抗眩光能力明显加强,最大光圈时迎着阳光拍摄已毫无惧色,缩小光圈后,VM35/1.2 II 的十二片光圈叶所形成的十二星芒很好看。

 VM35/1.2 II 的整体风格有点儿类似新的 M50/0.95,全开时解析度就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且焦外相当的漂亮,属于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非常好的作品,不过价格贵得多,在日本买要十三万日元,比老版本贵出 50% 以上。

 VM35/1.2 II 的遮光罩我没买,贵是一方面,主要是用处不大,此镜头抗眩光力极强。但建议使用尽量好的 UV,做保护用,比如 B&W 的超薄多层镀膜。另有一不使用遮光罩的原因,我很喜欢 SONY 原厂的皮套,虽然质地稍欠佳,但紧凑实用,不带遮光罩的 VM35/1.2 II 使用皮套刚好,平时出门,不再需要其它包携带,一机一镜,轻便极致。

 我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只用 M6+M50/1.0 一机一镜。用这样的配置进行拍摄,平实、从容、安静。Nikon 除了 58/1.2 以外没出过好标头,Canon 的 50/1.2 II 不及 VM35/1.2 II 的整体表现,如果你喜欢 50mm 的视角,NEX-5 和 VM35/1.2 II 的搭配在我看来是上上之选,决不该错过。


VM12mm/F5.6,是福伦达另一支非常有特色的镜头,换算在 NEX-5N 上等效于 18mm 超广角,在福伦达的 VM 镜头里,VM12/5.6 的价格好像是现产产品中第二高的,仅次于 VM35/1.2 II,可见其在 VM 系列中的位置,算得上是精品了。要不是自己控制不好,以及题材有限,我早就下手了。

 x1fans 对这支头的描述为:超广角镜头很考究个人的把握能力,用 NEX 比 Leica 旁轴更合适的原因是可以通过 LCD 实时显示来随时调整构图和视角,所以比旁轴的盲拍更容易得到自己满意的片子。而且,超广角很合适低机位构图,用翻转后的 LCD 直接腰间甚至更低角度的取景很是方便。这就是 NEX 的优势了,终于不用为了拍个低角度爬在地上使用旁轴了。。。

 一意孤行兄所说也非常贴切:12/5.6是太广了点,没有点好的前景和好的题材,真是不好掌握。所以,这是一只备用的镜头,极端情况下用。但是1256的性能,有点出乎我意料的,以前觉得这种镜头眩光和畸变肯定都没法看,现在看效果还真是不错,科技还是进步了阿,这要搁20年前,这就是横空出世一只大牛广角啊!

 khadgar959 用 M9 + VM12/5.6 拍的片子(全幅用超广角还是有红移啊):

 

 Leica Summicron M-75/2.0 和 Summilux M-75/1.4 以及 Summicron M-90/2.0 AA 对比,有很明显的数码优化改进,徕卡的新镜头都改善了全开的解像力。75/2.0 的镜身与上述两位兄长相比小巧很多,最近对焦距离缩短至 0.7 米,挂在奶昔上很匀称,全开成像完美,焦点处细致入微,焦外十分迷人。我自己对 75/2.0 有两点不满,一是调焦环阻尼过小,虽然有利于快速调焦,但挂在机身上镜头向下时,镜头会因重力原因主动伸长;二是抗眩光能力较差。徕卡镜头的抗眩光能力多数较差,我用过的镜头里只有 M-24/2.8 面对点光源毫无惧色,福伦达在这方面好不少。

 Leica Summicron M-28/2.0 可是徕卡传统与经典结合很好的一支头,Erwin Puts 对其极为推崇,除成像表现极佳以外,调焦环手感极好。我因当年喜爱尼康的 28/1.4,且热衷于在 M6 上挂机使用 M-50/1.0 而最终未上此头。隔壁旁轴坛子里一言兄有很好的帖子讨论。

 在 NEX-5N 之上的 M-28/2 也非常好用,如同我当年在 D200 上使用 28/1.4,等效为42mm,是个非常好用的视角。

 禾禾兄拍的片子,NEX-5N + Summicron M-28/2.0 @ f2.8,ISO100:

 

 关于片子的调整与润饰,本想重新开个新帖讨论,无奈最近事情多时间少,总是无法安心成文,决定还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这里逐步把调整片子的心得放上来,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切磋。

 Aperture 和 LR 类似,不是单纯的图片调整软件,首先是面向摄影师的图片管理,这一点非常好用。我通常是把 RAW 文件做筛选后归类命名文件夹存储,然后把文件夹导入 Aperture 里做精选,在 Aperture 图库里只留下精选过的片子,然后再做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命名和管理的文件夹相当于素材库,而 Aperture 的图库则相当于精选资料库,两者互为备份,且在 Aperture 中可以很方便的对片子进行多维分类管理:相簿、项目、地点、面孔、标签、关键字等。

 Aperture 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所有调整项均为无损的,既可以任意的反复修改,也能够方便的建立副本,比较不同修改的差异。

 Aperture 可以自由指定外部图像编辑器(比如 Photoshop),并且很方便的调用外部图像编辑器对照片做进一步的编辑处理,Aperture 会自动将传输给外部图像编辑器的中间文件(比如PSD)作为副本进行统一管理。

 Aperture 的调整润饰功能非常全面,在使用上直接而且方便。。。

 Aperture 对于 RAW 的调整直接而有效,通常的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1、设定合适的曝光


  NEX-5N 的曝光准确度不错,需要调整曝光值的情况比较少,但仍将此步骤排在第一次序,合适的曝光量是后续调整的基础。

2、设定白平衡


  首先从“预设”功能里尝试其它白平衡设置是否有更佳的色彩表现;其次在画面中寻找是否有正确的白点、黑点、灰点,如果有,利用白平衡调整栏中的吸管功能尝试色温的校正;第三是利用白平衡调整栏中的色温和色调的调整功能,对色温色调进行直接的调整。通常在这个步骤里完成对色彩的校正。

3、“高光和阴影”功能


  在调整好合适的曝光值和色彩校正以后,开始利用“高光和阴影”功能对片子的整体氛围表现进行调整,通过简单的拖拽,能很方便的改变高光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局部亮度,降低整体对比度,以求在画面上展现更多的细节。这个功能常用于大光比场景中使用。

4、“增强”功能


  通过“增强”功能直接调整片子的对比度、饱和度、鲜明度。这三项调整需要格外注意,对比度以不过多损失必要的细节为限;饱和度的调整是为了增强画面整体的色彩表现,调整不宜过大,调整数值一般在0.1到0.2之间,过多增强饱和度,会造成片子的色彩失真;鲜明度的调整也需谨慎,调整数值一般在0.05到0.1之间,鲜明度调整过大,也容易造成片子的色彩失真。

5、“颜色”功能


  如果需要针对不同颜色做细致调整,可选择“颜色”功能,分色彩通道调整其饱和度和亮度。

6、快速笔刷


  快速笔刷是 Aperture 非常有特色的一组功能,用于简便快速的针对局部区域进行精细润饰,可局部调整的项目包括:减淡、变暗、相乘、叠层、色调、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鲜明度、磨皮、模糊、锐化、噪点消除、光晕消除。消除紫边即可利用局部光晕消除,方便的设定笔刷、笔触,用鼠标指点紫边处涂抹即可消除。

 以上即为 Aperture 最常使用的几种调整润饰功能及推荐的使用顺序。其中最常用的功能只调整白平衡、高光和阴影、增强等三项,在 Aperture 中调整好的片子,可直接调用 Photoshop 作为外部照片编辑工具继续进行其它调整润饰。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在 Aperture 中做完所有调整,包括画面的调平与裁切,然后转到 Photoshop 中做最后的输出处理,最后一个步骤才根据图片尺寸及画面情况做适度锐化,然后输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