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主页 > 摄影摄像资料 > 摄影器材评测 > > 详细内容

佳能 EF 24-70/2.8L II USM 深度解毒杂片集

 为了旅行的便利,一直考虑把手里的定焦换成变焦。双子座的典型特征:善变、急性子,在我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说换咱就换!!不到一周的时间送走了24L、50L、135L,入了这颗佳能新发布的标变镜皇:EF 24-70mm f/2.8L II USM。

 如无意外,未来将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使用此镜头拍摄,故开设此贴,发发片、解解毒、谈谈感受,顺便和大家聊聊天~~


 由于之前一直使用定焦,一时间还有些不适应,难免也有了一些感触,先来大致聊聊这支镜头吧~

 重量和体积:

 24-70II重量是805克,相比之前使用24LII重了150克,大概是一部手机的重量,因此初步上手并没有感觉到负担加重。

 与我印象中的24-70一代相比确实轻便和小巧了许多,尤其是一代那个硕大的遮光罩非常不利于携带,二代则明显改善。

 24-70II安装在5D3上显得比较协调,比24L2略长一些,但前后的配重比十分协调,不会出现压不住或者往下栽的情况。

 做工和手感:

 佳能万元红圈头的做工大家都清楚,便不赘述。尤其24-70这种顶级标变更多的是面向专业用户,相信佳能也不敢含糊~

 对焦环设定的很顺畅,很舒服。但是变焦环则明显感觉到很生涩。我试过镜头向下用力甩镜头,内部的井筒不会甩出来~

 镜头垂直向下或向上,拧动变焦环分别伸出或收回镜筒则明显感觉比水平把持更为顺畅,可能是镜头的重量加重了阻力。

 使用变焦,相信大家都非常反感镜头太松自动伸缩,24-70II至少目前还不会,不知道用久了如何,但它有个锁定装置。

 画质表现力:

 抛开那些权威评测的分辨率数据不谈,24-70II给我的感受就是锐度基本可以和同光圈的L定焦相媲美,差距可以接受。

 色彩、焦外、氛围什么的太玄幻,见仁见智,便不详谈。不过可以直观的感觉到24-70II出的片子不如L定细、润、透。

 广角端的桶形畸变十分明显,这点我最头疼,之前用24LII基本没有顾虑过这个问题,好在RAW可以在DPP中一键修正。

 在使用小光圈时,整个画面的画质较为平均,极边缘的画质放大看可以接受,缩图后感觉不到与24L2的有很大的差异。

 对焦可靠性:

 相比之前使用24L和50L,24-70II的对焦可靠性简直是太爽了!!!在5D3上完全是指哪打哪,41个十字对焦点随便用~

 24-70II的对焦速度也是极快的,极为安静的,有的时候都没感觉到对焦,小红框就开始闪烁了,感觉比24L和50L都快。

 以前我用24L和50L,基本上同一场景不拍个三五张不放心。现在用24-70II,我连“图像确认”功能都完全关闭了……

 使用便利性:

 有人说一支标变可以满足你90%的日常拍摄需求,我信!想当初我一支50标头游文莱也拍下来了,哪有24-70不够的道理~

 镜头一到手就熟悉了一下各个焦段,感觉日常最为常用的还是35mm-50mm之间,广角端畸变较重的问题可以通过焦段掩盖~

 f2.8的光圈聊胜于无,不过在弱光环境下完全不顶事~比如晚上的室内,自动ISO瞬间爆表~~我把上限设定到了12800……

 简单结论:

 我对于变焦镜头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只要够方便、够锐利就可以了,通过初步使用情况来看,24-70II基本满足我的需求。

 至于所谓的氛围、焦外、空气感,这真的不是我对变焦镜头的诉求。如果您在意这些,那么请将眼光转向各种大光圈L定。

 24-70II给我的使用感受就是中庸、可靠、便利。我想,这就是一支标准变焦镜头应有的价值所在。

 为了旅行的便利,一直考虑把手里的定焦换成变焦。双子座的典型特征:善变、急性子,在我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说换咱就换!!不到一周的时间送走了24L、50L、135L,入了这颗佳能新发布的标变镜皇:EF 24-70mm f/2.8L II USM。

 如无意外,未来将会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使用此镜头拍摄,故开设此贴,发发片、解解毒、谈谈感受,顺便和大家聊聊天~~


 由于之前一直使用定焦,一时间还有些不适应,难免也有了一些感触,先来大致聊聊这支镜头吧~

 重量和体积:

 24-70II重量是805克,相比之前使用24LII重了150克,大概是一部手机的重量,因此初步上手并没有感觉到负担加重。

 与我印象中的24-70一代相比确实轻便和小巧了许多,尤其是一代那个硕大的遮光罩非常不利于携带,二代则明显改善。

 24-70II安装在5D3上显得比较协调,比24L2略长一些,但前后的配重比十分协调,不会出现压不住或者往下栽的情况。

 做工和手感:

 佳能万元红圈头的做工大家都清楚,便不赘述。尤其24-70这种顶级标变更多的是面向专业用户,相信佳能也不敢含糊~

 对焦环设定的很顺畅,很舒服。但是变焦环则明显感觉到很生涩。我试过镜头向下用力甩镜头,内部的井筒不会甩出来~

 镜头垂直向下或向上,拧动变焦环分别伸出或收回镜筒则明显感觉比水平把持更为顺畅,可能是镜头的重量加重了阻力。

 使用变焦,相信大家都非常反感镜头太松自动伸缩,24-70II至少目前还不会,不知道用久了如何,但它有个锁定装置。

 画质表现力:

 抛开那些权威评测的分辨率数据不谈,24-70II给我的感受就是锐度基本可以和同光圈的L定焦相媲美,差距可以接受。

 色彩、焦外、氛围什么的太玄幻,见仁见智,便不详谈。不过可以直观的感觉到24-70II出的片子不如L定细、润、透。

 广角端的桶形畸变十分明显,这点我最头疼,之前用24LII基本没有顾虑过这个问题,好在RAW可以在DPP中一键修正。

 在使用小光圈时,整个画面的画质较为平均,极边缘的画质放大看可以接受,缩图后感觉不到与24L2的有很大的差异。

 对焦可靠性:

 相比之前使用24L和50L,24-70II的对焦可靠性简直是太爽了!!!在5D3上完全是指哪打哪,41个十字对焦点随便用~

 24-70II的对焦速度也是极快的,极为安静的,有的时候都没感觉到对焦,小红框就开始闪烁了,感觉比24L和50L都快。

 以前我用24L和50L,基本上同一场景不拍个三五张不放心。现在用24-70II,我连“图像确认”功能都完全关闭了……

 使用便利性:

 有人说一支标变可以满足你90%的日常拍摄需求,我信!想当初我一支50标头游文莱也拍下来了,哪有24-70不够的道理~

 镜头一到手就熟悉了一下各个焦段,感觉日常最为常用的还是35mm-50mm之间,广角端畸变较重的问题可以通过焦段掩盖~

 f2.8的光圈聊胜于无,不过在弱光环境下完全不顶事~比如晚上的室内,自动ISO瞬间爆表~~我把上限设定到了12800……

 简单结论:

 我对于变焦镜头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只要够方便、够锐利就可以了,通过初步使用情况来看,24-70II基本满足我的需求。

 至于所谓的氛围、焦外、空气感,这真的不是我对变焦镜头的诉求。如果您在意这些,那么请将眼光转向各种大光圈L定。

 24-70II给我的使用感受就是中庸、可靠、便利。我想,这就是一支标准变焦镜头应有的价值所在。

 2013年3月16日 北京 重度阴霾 第一次试镜

 周末难得闲暇,准备拿着新买的24-70 II出去感受一下,结果刚一出门没走多远就阴霾和尾气味儿给呛回来了~兴趣皆无~

 悲催的我只在家附近溜达了一圈,所以片子也比较少了~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拍了更多的片子都会持续更新在这个帖子里。

 24-70 II的第一张照片,通过这张照片可以大致的了解24mm端的畸变情况,从柱子的弯曲的情况来看,尚可接受。

 以前一直有一个疑问,那些常用的定焦到底视角差多少,这次利用24-70一试便知。

 通过实际的拍摄发现,其实24、35、50这三个定焦的视角差异几乎是等量的,不像有些人说的35mm和50mm比较接近。

 由于广角端有2.8%以上的桶形畸变,因此近摄的时候会出现较大的变形。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车头变得圆滚滚的,背后的栅栏变得弯曲倾斜~不过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如果你想被摄主体看起来更Q一些,可以利用这个畸变~如果不想看到畸变的话,拍摄RAW,在DPP一键完成修正,几乎对画质损伤很小,但是DPP会让你的片子尺寸更大一些~可能是拉伸的作用~

 50mm,个人曾经非常熟悉和喜欢的视角,永远那么正~

 70mm端f2.8的表现,虚化不算给力,比较中庸~

 35mm对我来讲是个缺失,之前一直没有玩过35mm焦段的定焦,今天在24-70上一试,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视角。

 这种街头的理发店其实在北京南部的欠发达地区还是很多见的~

 BTW,大姐发现我拍照跟我急了:这小伙子怎么光天化日的乱拍照啊…… 我笑了笑赶紧溜之大吉~

 24mm偶尔玩玩近摄夸张变形还是够用的,被广角拉伸的破三轮~

 细节的表现,这张我在狮头的部分稍作了一些局部锐化。

 作为一个暗角爱好者,我表示很欣慰,这个头全开的暗角还真是不小啊~如果不想要的话,就开周边光亮矫正。

 如果拍风景想要避免暗角的话,f8之后的光圈比较保险,这点与24L2基本相同。

 广角端光圈全开近摄的虚化表现,艾玛,瞧着破天……

 中焦段收缩两档光圈后的表现

 这位大爷从超市出来,手里拿着的“维生素面包”深深的吸引了我~瞧他吃得多香~我记得小的时候吃的就是这种,没想到现在还有,很久很久没有吃过了,少说有20多年了~

 BTW,70端的半身像,f2.8虚化能力较弱,不够无所谓了~这不是我在意的重点。

 为了能够给关注此头的朋友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下面放一张100%无修改的RAW原片,并附局部100%放大。

 DPP直接解RAW,输出16bit TIFF,PS缩图无修改,输出为JPG,质量为8(文件大小限制)。

 中心位置100%放大。

 右上角极边缘位置100%放大。

 右下角极边缘位置100%放大。

 左下角极边缘位置100%放大。

 以上为f7.1光圈的各个局部的100%,如果收缩到f11,画面将会更为平均一些,当时忘记试了~

 我个人对边角的画质要求不高,我感觉是够用了。至于其他不做过多评价,毕竟每个人对够用的理解不同~

 各位自己看吧~奉上RAW原片~

 share/link?shareid=340535&uk=1611859912

 2013年3月18日 北京 晴朗 第二次试镜

 今天终于送走了连续多日的阴霾,北京城终于重现了久违的蓝天。接着这个机会赶紧拿着相机随便捏了几张,一只最顾虑这个镜头拍风景的效果如何,毕竟买这支镜头的主要目的就是旅行,因此今天主要试了一些小光圈的效果,广角端整体比较满意,长焦端表现很一般。由于我现在手头很忙片子没有时间精细的调节片子,偷懒直接选的是风景模式,可能蓝天看上去有些假~由于片子较大,无忌的尺寸限制,所以外链过来,但依然保留了EXIF信息,用插件或者另存为就可以看到了。

 第一张试试全开的效果,暗角很大,锐度尚可。

 收缩到f8后,暗角基本消除,其实我个人不太喜欢用周边光亮校正这个功能,其实就是软件提亮,感觉会增加噪点。在小光圈的状态下,效果我挺满意的,基本上肉眼看不出与24LII的差异,畸变也尚可接受,毕竟这个光圈啥头都不会太差。

 看大楼左侧的边缘,弧线还是很明显的,不够能凑合看,这张是f7.1

 70mm的表现真实不敢恭维哈,聊胜于无了,也可能是我站在天桥上风很大,把持的不是很稳定造成的~

 70mm 近摄的表现,f5.6,似乎近摄勉强可以接受

 70mm 中距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