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尼柯尔Auto名头III
自2005年起写了有关Auto镜头贴子以来,受到众多摄友关注,八年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就像围城,大多中毒一阵后也就自行解毒了,能真正迷上Auto头的为数并不多。所以有人担心将来Auto头会被炒得很高,实际根本不可能,又是手动,又是老头,再加上低价,完全属于屌丝的玩物,不可能有大市场。但能用这些早已过时的老镜头拍出媲美新头的片子又是屌丝们绝大的精神享受--新头拍牛片是本份,老头拍牛片是本事。唯一要努力的,是要不断追求自身技术,否则牛头狗头出片效果是一样的。
Auto镜头具体介绍见“感受尼柯尔Auto名头”I:
感受尼柯尔Auto名头II:
有关C版Auto头介绍
其他Auto头贴子:
自己动手修复小竹炮VR(减震)装置
自2005年起写了有关Auto镜头贴子以来,受到众多摄友关注,八年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就像围城,大多中毒一阵后也就自行解毒了,能真正迷上Auto头的为数并不多。所以有人担心将来Auto头会被炒得很高,实际根本不可能,又是手动,又是老头,再加上低价,完全属于屌丝的玩物,不可能有大市场。但能用这些早已过时的老镜头拍出媲美新头的片子又是屌丝们绝大的精神享受--新头拍牛片是本份,老头拍牛片是本事。唯一要努力的,是要不断追求自身技术,否则牛头狗头出片效果是一样的。
Auto镜头具体介绍见“感受尼柯尔Auto名头”I:
感受尼柯尔Auto名头II:
有关C版Auto头介绍
其他Auto头贴子:
自己动手修复小竹炮VR(减震)装置
H85知HC85成像差别的确很小,只有O35和OC35、S50和SC50在强逆光下有明显区别
延中绿地秋色2
Auto和Ais统算的话,以个人经验,还应有20/3.5(Auto或Ais)、OC35/2(或Ais35/1.4)、Auto55/3.5(或Ais55/2.8)、SC55/1.2、H85/1.8(HC85)、105/2.5(Auto或Ais)、Ais180/2.8。
其中105/2.5一定要有,不管什么版本都可以,Auto85/1.8也是很有特色的老镜头。和Ais35/1.4相比,OC35性价比更好,且成像也相当棒。还有Auto55/3.5,你可以体验一下50年前镜头和现代镜头在成像上有多少差距。焦段有些重复不要紧,要是真入迷了,有几个重复的会玩得更开心。Auto和Ais20mm变形是很小的,风景人文且宜。
Auto28/2和Ais28/2就我的感受而言,在近距至中距,解像力基本一致,而远距,Ais在边角上更好些,色彩平衡也是Ais略微好一点。两的对比图曾发过不少了,再重发两组。
AF35-70/2.8起雾确实较常见,前阵子向朋友借来一只AF35-70/2.8试拍了一下(这只没起雾),其他都好,就是这头逆光下杂光很强。仔细观察了一番,觉得镀膜一点不像尼康风格,反光明亮,真怀疑这镀膜是不是代工?尼康还有一只E 70-210/4,起雾的也不少,这只非Nikkor系列镜头基本可肯定不是尼康生产的,因为内部结构跟Nikkor镜头风格区别很大。其他尼康老镜头很少有起雾现象,唯一遇到的是一只日光版Auto135/3.5的前镜片有起雾,但能擦掉,镀膜蒸发引起的起雾是擦不掉的,可能是胶水。
下面再为Auto好用摆些个人依据和看法,主要是随便玩兄提到的NC24/2.8和S50/1.4。去年夏天心血来潮,把24-70/2.8G、VR70-200/2.8G和相应焦距的定焦老镜头,一一作了自以为较认真的对比拍摄,这个工作量较大,拍得也很累,因为对比镜头多无法外带,只能在家瞎捣鼓。Auto 24/2.8是Nikkor第一只单反用24mm广角,相比重新设计过的Ai、Ais24/2.8,后两者光学上更好些,这在本贴1期有过介绍,不少摄友在QQ上问我尼康24mm头如何选,我推荐的都是Ais24/2.8。不过拿NC24/2.8同24-70G相比,NC24在分辨率上仍具有一定优势,主要表现在四角,区别很明显(见图4、5)。S50/1.4和Ais50/1.2差别也没随便玩兄讲的那么大,感觉Ais边角稍稍好一点,但肯定不明显,尤其是色调层次绝对不会比新镜头差(见图6、7)。在讨论50/1.4镜头时有个误区,认为这只50/1.4好总希望在f1.4成像锐利,这是不可能的,除了那只天价58/1.2,还没有一只标头在f1.4能得到优秀的成像,无论Auto、K、Ai、Ais、AF-D,包括福伦达在f1.4都一个德性,主要区别就是随着镀膜改善SC50起杂光明显比S50减少。
几代“媚之眼”,个个出片亮丽
100%看,H85分辨率仍不比DZP差。
技术进步当然要肯定,如拿85/1.8G,28/1.8G和H85/1.8和NC28/2相比,前者胜出那是毫无疑问的。
前个礼拜,跟业内人士吃饭,饭桌前顺手用他们的D800,24-70G,70-200/2.8G VRII跟Auto头对比拍了几张,其中一个器材专家看了回放非常惊讶,这几个Auto定焦在3600万像素上,成像并不差于现代变焦牛头。
尽管24-70G又有非球面又有低色散,但紫边还是明显。有人看了对比图问24-70/2.8G拍了几张,一张不好证明。为什么要多拍几张呢,不是自动对焦吗,对准了就准了,要多拍几张才准,那还不如用手动头,实际不止拍了一张。
跟24-70/2.8G相比,NC28的f2.8好像小了1/4档
经常有摄友问我,Auto55/3.5和Ais55/2.8如何选择。为此,做了个简单分辨率对比,以一张五元纸币拍摄(正好1:4),在1:4倍率下,55/3.5和55/2.8旗鼓相当,Auto55/3.5丝毫不弱。接上pk13倍率达到1:1时,可看到Ais55/2.8分辨率较Auto55/3.5好一点,很明显,那是55/2.8内的浮动镜片发挥了作用。另外,Ais55/2.8反差稍大,看上去锐度也高一些。
Auto55/3.5。
Ais55/2.8
Auto55/3.5
Ais55/2.8
同一厂家,同一时期的镜头间不可能有如此大差别,我在使用也没发觉Auto55/3.5什么明显缺点。为了验证50/2和55/3.5差别,特地把两镜头在大光比下,以相同的光圈速度对比拍,图片统一机内优化,未作后期。图1的光比反差很大,快到传感器所能承受的极限,仔细分辩一下,我反而认为55/3.5高光下表现更丰富,这也正好说明了该头亮部层次过渡自然。再看图2暗部,两者细节都不差,50/2能看到的,55/3.5一点也不落下。gzchanson兄这张图会不会把机内反差调高了,而且个人觉得曝光有点过。
Auto UD 20/3.5
Auto UD 20/3.5
H Auto 28/3.5
色彩
色彩
- 上一篇:海外简评:尼康COOLPIX A 初体验
- 下一篇:徕卡M9拍摄泰国与老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