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焦小巧化,腾龙新18-270测试报告
于12月腾龙发布了60周年的又一款纪念版镜头18-270/3.5-6.3 Di II VC PZD。如果说腾龙的第一款纪念版镜头SP Di 70-300/4-5.6 VC USD是一款腾龙技术集大成的产品。那么其后推出的这款18-270/3.5-6.3 Di II VC PZD。则是腾龙一种新的突破。但从这款镜头与前代在外形上的比较之后这种突破至少在“面上”已经一目了然了。
于12月腾龙发布了60周年的又一款纪念版镜头18-270/3.5-6.3 Di II VC PZD。如果说腾龙的第一款纪念版镜头SP Di 70-300/4-5.6 VC USD是一款腾龙技术集大成的产品。那么其后推出的这款18-270/3.5-6.3 Di II VC PZD。则是腾龙一种新的突破。但从这款镜头与前代在外形上的比较之后这种突破至少在“面上”已经一目了然了。
无论从外形尺寸上还是重量上,全新的18-270相比于与前代的产品都有明显的携带优势。显然无论从腾龙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大变焦镜头的小巧是一种趋势。毕竟这类镜头不适合于专业的数码相机,而如若体积过大会与入门级产品形成了鲜明的反比。多少让人有些头重脚轻的味道。从这款镜头上我们多少可以看出,大变焦镜头小型化会是未来这类“一镜走天下”产品的趋势。
与前代产品与另一厂家的18-200焦段镜头比较
而腾龙则成为了第一个“试水者”。而这样的改进显然与技术改进不无关系。我们看到这次的产品在镜头结构乃至于使用对焦马达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全新的「PZD (Piezo Drive)」超声波自动对焦马达,在实现自动对焦静音化的同时由于机构改变,使得机身也变得更为轻巧。
主要规格指标
镜头型号: | 18-270/3.5-6.3 Di II VC PZD |
发布日期: | 2010-12-09 |
厂家推荐价格: | |
卡口类型: | APS |
适用卡口: | |
镜头结构: | 16/13 |
非球面镜片数量: | |
ED镜片数量: | |
镜头焦距(mm): | 18.0-270.0 |
最大光圈(f/): | 3.50-6.30 |
最小光圈(f/): | 22.0-40.0 |
等效135焦距(mm): | |
视角(°): | 75°33'-5°55' |
光圈叶片: | 7 |
最大放大倍率: | 0.263 |
最近对焦距离(m): | 0.49m |
驱动马达: | |
滤镜直径(mm): | 62 |
遮光罩: | 莲花形 |
外观尺寸(DxL)(mm): | 74.4x88 |
重量(g): | 450 |
另一方面,镜头结构的改变也是促成这款产品轻巧话的因素之一。13组16片的镜头结构。取代了原先的13组18枚的结构构成。口径从原先的72mm变成了现在的62mm。在搭配诸如550D这类相机时显得更为适合。
分辨率
分辨率在边缘部分下降的一直是大变焦镜头的弱势。这款镜头也不例外,从MTF图上我们便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在广角端的边缘画质下降的相对比较明显。
畸变
这又是大变焦镜头很难平衡的数值,这款镜头在18端和270端的畸变比较明显,但是在中间段则相对比较理想。
暗角
在广角端18mm情况下有较为明显的暗角出现,在30mm焦段下,暗角有较好的改善。
防抖
这款镜头搭配了VC防抖技术。在开启防抖后的效果相对明显,手持270mm端1/8s和1/4s的测试条件下,防抖开启关闭的差异非常明显。
从镜头本身来讲,这款镜头做到了小巧。而这正是很多购买这类镜头用户所需要的。至于画质方面,我们显然不能将其与定焦镜头或者一些标准变焦镜头去抗衡,定位不同决定了不具可比性。对于希望一镜走天下的用户而言这款镜头在便携与变焦两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平衡。让这款产品更适合与入门级用户作为旅游时的挂机头。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80s/F3.5/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500s/F8/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400s/F8/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200s/F8/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500s/F8/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200s/F5/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400s/F8/ISO100
EOS 60D 18-270/3.5-6.3 Di II VC PZD 1/320s/F8/IS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