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新理念
一、生态执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是生态良好的社会。在生态危机面前,如何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道路,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这考验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生态执政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借鉴西方国家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解决我国当前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生态危机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把握。
1.生态执政是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从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来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文明发展的演变过程中,人类也由大自然的敬畏者、膜拜者转变为征服者和统治者。从总体上来说,在原始狩猎文明时代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能够和谐地与自然相处,局部性的生态灾难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恐慌。但是,当西方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发现自然是那么的脆弱。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利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高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挥舞起了征服自然之剑,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无视自然的价值,在征服自然、做自然主人的理念支配下,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最终引发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遭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物种灭绝日甚一日。“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当人类尝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态危机的苦果之后,一些先知先觉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寂静的春天》的问世,唤起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促进了西方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从西方生态政治运动发展的轨迹来看,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从现实层面和理论研究的视野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学者们也从关注生态危机的表象转向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并着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环境问题已经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保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人类环境保护事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生态执政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反思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基础上,清醒地认识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在执政理念中及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这也是不断探索和走向中国生态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2.生态执政是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依靠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片面追求GDP思维的支配下,我国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2013年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四次长时间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持续下降,持续不散的雾霾天气不仅正在扼杀我国经济的成果,还严重侵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估计,环境污染对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13%,每年中国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大约在40-75万之间。[2]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还非常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燃烧化石燃料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达到31亿-40亿吨。这种态势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未完成之前都很难得到改变。因此,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还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从厦门到茂名,从番禺到杭州,从PX项目到垃圾焚烧厂,环境公共利益冲突日益尖锐,酿成了许多群体性事件,威胁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在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执政理念中来,坚决向污染宣战,通过生态执政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