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 县 蔬菜发展十一五规划

蔬菜发展规划
一、蔬菜生产现状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蔬菜作为我县三大主导产业来抓,确定了“西菜、东树、遍地畜牧”的指导思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标准化生产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县的蔬菜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青县蔬菜有大幅度提高,到十五末,全县瓜菜播面发展到30.2万亩,产量达到123万吨,产值7.2亿元,其中设施菜生产面积达到1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到20万亩,技术推广、检测、物资供应、销售网络进一步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逐年扩大,带动作用加强,蔬菜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
(一)蔬菜质量得到普遍提高

通过严厉查处高剧高残农药市场,重抓源头,重抓生产中控制,净化农资市场,做到安全生产,同时建立无公害专柜,实行统共,推广无公害农资,提高菜农的认识水平,加强产品检测,建立县乡镇检测网络,检测覆盖基地与市场,实行基地市场抽检相结合,全面监控上市蔬菜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上市销售。
(二)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今年我县被省农业厅命为“蔬菜之乡”,今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第二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县,冀京津无农药残留放心菜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先后建立扩大了黄瓜、西芹、白菜、特菜、番茄、大葱、食用菌7大生产基地,面积25万亩,涌现出司马庄、耿官屯、枣林庄、范官屯、肖庄子等科技示范园区10个,蔬菜生产品种达到61个其中大陆菜23个特菜38个,特别是黄瓜生产面积达到10万亩,成为华北最大的黄瓜生产基地,60%销往京津地区。设施菜发展迅速,以每年25%的幅度增长,目前达到4万亩,大棚由单个1-2亩发展到3-4亩,形成集中连片分布,区域优势明显,500亩以上大方全县达29个。
(三)销售网络逐步形成

以盘古、曹寺市场为龙头,6大配送中心、11个加工企业为辅助,通过实行包装销售、净菜上市、连锁销售,使销售市场逐年扩大,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东北、内蒙、山西、安徽、河南等11个省市区,年销售量达到5亿公斤。形成了从基地到市场的营销网络。
(四)标准化生产格局正逐步形成。

我县先后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9个,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引导农民按规程执行,并建立发展蔬菜合作经济组织39个,完善了基地生产与管理,扩大了销售范围,有5个基地与北京市场签定了场地挂钩协议24份,取得了进京绿卡,同时推行包装销售、商标编码销售,确保上市蔬菜质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绿色长廊为基础,2万亩示范基地为契机,辐射带动菜区发展,形成西菜南扩趋势,带动农户8000户增收达5000万元,青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二、青县蔬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进一步进行蔬菜结构调整,优化品种、设施结构布局,调整工作思路,以设施菜为发展重点,提高我县蔬菜错季生产能力,周年供应能力,大力发展耐贮运性品种,建立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全部达到无公害质量标准,积极推动绿色蔬菜的发展,为今年北京绿色奥运提供更多的市场商机。
三、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

到今年蔬菜播面达到35万亩,产量12亿公斤,产值8.5亿元,其中设施菜12万亩。基地认证面积达到25万亩,全部实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并建成12万亩黄瓜生产基地,1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

1、扩大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进一步实施西菜南扩规划,以棚室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纵贯运西7个乡镇的绿色棚室生产区,并集中连片开发,突出规模优势,使设施面积达到12万亩。金牛、马厂、清州东部重点发展温室食用菌生产,形成以马厂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生产规模达到20万平米,年产食用菌200万公斤,并逐步开发盐渍、腌制、罐头等多种食用菌产品。

2、实施优势品种战略。以黄瓜生产为重点,积极引进适宜市场需求的黄瓜系列品种,形成四季生产、周年供应、低中高档皆有,保鲜、加工、及市场分级包装销售、配送相结合的黄瓜产业格局。使我县黄瓜生产达到12万亩以上,年产6亿公斤,形成露地、大棚、温室5:4:1合理比例分配,科学布局。

3、大力发展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以耐贮运型、出口型品种为重点,积极发展外向型蔬菜,进一步打开国内外市场。以番茄、黄瓜为主,开发白菜、胡萝卜、大葱、辣椒、南瓜等出口蔬菜种植。发展订单及企业联合开发项目,逐年稳定发展生产面积,最终形成5万亩规模的出口创汇生产基地。

4、提高质量发展绿色及有机蔬菜。瞄准绿色奥运,开发绿色有机蔬菜,发挥进京基地作用,以安全优质蔬菜为首都提供更多的放心菜,进一步提高我县的知名度。使基地面积发展到1万亩。
5、全面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快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工作,到今年使我县蔬菜品种全部有标可依。积极申请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环评认定工作,使认定品种达到8个,基地环评认定面积达到25万亩,加快包装、品牌销售,推行包装箱、周转箱、编码标识,促进蔬菜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镇乡要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各镇(乡、场)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副职是直接责任人。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把任务落实到村、到户,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任务目标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协调联动,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二)科学指导,强化服务
一是搞好技术及信息服务。县农林局抽调精干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小组,搞好生产指导和技术服务,利用农业信息平台和进村服务站,向菜农提供市场及技术信息。要加大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引导菜农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二是进一步完善检测体系。要强化县检测中心和曹寺镇检测站的建设力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建立盘古镇、门店镇、新兴镇、陈咀乡蔬菜检测站,在重点村设立速测点,严格按无公害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确保蔬菜质量。三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各镇乡要加大菜区道路、机井、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创造良好的设施环境。

(三)抓项目建设,带动规模扩张
一是全力推进无公害蔬菜长廊建设。蔬菜长廊是我县蔬菜生产对内示范、对外宣传的窗口,有关乡镇和部门要按照长廊的总体规划,连片开发,梯次推进,加快长廊建设进度,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二是建设好两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积极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扩大青县蔬菜在全国的影响和知名度。三是抓好进京基地和特色园区建设。有关乡镇要利用五个进京基地的有利条件,加强与北京市场、超市的联系,扩大我县蔬菜的销售范围。同时抓好司马庄特菜示范区,下马厂食用菌园区,张齐庄芹菜示范区、范官屯节水灌溉及番茄生产示范园区等特色园区建设。
(四)抓市场建设,拉动基地发展
一是健全蔬菜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县蔬菜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加快信息开发和利用,及时向菜农提供蔬菜价格,市场供求信息,同时,建设好曹寺镇市场、汤庄子市场、张广王市场、盘古镇市场、陈咀市场、新兴镇市场6个产地市场。二是抓好环境建设。加大整治力度,集中对路边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取缔路边市场,规范交易行为。三是加强经济人队伍建设,对经济人进行培训,实行持证上岗。

(五)抓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
“青青”品牌经过几年的经营,在全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为更好的利用“青青”牌的名品效应,充分发挥“青青”牌促进销售、带动基地发展的作用,用市场理念管理,将“青青”牌商标使用权进行公开拍卖。拍卖成功后,组建“青青”牌购销公司,对“青青”牌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并同菜农及京、津等地客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努力构筑“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蔬菜产业化格局,提高“青青”牌蔬菜组织化程度。
六、 政策扶持
县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扶持。激励各镇乡发展蔬菜生产及市场建设,各镇乡也要出台激励政策,从资金、电力、水源、物资等方面倾斜,营造一个大搞无公害蔬菜的氛围,激发广大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同进各级政府及时综合服务农民排忧解难,解决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七、 搞好技术服务
组织技术骨干,采取多种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按照技术规程执行,同时为农民积极引进一些无公害农药、肥料等生产投入品。保证农民安全生产。
八、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农林局现有的信息平台,搜集网上农业相关信息,如蔬菜价格、供求信息、蔬菜生产实用技术等并及时发布给广大农民,同时在各乡镇建立农业信息站,方便农民网上查询、发布等提高信息服务水平。

九、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是农民组织化程度,利用现有基础,扶植发展蔬菜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从生产过程、技术服务、销售、加工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提高农民竞争、市场、风险、品牌意识。使农民生产至销售得到规范。






上一篇文章: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原则、重点与问题
下一篇文章:“十一五”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布局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