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处置××集体上访事件的启示

  综合治理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根本之道
  ——处置黄坑镇鹅峰村集体上访事件的启示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农村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沉淀多年的各种新旧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导致群众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今年我市信访局共接待群众来访296批2902人次,其中集体来访101批2538人。频繁的上访,分散了领导注意力,影响了各级党委、政府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如何正确妥善处置好这些信访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道难题。
  今年7月,黄坑镇鹅峰村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群众到市、镇上访事件。镇党委、政府在综合治理鹅峰村上访事件过程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历经半年之久,终于平息了这次规模性群体上访。纵观整个事件的接访、处置历程,个中的酸、甜、苦、辣不是一个局外人所能体会的,它带给我们很多深思和启示。
  山雨欲来风满楼
  任何矛盾的爆发,需要一个过程,而何时爆发是由机遇来决定的。今年7月,注定了鹅峰村群众上访的历史。鹅峰村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近年才有的事,作为一个木材资源相当丰富的村,从80年代末开始,每年村里申请砍伐的木材指标都在6000—7000立方米,相当于相邻的书坊乡一年砍伐指标的总和,但它却陷入“黄宗羲定律”怪圈,即树木越砍越多,村财收入却越来越困难,到今年村财反而欠帐几十万元。村里在林业方面的矛盾越积越多,今年6月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矛盾终于爆发了。
  今年7月26日,村里20多位村民突然到镇政府上访,要求解决村中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并要求镇领导到村中与村民对话。7月28日,镇领导在鹅峰村部与群众对话中,村民提出了四个问题:1、“2000年8月,村委会未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擅自将1130亩中幼林以27.3万元卖给黄坑采购站,而村民出价30万元却不卖”。村民要求解除合同,收回林权。2、“2001至今年间,村委会在未经村民知情的情况下,将7片山场私下出卖”。村民要求解除合同,收回山场并竞标拍卖,所得资金作为修通村里至集镇水泥公路的配套资金。3、“几年来,村中的珍贵树种红豆杉,每年被人砍伐几十棵,未经批准砍伐的大口径松木被人以雪压材和死松木的名义非法盗伐出卖,每年达几百立方米”。村民要求了解事实真相,追究相关人员责任。4、“92至94年,村委会私下将村集体的1000余亩竹山,承包给3位村民,10年下来村财仅收取山价5万余元,明显与实际相差过大”。村民要求解除合同,收回竹山。由于村民当时提出的这四个问题涉及到法律与合同有关规定,镇里一时无法明确表态,因此部分村民以镇里的答复不能令他们满意为由,于8月4日再次组织20多位群众集体到市政府上访。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村民还多次到镇政府群体上访,其间隔时间之短、上访颇率之高在黄坑镇近年的上访事件中少有。与此同时,部分村民极力阻止村民代表会议召开,企图通过阻挠村委会正常工作,造成村委会瘫痪,迫使新当选的村主任辞职。
  拨开云雾见青天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鹅峰村民上访的问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上访事件发生一开始,就采取“不回避、不推诿、直接面对群众,解决一点带动一片、确保一方平安”的工作思路,认真、细致做好群众的接访、息访工作,以便彻底解决鹅峰村遗留的历史问题。每次群众到镇里上访,镇领导都热情接待,作好记录,在相互交谈中及时把镇党委、政府解决鹅峰村问题的工作思路和阶段性处理成果及时反馈给群众,让群众真切感受到镇党委、政府不是在回避矛盾、无所作为,而是确确实实始终在履行基层政府应履行的义务。通过不断的教育和疏导,部分蒙在鼓里的群众逐渐了解事实的真相,不再跟随大流,上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一、深入了解,程序到位。
  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怠。上访事件发生后,镇党委、政府立即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三个工作组,深入鹅峰村开展调查工作。首先,调查一组从村民反映的村财混乱问题入手,将鹅峰村近6年来的全部帐本和原始凭证调到镇会计服务中心进行专项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人员到镇纪检会谈话,该完善的完善,该退赔的退赔。其次,调查二组下到村里,逐一找老党员、老干部座谈,认真做好笔录,为镇党委、政府全面了解群众上访动机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最后,镇里发挥机关老干部、鹅峰村籍干部优势成立调查三组,分组分片走访各小组中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和上访积极分子,开展拉家常式谈心活动。通过一个星期的走访调查,调查组基本掌握了鹅峰村群众的想法和上访真实内幕,为镇党委、政府后一阶段息访处置提供了翔实的决策依据。
  调查组工作期间,镇党委、政府严明纪律:下组入户不得由村干部陪同,以便让群众讲真心话,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调查时间不管多迟,晚上多黑,也不得在村中用餐。为此,很多鹅峰村群众感受到,这次镇里下来解决问题的干部,是真正求真务实的党员干部,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六、七十年代老干部的身影。调查组成员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印象,赢得了大多数干部群众的认可,从而为息访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方法得当,措施有力。
  针对鹅峰村群众反映的四个问题,镇党委、政府有的放矢,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请专家——解决了竹山承包问题。
  针对上访群众提出的“要求镇里解除村里订出的三份竹山承包合同和采购站的青山买卖合同”这个问题,镇里及时请市政法委组织成立了由市法院、司法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法律咨询专家组,面对面和上访群众进行交流沟通,通过现场咨询,以及对相关法律、合同规定的深入浅出讲解,上访群众明白了生效合同应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更改的规定,此后再也没有向镇党委、政府提出要镇政府去解除合同这个不实之请。
  虽然村民不提解除合同之事,但这些合同在签订时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不彻底解决,隐患随时都有可能酿成新的上访事件。为此,镇党委书记亲自主持由鹅峰村村两委、村民代表、承包户和采购站参加的协调会,给各方创造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各方互动磋商,最后竹山承包户与村委会达成解除承包合同方案,采购站青山买卖合同也得到很好解决。整个协商过程是在村民代表的参与、监督、签名下完成,较好地达到村委会、承包户、村民三方都满意的程度。
  2、用公安——解决了盗伐红豆杉和松木问题。
  经过深入摸底,调查组发现,群众反映的“国家级珍贵树木红豆杉被多次盗伐,村中个别人以死松木、雪压材的名义,大量外运偷卖松原木”的情况确实存在。镇党委、政府研究确认后,马上与市林业公安分局进行沟通,请林业公安分局来调查处理。在镇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林业公安分局经过慎密调查,一举破获了被鹅峰村村民戏称为“山猴子”的何水生非法收购倒卖木材团伙案,至此镇党委、政府又为鹅峰村群众解决了一件让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不平之事,群众拍手称快。
  3、动纪检——解决了青山买卖问题。
  林业资源是闽北村级组织集体收入的主要部分。鹅峰村作为一个不足1000人口的山区小村,90%的村财收入来自森林资源的采伐。针对群众反映“上届村委会有私下将部分青山卖掉”问题,调查组经过系统排查,发现所卖青山不止群众所反映的7片山场,而是签订了8份青山买卖合同,被卖林地总面积达到3950亩。按照村委会所签订的合同价格,8份青山买卖合同只能为村财带来50至60万元收入,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要从法律途径来解除这些生效合同,难度很大,但出卖青山行为又确实损害了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伤害了群众感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讨论,决定由镇纪检会出面,找买家谈话,希望他们能从大局出发,尽可能解除这些显失公平合同。经过镇纪检会的不懈努力,8份青山合同的买家全部与村委会签订了解除青山买卖协议。镇党委、政府又为村里挽回了不应有的经济损失,稳定了民心。
  4、走群众路线——解决了村务管理问题。
  上访群众虽没有反映村务管理混乱,但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出自在村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上,要事实求是地彻底解决鹅峰村问题,根本之道就是要健全完善村务管理各项制度,严格执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重大村务由村民作主。镇党委在对三个调查组的工作部署中特别强调:我们对农村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多听多看多想,不能就问题解决问题,要从这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入手,彻底解决好鹅峰村务管理中的陈规陋习,通过民主理财、民主决策、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形成一套科学、民主、严谨、规范的村务管理体系。通过工作组的不断参与和引导,鹅峰村两委充分吸取群众意见和先进村管理经验,制定了一套较完整、科学的村务管理制度。目前,实施情况良好,鹅峰村村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稳定。
  启示:
  一、群众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认同,关系到息访工作的成败。
  俗语说的好,“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政府”,基层政府直接与农民群众打交道,它的一言一行,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当地政府的认同。今年1月村委会经过讨论,决定拿出收回的部分青山8 93亩进行公开招投标,拍卖所得资金用于铺设村镇水泥公路, 77%以上户派代表票决通过,但也有部分村民为已私利,阻挠公开投标。镇党委、政府顺应民意,力排干扰,明确表示支持表决结果。今年2月,村委会通过公开竞标,893亩青山卖出96万元高价,群众对此非常认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拍卖所得资金大部分已投向村镇水泥路建设中,预计10月可建成通车,鹅峰村行路难历史即将成为过去。
  二、正确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点,端正接访心态。
  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相当长的国家,农民朋友普遍形成一种不愿见、怕见“官”心态,小问题和小矛盾常常通过内部协商办法来解决,而不愿运用正常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等到了要上访的程度,表明矛盾已激发,他们自己无法自行协调。他们能找到党委、政府来反映问题,说明他们相信当地党委、政府能为他们主持公道。作为每一名接访者一定要树立公仆意识和群众观点,端正接访心态,理解他们的感受,感谢上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充分信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群众上访问题。鹅峰事件中,正是黄坑镇党委、政府一开始就端正接访心态,才使这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在第一时间得到较好平息。
  三、处置信访事件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
  相对于个体上访者来说,群体性的集体上访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是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在一起的产物,简单靠一、二个部门去处理,效果并不很好。在这次鹅峰村群众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上,黄坑镇党委、政府正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仅充分发挥了镇各机关、单位的力量,还取得了市政法委、法院、司法局、民政局、林业公安分局的大力支持,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上访事件才得到较好平息。
  四、接访工作的本质是一个与农民交朋友的过程。
  处理农村群体性上访,不真切了解农民群众的心态和真实想法,只能是“纸上谈兵”。黄坑镇党委、政府在处理和解决鹅峰村上访事件时,没有急于求成,急于表态,而是通过深入基层与群众走访、谈心,同吃同劳,在互动交流中与农民群众交上了朋友,取得了农民群众的信任,才使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例如:在村委会与承包户达成进一步完善竹山承包合同协议后,挂村副镇长带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20余人,每天早出晚归上山点竹划号,踏遍千亩竹山,经过十多天的连续作业,共清点出3户竹山承包户毛竹8.0315万根,篙竹3.5957万根,对此村民和承包户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从而为竹山承包合同的彻底解决,打通了瓶颈。在互动交流中,农民朋友往往会主动为镇里出谋划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镇里在完善村务管理、民主理财程序上,在制定村集体木材、毛竹的检尺方法上,很多办法就是采纳了农民的良好建议。建议的采纳,又进一步激发了农民朋友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上访事件也就能得到平稳解决。
  五、必要的行政干预是解决焦点问题最直接的手段。
  据统计,全市今年农民群体性上访事件中,70%以上涉及到村中的青山买卖。由于立法缺陷和法制环境不完善,青山买卖问题如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难度相当大。条件成熟时,必要的行政措施就不失为一个最直接、最有效办法。鹅峰村民反映的8片青山买卖合同,正是通过行政干预的办法,才最终促成了合同的解除,村里及时收回了违规操作的全部青山。
  六、林产权改革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消除农村群体性上访的根本出路。
  从市信访局统计的数字来看,90%以上的农民群体性上访都与林业和村务管理不民主有关。我国现行的村集体占有和行使林权、耕地等生产资料的敝端正逐渐显现出来,而部分行使和处置这些生产资料的村干部总体素质不是很高,所处环境和思想认识水平限制了他们在处置这些生产资料过程中,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种或那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加上村务管理民主性差,就为少部分村干部“混水摸鱼”创造了条件,从而引发各种涉农问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平稳安定。今年在中央1号文件精神引领下,全市加快了农村林产权制度改革,积极贯彻落实“南平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必将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减少农村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文章:××学院今年度工作计划
下一篇文章:在行政机关办公室工作的个人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