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为 品书香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浅谈当前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谈当前政务、村务、厂务公开
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最近,笔者对xx县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xx县通过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工作,提高了全县政务、村务、厂务工作运行的透明度,强化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法律意识,改进了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优化了投资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村镇、部门、企事业单位对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三个不够。一是主要领导重视不够。有些部门、村镇、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虽然担任公开领导小组组长,但未能履行职责,发挥组长作用,甚至有的领导平时对此项工作不闻不问,置之不理。二是负责公开人员的责任心不够。有些负责公开工作的人员没有认真负起责任,对公开工作不够热心,得过且过,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落实好。三是党员干部关心不够。有些党员干部对公开工作漠不关心,把其当成是一项多余工作,甚至有的党员干部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视为领导者捞政治资本的“把戏”,在党员干部中未能形成共识。
(二)三个不明。一是公开内容过于简单,群众看不明。例如,在财务方面,公开简单的账面数字,不公开详细的情况;在重大决策上,未能做到明细公开;有的工作应该全程公开的,也未能做到全程公开,群众说 “我们看不明”。二是公开内容片面,群众想不明。公开部分,不公开全部;公开好的,不公开存在问题的;公开群众平时了解的,不公开群众需要了解的。例如,在提拔干部时,公开推荐人选,但不公开推荐结果,群众说“摸不着”。三是公开内容避重就轻,群众弄不明。公开不碍“大局” 的问题,不公开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比如,在财务方面,公开总收支情况,不公开群众最关心的招待费情况,有的为了逃避招待费数额大的压力,把招待费归入其它业务费用中公开,不作单列公开。
(三)两个缺少。一是缺少真实性。主要是隐瞒要害问题和搞假公开。有些单位做的是一样,公开又是另一样。比如用公款旅游,在公开时,却变成了“参观学习或参观考察”费用。又如工程建设,个别主要领导为了逃避工程招标投标,把一个建设工程分成几部分作几次报建,在领导班子会上只公开一部分,或者是公开所谓的工程建设“未达到需要招标投标要求”的内容,或者是把即将建设的工程说成是“拟建工程”,而暗箱操作,搞假公开。 二是缺少时效性。一些部门、村镇、企业单位分别在政务、村务、厂务公开中,不是按照公开的要求及时公开内容,而是一年或者是半年才公开一次。有些事情群众当时很想知道或者很需要了解的,但是拖了半年后才作公开。比如有些乡镇、村委会的财务收支情况一年才公开一次;又如群众反映的一些“热点”问题,没有及时进行公开,待到变“冷”后才公开。
二、主要原因
(一)三个不足。一是领导思想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对公开工作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把公开工作仅仅当作是便民服务的措施,没有从大局出发,高度理解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领导公心不足。有一些领导存在私心杂念,患得患失,担心公开后本人失去“权利”,不甘当“愚蠢者”;三是公开的信心不足。有的单位工作上存在一定问题,担心公开了暴露矛盾,影响本单位的工作,有个别领导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开了怕“影响”自己,他们不敢公开,不愿公开,不想公开。再者是存在厌烦情绪,认为公开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二)三个应付。一是应付上级领导。个别单位公开工作是应付上级领导,公开内容无实际意义。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在调查中,笔者核对一村委会公开栏中的财务数字时,在财务帐簿中根本找不到。有的公开栏中公开的内容很全面,但也找不到公开内容的档案资料。二是应付检查。一些单位搞形式主义,为了公开而公开,为了检查而公开,花大钱搞高档堂皇的公开栏,安装电子触摸屏,搞电脑喷墨文字,但是,公开内容大都无碍“大局”,不是群众不关心的内容,就是一年前的事情,或是未来十年的宏伟目标。三是应付群众。个别单位安装的电子触摸屏,因长时间无人动过,触摸屏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烟尘;公开栏中的内容,都是领导的相片及分工内容或是公开一些简单的财务数字。群众说,“我们看不懂”。
(三)三个不明确。一是公开内容不明确。各级对公开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即使有的指定要公开,但公开要达到什么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如工程建设方面,有的单位只公开建设项目,不公开工程预算造价和有关的招标投标情况,这除了主观因素外,也存在着公开内容不够规范的客观原因,致使公开内容不详细、不全面。二是公开时限不明确。对公开的事项没有明确时间要求,哪些重大事项要即时公开,哪些事项可缓公开或定时公开,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如财务公开,有的一个月公开一次,有的一季度或半年或一年才公开一次。三是公开形式不明确。什么事项在内部公开,什么事项要对外公开;什么事情在会议公开,什么事情在公开栏公开和在触摸屏等形式公开,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公开不够规范,在公开中有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意性,有些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就看着主要领导的眼色进行公开。
(四)四个不力。一是监督小组监督不力。据调查,相当一部分的公开监督小组都是虚设的,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有的监督小组成员也是挂名的,他从来不参与公开监督工作,一问三不知,未能发挥监督作用。二是领导监督不力。首先,有的领导怕影响领导之间的关系,怕大家在一起脸色难看,不敢监督;其次,有的领导做老好人,不想监督;再次,有的领导怕会把自己的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公开出来,不愿监督。三是群众监督不力。有的群众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群众怕得罪了领导,担心领导给“小鞋穿”,不敢监督;有的群众平时了解的情况不多,难以监督。四是监督措施不力。上级没有具体监督措施,本单位也没有制定可行的监督细则。
三、改进措施
(一)提高“三个认识”。一是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笫一把手”的思想认识。首先是加强对他们在任职前或者任职中学习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公开工作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的重要举措,增强他们对做好公开工作的责任感,真正把公开工作摆上日常工作议程,认真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紧抓好,彻底改变过去“不敢公开、不愿公开、不想公开”的思想,树立“敢于公开、愿意公开、要求公开”的思想。二是提高负责公开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首先,经常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使他们深刻认识公开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要认真做好;其次,经常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增强工作责任感和责任心,切实负起责任;再次,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使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公开和做好公开工作。三是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开工作的认识。即是加强对公开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媒体、网络进行广泛宣传,使他们人人了解公开的内容、要求及其重要意义,同时,又使他们认识公开工作,既然是我国的一项民主政治建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使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共识和氛围。
(二)落实“三个规范”。公开工作不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在实际中难以操作,避免不了公开不全面的问题;在主观上也难以避免出现人的随意性。要使公开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必须做到规范公开。一是规范公开内容。规定各类部门公开项目,明确公开内容要达到具体、明细、清楚的要求。比如群众最敏感的财务收支情况,要明确分项目公开,特别强调招待费要单列公开,做到公开内容一清二楚;又如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要求向社会公开招标投标,对工程造价问题,要分别做到动工前公开预算,竣工后公开结算。二是规范公开时间。明确各项公开内容的时限,如财务公开,规定每月10日前公开上月的财务收支情况;对重大事项要在三天内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等。三是规范公开形式。明确以“公开栏”为主,电子触摸屏、会议、广播等公开形式为辅。“公开栏”既方便群众观看,又便于群众审核和监督,同时,要明确对内、对外公开内容,做到全面公开,不留死角。
(三)强化“三个监督”。对公开工作监督不力,容易使公开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要保证公开工作收到实效,必须要加强检查监督的力度。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公开工作监督小组是公开工作的主要监督者,要把党性强、素质好、懂业务的干部安排到公开工作监督小组里任成员,要给予配足配强,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职能作用。二是强化上级检查监督。由县组织成立公开工作督查组,经常性地对全县的公开工作不定期地巡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把检查结果纳入责任制进行考核。三是强化外部监督。建立公开听证制度和民主评议会制度,接受干部群众的民主监督。如村级财务每季度规定召开1至2天面对面的民主听证会,由村干部向村民报告近期工作进展情况,财务人员汇报财务收支等情况。
(四)建立“三个制度”。一是建立公开工作责任制追究制度。要明确各自职责,做到在其位,干其事,负其责。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副组长、组员,要明确职责,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员,也要有具体的要求,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二是建立公开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半年、年终和平时检查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对照责任制,对有关人员进行年终评定;同时,还要定期、不定期地向干部群众发放《公开工作民主评议表》,对负责公开工作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评议考核,通过考核,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三是建立公开工作奖惩制度。把公开工作作为单位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对公开工作做的好的单位,给予通报表彰,对公开工作做出优异成绩的人员,组织给予提拔重用;对公开工作做得差的或者不进行公开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根据公开工作责任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纪律责任



上一篇文章:机关后勤战略思考
下一篇文章:论对四小机械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