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社会。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人居城市”为目标,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资源低度消耗的生产体系和效益持续增长的经济运行体系,促进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科学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不应成为污染环境的根源,环境也不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二者应是一种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关系。我们要通过科学的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小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势一旦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最终成为城市的品牌优势。根据**几年来的发展经验,我们体会到,要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要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在项目审批上,坚持把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严格执行环境一票否决制,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节约型产业结构;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积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避免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就要优化生产要素投向,推动资源的节约型使用和合理开发,通过加强城镇、园区、社区的集中布局和建设,促进集约发展,努力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坚持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不动摇。
  二、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才创造了城市,失去生态和谐的城市将无生活质量可言。为此,“适宜人居”应是所有城市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上,要坚持世界精品城市的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努力打造城市品牌。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要正确处理好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要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提升规划的龙头地位,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有机融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覆盖全市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促进中心市区与所辖市区间的对接,建设组团式的城市群;围绕打造世界精品城市目标,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坚持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努力推动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空间结构融为一体、基础设施配套共享、生态环境相互融合、环境面貌各具特色、城乡人口素质优化的城乡发展新格局;根据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区划调整,鼓励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转移,努力把乡村建设成城市的生态圈;为避免要素分散、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要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不断优化整合工业园区。
  三、生态改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城市得以扬名、聚集人气、创造商机的重要优势。这一优势既要靠现有的环境资源在利用中不受破坏,同时又要不断改善和培育,使二者相得益彰。我们要牢牢确立生态环境不仅要保护和修复,更要注重建设的理念,将改善生态与保护环境摆上同等地位,同步推进。具体而言,就是要重点做到“三个提升”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绿化、美化、精品工程”,搞好城市绿化立体化、园林化、森林化和城郊一体化,从在城市里建花园转变为在花园中建城市,从而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二是坚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雕细琢,精挑细选,努力做到件件是精品,处处有文化,从而提升城市的精美程度。三是围绕建设现代人居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态优势。
  四、政府推动与社会行动的关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公益性、社会性非常强,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还要看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也是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最大限度减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倡导生态道德,增强全社会的环境安全和生态忧患意识。为此,要建立“五个机制”一为政策协调机制。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坚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建立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二为领导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纳入考核体系,与经济建设成效同等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三为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保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上。四为教育宣传机制。生态教育进学校,让孩子从小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五为社会化参与机制。可建立环保问题市民听证会、城市容貌义务清洁日、生态绿化包山头等制度,设立多渠道的监督网络,调动社会公众积极投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伟大事业。




上一篇文章:泰国游之感想-萨瓦迪卡,泰国
下一篇文章:澄清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