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遇到了诸多新矛盾新问题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科学的分析并认真研究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 我认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比较突出的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 一、遇到了理论教育的新难点
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首要任务,应放在全党各项工作 的首位。然而,在完成这一任务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点。
 1.对理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阻碍学习热情。具体表现在:一是以干代学。有的党员干部认识不到改革开 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干工作代替学习。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在讲话报告时,虽强调“要学好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说“这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并提出不少要求,还宣布学习计划、 制度。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抓经济、谈项目精神十足,一提学习理论,就马上“疲软”,说什么“工作这么忙 ,哪有时间学习”。不少基层单位的学习处于停留在口号上,落实在纸面上的状态。二是不为指导。有的领导 干部认识不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价值,错误地认为学理论是搞“空手道”,不以 理论指导工作。这些同志认识不到邓小平理论,是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引导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他们片面地 认为“经济效益指标、社会发展项目是实的,理论建设、思想建设是空的,与其费力气搞‘空手道’,不如棒 打实着的谈几个项目,抓几个新技术”。三是不以为新。有的同志认识不到邓小平理论是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 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他们认为《邓小平文 选》中“这个思想、那个观点,在马列和毛著里早就有过了”,而看不到邓小平同志的科学理论既有继承又有 发展,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
 2.学习的深度与力度不到位,影响领会和掌握理论体系精神实质和主要观点。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初的宣 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发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 号召,从此学习热潮开始初步形成。但必须看到当前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力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不阅读原著 。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认真阅读《邓小平文选》,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体系,从历史 、实践、时代的角度领会其精神实质、主要观点。但是,在基层干部中认真阅读原著的人不多。二是不深入钻 研。理论学习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只有下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但是,不少党 员干部以听辅导代替钻研,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和 方法。三是对学习的领导、组织不得力。由于有的单位的领导对理论学习不重视,领导干部不带头,主管部门 虽然订了计划,作了安排,但无法落实,学习时间、内容、人员得不到保证。
 3.理论与现实的反差较大,影响科学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政治工作有真理效应规律,其决定条件是教 育内容的正确性与社会客观现实状况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收到良好效果。现在理论教育的难 点在于理论上讲的同现实状况反差较大。例如,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建设都超 过他们(指亚洲四小龙),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与现实状况有较大距离。在这种反差存在的情 况,就可能影响我们宣传“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方针的说服力。
 二、面临着社会生活转变而出现的新问题
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转变。这种转变 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 1.职工非单位化转变的趋势,提出了新的社会调控和思想行为的管理方式。过去,国家行政部门的干部和 企业的职工都属于“单位所有制”,单位以档案、户口、房子、调动权等手段来控制职工。但是,现在社会个 人单位化逐渐向社会个人非单位化转变,人们不必终生系于一个单位。随着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建立,加上 提倡人才合理流动,人们有机会有条件为自己选择单位、选择岗位。这就大大增强了职工的自主意识和每一个 人的个性。其结果,过去老老实实听话,一人领唱大家合唱的局面被打破。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应适应时代 的转变,采取新的教育和引导职工顾全大局、服从社会需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关系的社会调控和思 想行为的管理方式。
 2.社会生活非政治化转变的倾向,提出了如何引导社会心理、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的新问题。过去,我们 的社会生活由于受到“左”的影响,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一切都以政治标准来衡量。现在,则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要以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是非得失,社会生活逐渐向非政治化转变。其发 展趋势,是人们的单纯的政治观念渐渐淡化,政治上思想上追求进步者逐渐减小,不少人的人生追求目标慢慢 地向经济上的实惠、生活上的物质享受方向发展,公众社会心理必然就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失衡。比如,随着 改革的深化,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对一些人造成失落感和相对剥夺感;由于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自 我实现渠道狭小,有些人就会产生疲惫感和迷惘感;由于社会治安欠佳,假冒伪劣产品的横行,给人以不安全 感。这就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重视和加强社会心理的引导和调适,增进各群体、各阶层的心理沟通,保证社 会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
 3.企业非行政化的转变,提出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的要求和更好地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任务。随 着政治体制的改革和《企业法》、《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 定》的贯彻落实,政府的职能向宏观调控转移,企业逐渐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过去行政命令一统天下, 行政手段包揽一切的局面即将被打破,企业将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成为市 场的主体。其结果,过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等”上级的文件,“靠”上级的指示安 排,向上级负责的工作模式将冲破。这就提出了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管理领导体制、操作运行 机制、保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新课题。
 三、出现了职工价值观多元并存的新矛盾
 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广大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 1.价值取向出现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过去,在这种价值观念的规范下 ,人们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国家和集体的需要,个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以社会、集体为本位和中心的。现 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地位逐渐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人 正视并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自我责任明显增强,努力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 据有人调查结果表明,有25%—40%的青年对集体主义取向的观点予以否定,其至1/3左右的青年赞同“人不 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
 2.实现人生的价值的途径出现实惠化倾向。理想主义价值追求是中国人的基本传统。过去,“为实现共产 主义、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而努力奋斗”是对社会公众的最高价值规范。然而,在现实中这一价值观念的普 遍性、主导性则大大减弱了。不少青年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的物质生活最为实惠”。据有人 调查,有51.4%的青年人赞同“人应当及时享乐”的说法,有54.9%的青年人赞同“干活就是为了挣钱”的命 题。
 3.价值目标体系出现多元倾向。过去,集体本位价值信仰在中国社会居一元的、主导的地位。但现在这种 价值信仰的绝对权威性正在受到冲击、动摇。在现实生活中虽仍有一批人信奉“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但也有 一些人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有一些人信奉“人不己,天诛地灭”的自私自利价值观,还有一 些人信奉“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呈现出一幅多元纷争、无主导、无秩序、非整合的价值世界图象,这就给 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即急需提倡一个既适合时代精神,又为大家共同认可、接受的价值观核心内容和 追求目标来,振奋民族精神,凝聚亿万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 四、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淡化的危机
 这里的“淡化的危机”,指的是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感、信任感、认同感的较大减弱而言。思想政 治工作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的一种手段和措施,是我们 党的优良传统。过去,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认同、信任、接受和欢迎。但是,近年来人民群众对现行 思想政治工作的信任感、认同感明显减弱,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淡化危机。其主要原因有:
 1.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有所下降。思想政治工作是由党来领导的,它有形象效应、人格效应和情感效应规律 。党组织的形象、威信在人民心目中越高大,党员的人格形象越高尚,党群之间关系越密切,群众对思想政治 工作的信任感、认同感就越增强。过去,人民群众把我们的党看成是引路人,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的歌。自从进入新旧体制交替时期以后,虽然党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把国家引向了现代化 的道路,人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旧体制弊端的暴露、深入批判和反思,也由于少数党的领导 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加上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给群众带来了极为不良影响,降低了党的崇高威望,对 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 2.干部职工队伍



上一篇文章:实施精细管理做实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文章:如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