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荡舟手机网
导航

主页 > 公文写作资料   详目点击"导航"

论和谐社区建设的着力点

和谐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要素和原理,对于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法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西城区是首批"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面对人员流动增加、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多元利益冲突增多的形势,为使社区群众不断增强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幸福感,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着眼于满足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助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聚力,使社区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在不断创新中全面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努力把西城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一、构建"条专块统、条块双强"的基层党建和城市管理新格局,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街道层面是配置专业管理和服务资源,指导、支持和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把基层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和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好,解决"缺位、越位"问题,才能有力地支持社区建设、促进社区职能"入位"。

  构建以街道工委为中心结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更好地发挥党整合社会的政治功能。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主渠道,围绕辖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完善街道党工委动员辖区党组织的体制和方式,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以党的工作全覆盖为目标,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工作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载体、方式和内容,使党的工作进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流动人群、商务楼宇、住宅小区、居民楼院。

  理顺街道办事处与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推进专业执法"条专到底"改革,实现专业部门的"属地化、全覆盖"管理。推进城管监察、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监督、公共安全五个领域的专业执法体制改革,组建专业化的分队、站、所,充实基层管理力量,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城市环境、社会保障、纠纷调解、食品卫生以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理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强化公共服务的行业行为和社会职能,加快建立扎根基层、布局均衡、广泛沟通区域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基层公共服务职能的落实。建立设施有效落实、经费有效保障、合作机制畅通、专兼职队伍不断巩固的制度和机制,使群众在社区就可得到专业化的公共服务。抓好政府职能转变,支持、促进并且借助社区组织做好公共服务,形成政府责任到位、社区协助能力不断增强的良性发展态势。在"街-居"区划框架下,构建"街道-功能社区-居民委员会-小区、单位院"的多层次社区服务体系,既满足集约化、高效率和灵活配置资源的要求,又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围绕街道办事处"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服务、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的职能定位,探索新的街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我区率先完成街道调整,将10个街道合并为7个街道,使区域面积和常住人口趋于均衡,街区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今年,重点完善街道的统筹和监督机制,强化"块统"能力。一是完善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和专业部门派驻机构组成,强化街道的统筹协调作用。二是建立街道民主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广泛吸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居委会、驻区单位和社团代表参加,监督政府专业管理和服务。三是整合街道内设机构,推行"大科制"。将街道原有的20多个内设科室整合为"七部二室一厅",强化统筹联动的工作理念和运行机制,突出"服务大厅"的对外服务功能。

 二、进一步理顺各方关系,构建综合、便民、完善的和谐社区服务体系

  和谐社区建设既要落实好政府在基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又要大力培育社区自我发展功能,并且使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一方面,要构建以街道政务服务大厅为主体、社区工作站为补充的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办好各街道的"一站式"服务大厅。通过社区工作站和信息化联网手段,推动政务服务延伸到社区。使群众身边的服务成为群众最方便、最满意的服务。

  另一方面,要构建政府主导、社区协助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各街道、社区成立公益性就业服务组织。二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每1.5万人左右设有一个社区卫生站点,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双向通道。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社区教育、社区文体活动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四是社区环境服务体系。重点是在尚未实行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切实加强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服务力量,逐步转化为群众自主管理下的准物业服务。五是社区安全服务体系。牢固树立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整合各方力量构建涵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排查和纠纷调解、社区矫正、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安全等内容的社区安全体系。六是社会综合救助体系。依托社区开展社会综合救助,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建立低保与就业的联动机制,力争从源头解决困难群众问题。

  同时,还要构建政府支持、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运作的准市场化服务体系。在适度增加街道、社区养老设施的同时,大力推广月坛街道汽南社区"无围墙敬老院"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要构建以志愿者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的公益服务体系。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社会知名度和感召力。

  三、推广"一心两会一站"的社区管理新模式,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运行机制,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是加强社会建设的根本性任务。近年来,我区59%的社区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为主体,以社区工作站为辅助,社区群众、民间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一心两会一站"的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负责领导、组织和推动社区民主自治,领导、协调和培育进入社区的各类社会组织,支持社区自治组织协调驻区单位开展共建、共管、共享活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民主自治的最高权力机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讨论决定社区建设的重大事项,依法选举并监督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社区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居委会成员全部来自本社区。社区居委会把街道及政府职能部门下派的各项行政协办事务交给社区工作站完成,把主要精力放在落实社区民主自治、依法协管和监督政府部门工作上。社区工作站在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在街道和政府专业部门的指导下,落实行政协办事务和社区自治机构决定的事项。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积极作用,培育社区和社会的自主发展能力

  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把大量的与单位联系弱、自由度很高的"社会人",进一步转变为"社会化"的人,使他们在社会组织中发挥积极的活力,形成发展的合力。专题调研显示,西城区域内民间组织发展较快,中央和市属社团占总量的88%,资源整合力强。因此,应该更好地发挥民间组织在沟通区域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民间组织进社区"活动,把更多服务资源送到群众身边。

  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建设和谐社区是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上一篇文章: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下一篇文章:建设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