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社区管理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建设工作的意见
各镇(街)党(工)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促进“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工作,全面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现就加强我区党员教育管理网络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围绕“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发展”这个主题,创新党员管理机制和方法,健全党组织为党员服务体系,发挥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进一步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体要求是:进一步完善区、镇(街)、社区三级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形成全区互联互动,一体化运作,并与市民服务中心、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等服务平台联动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初步探索出具有我区特色的教育管理服务三者并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既着眼于完善机构设置和场地设施建设,又着力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的运作机制,探索党组织向社会渗透的具体方式和工作渠道,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转变;既强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又突出服务,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既注重提供活动场所、学习资料、问题协调等有形服务,又要重视提供思想交流、信仰关怀等无形服务;既突出为流动党员、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党员提供服务,又要面向党员、群众和基层党组织,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服务受益面。
二、进一步明确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三级网络功能定位
1、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指导中心: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指导中心挂靠区委组织部,主要负责指导全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站)的规划和建设;制定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推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训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的工作人员;组织和协调区直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党员的阵地建设工作;组织开展区域性的大型党建活动。
2、镇(街)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镇(街)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是我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三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本辖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站建设。组织、协调和指导辖区党组织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区域性、开放性的党建活动和党员培训工作。建成辖区党员教育管理的中心枢纽,流动党员的接纳地,创建“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孵化器,区域内各类党组织实现资源交换、服务共享的平台,党组织关怀党员的温馨家园,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重要窗口。
3、社区党员服务站:社区党员服务站是我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学习活动的主阵地,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为本辖区内基层党组织、党员提供党务工作指导、咨询、协调和委托等服务,让流动在本区域的所有党员都能就近找到党组织,帮助党员、群众解决工作、生活、学习方面的困难,成为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和群众的窗口。
三、进一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建设的工作要求
1、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站)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各镇(街)、社区党组织要按照区委的规范化要求和部署,建好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机构。一是镇(街)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的设置。镇(街)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原则上由镇(街)党(工)委书记兼任,日常工作人员2-3人,工作人员可从镇(街)干部中调剂,或从社会直接聘用。中心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中心可下设若干服务工作组。中心的场所:镇(街)党员服务中心的场所一般建筑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要有服务场所和日常接待人员,并在接待场所内外显著位置悬挂服务中心名称(**镇(街)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服务指南、意见箱。中心应设有党员接待室、活动室、阅览室、信息网络室等。二是社区党员服务站的设置。党员服务站主任一般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要有服务窗口和日常接待人员,日常接待人员可由社区工作者或党员志愿者担任。党员服务站的场所可依托社区办公场所建立,并在接待场所内外显著位置悬挂服务站名称(**社区党员服务站)、服务指南和意见箱。社区党员服务站可下设若干党员服务点。三是党员服务点的设置。应根据实际和自己特色,因地而设。办公场所:有条件的可以依托物业或管理处,并在接待场所内外显著位置悬挂服务点名称(**党员服务点)、服务指南。由物业或管理处工作人员帮助接待来访党员,发放联系卡或宣传手册,登记受理情况。
2、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不断坚持和发挥好“党建联席会”的作用。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联席会发挥作用的方法、途径。各镇(街)党(工)委、社区党组织要主动走访辖区单位党组织,征询辖区单位党组织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开展送服务上门活动,帮助辖区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辖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和促进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不断扩大社区党的组织建设覆盖面。服务中心(站)要配备社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联络员”,加大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在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中,帮助建立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扩大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三是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各服务中心(站)在开展党建活动过程中,要从党员、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对社区服务的规划、协调、引导和组织领导,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创造有利于社区建设健康发展,有利于居民安居乐业,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保障体系健全、社区资源共享、文化活跃繁荣、治安状况良好、环境整洁优美的繁荣、文明、安全的社区环境。
3、树立形象,积极展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发动社区党员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作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站)的重要内容来抓,树立党员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良好形象,带动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一是要求党员公开承诺,亮明身份。党员在社区公开承诺,亮明身份后,可以让社区群众在遇到困难时,很方便地找到身边的党员;可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基础力量;可以有效地延伸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约束党员在社区的言行。二是沟通党员在社区的活动渠道。社区党组织应根据不同党员的特点以及党员承诺的内容,分门别类地为党员在社区施展“拳脚”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党员在社区的活动内容立足群众性、公益性、多样性和针对性,如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的“五大员”(便民服务员、计生信息员、治安巡逻员、市容劝导员、公德宣传员)活动;在个体工商户党员中开展的“党员经营示范户”活动等。三是拓展 “党员帮扶结对”领域。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党员帮扶结对”工作在原有关心困难群体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上,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帮助社区下岗职工重新创业;指导、联络社区非公组织党建,优化社区投资环境;开展对社区内军烈属的走访慰问等,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通过镇(街)、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传播到社区的方方面面。
4、突出服务,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首先要落实党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认真做好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工作,特别是做好破产、关闭和改制企业下岗职工中的党员、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党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党员活动载体,丰富党内生活。同时,要落实“三必访”制度(即新到党员必访、困难群体党员必访、党员年终必访),掌握社区党员的基本情况,关心、帮助困难党员的工作和生活,提高广大社区党员对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认同感。二是要积极探索党员分类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工作制度,增强党员的社区意识。对在职党员落实双重管理,建立在职党员登记制度、身份公开制度、参加社区活动制度、表现反馈制度和在职党员晋级、评先时听取社区党组织意见制度,推行“登记卡、活动卡、反馈卡”的做法,要求他们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对离退休党员,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年龄和专业特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协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对流动党员,则通过直管、代管、协管等方法,要求他们定期向社区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对下岗职工中的党员,社区党组织大力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在再就业工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两新”组织党员,根据实际情况接纳他们并进行教育管理。
上一篇文章:中共××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
下一篇文章:××学院开展向牛玉儒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