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助人为乐先进事迹介绍 - 典型事迹
董昌培是芜湖县红杨镇一名普通的退休教师。董老师一向尊助人为乐,关爱老人,同情家境困难的老人,特别是对农村那些缺乏孝道的家庭老人和那些不知道用有关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老人。他关爱这些老人,主要是通过舆论导向,办宣传专栏,编印和散发宣传简报等形式,来宣传教育那些缺乏孝道的家庭子女,让那些不孝子孙通过宣传学习受到教育,心灵上得到震撼,让他们从已泯灭的良知上觉醒: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他们懂得孝敬长辈,赡养父母是做儿女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义务,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应该发扬光大。同时对那些不知法、不懂法的老人,也使他们知道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董老师自1983年3月开始,先后在交通要道和人员较集中的和平中学、双岔河、乡政府、双摆渡、和平中心小学、香河小学等地办起了法制宣传栏。并自编、自刻、自印的法制宣传简报。20多年来,董昌培共出法制宣传专栏190余期,编印法制宣传简报198期,散发简报4万余份,在我镇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此,他获得了省、市、县“一五”、“二五”、“三五”、“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先后被入选安徽省精神文明“十佳”人物,芜湖市首届百名孝星。今年又获市“三十优”帮扶留守儿童五老志愿者荣誉称号。
2008年10月,董昌培退休后,镇党委提出邀请他担任镇老龄委常务副主任。由于董老师一心向着老年人,喜欢与老年人交往,乐意为老年人服务,因此他很爽快地答应了。
董老师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摸底全镇各村(居)老年工作开展情况。在深入了解和切实掌握情况后,主动找有关领导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有关领导十分重视,许多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董老师上任做的第二件事是狠抓老年学校,以老年学校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让更多的老年朋友到老年学校来,让老人们感受到上老年学校的开心与快乐,让老年朋友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充实,更加精彩。把老年学校办成老年人终身学习的乐园。他对全镇原三所老年学校进行了调研,指导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鼓励他们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组建老年文艺宣传队。例如西河幸福社区组建的腰鼓队和扇子舞还参加了县老年大学举办的“老少同乐”文艺汇演,得到了县领导的一致好评。岗山村老年学校学员为庆祝建国60周年舞起了龙灯,并在全镇范围内巡回表演,深受广大干群的赞誉。今年九九重阳节,岗山村老年学校学员们舞龙灯的事还被10月24日《人民日报》以“岗山村老年学校有支舞龙队”为题作了报道。和平村老年学校爱唱黄梅戏的学员们又自发组合“兴趣活动小组”,每月开展两次活动,他们在一起吹、拉、弹、唱,好不热闹,深深吸引了周边许多村民前来观看。一次,“兴趣活动小组”在万福村开展活动时,村里有三桌打麻将的老头、老奶和一些男女青年。他们听说老校学员来村里唱黄梅戏,都把麻将牌一推赶去听唱黄梅戏了。这些老同志们在开展这些活动中,不仅发挥了余热,活跃了农村文化阵地,而且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感到了快乐,更体现了他们“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办学宗旨。对那些还没有建立老年学校的村(居),他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建立老年学校。去年,董老师在深入调查中发现和平村是一座刚兴建的小集镇,人口比较集中,同时还发现这里退休的干部、教师和企业退休工人也比较多,见他们无事都在麻将桌上打发时间。因此,他多次找该村两委领导,建议他们建立一所老年学校,给全村老人创造一个学习、愉乐的活动空间,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与村两委领导协商讨论,提出创办老年学校的目的和意义,给老人提供一个学习、娱乐为一体的良好环境,是符合党中央提出的尊老、敬老、助老的一项德政工程。由于他的努力,终于使该村两委统一了思想,他们一次性投资60余万元,建起了一座全镇唯一上规模的老年活动中心。教室、活动室休闲广场齐全,教室和活动室里有彩电,音响、图书,各类报刊资料和各种乐器,专供老年人学习和愉乐。如今,这里的老年朋友不再去麻将室了,他们无事就到老年活动中心来过把瘾。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董老师每年都要配合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到镇敬老院慰问院里的孤寡老人,并带头捐款,向老人们献爱心,组织学生给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陪老人们聊天,向老人们讲述外面的新鲜事,给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表达对老人们的关爱之情。让老人们真正感受到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不孤独、不寂寞。同时还经常配合镇民政办老年工作服务和慰问百岁老人。今年还陪同县老龄委联系的省夕阳红摄影组给全镇60岁以上老人照了相。
董昌培一面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农村老人,特别是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和空巢老人的衣食住行、医疗、健康等状况,一面把调查结果整理后写成文章。对那些家庭子女孝敬父母长辈的典型事例通过报刊、电台进行宣传。如他写的沿江村《四位好媳妇都把婆婆当亲娘》、先进村《孝敬婆婆的吴老师》和香河村《耄耋老太真有福气》等10余篇新闻稿都被芜湖日报采用,另外,对党和政府和社会尊老敬老的文章也写了不少,如《红杨镇切实做好老年工作》、《共产党员圆了老太的临终心愿》等文章也被芜湖日报刊登,通过这些正面舆论宣传,一个“爱老、尊老、敬老”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在全镇范围内悄然兴起。同时对有些不能尽孝的家庭老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健康等情况写成文字材料向有关领导汇报,以谋求帮助解决这些生活困难的老人。如新桥村有位章老太,今年80岁,老伴早年过世,她虽然养了三男五女,可眼下仍住着一间仅10平米大小的且还是用泥巴垒起的房子。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堂前灶口房,提桶水桶缸,台子板凳床。”其意是老人所住居的房子和使用的家具是多功能的。她老伴去世时,儿女分家,她被判给二儿子赡养,可二儿子只供应老人每年的需要的大米,且还有一个不文明的规定老人领取大米时,一次一脸盆,不允许多领。这也许是儿子担心老人用大米换钱零花。其余儿女每年凭良心给点零花钱,总共不足500元,老人省吃俭用,半个月才敢买一点点荤菜,生活艰苦,晚景凄凉。他把这一情况及时向有关村、镇领导作了汇报,老人的困难很快得到了解决。
去年,他还根据农村普遍存在的婆媳不和的矛盾关系为体裁以《同一屋檐下的亲情》为题。写出了一个丈夫如何劝导妻子化解了剑拔弩张的婆媳矛盾,使婆媳重归于好,也使这个家庭成了情意浓浓的和谐家庭。这篇文章曾获全省农家书屋征文一等奖,全国二等奖,今年5月又被安徽日报《休闲周刊》采用。另外,他通过调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外出务工创业群体的不断扩大,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空巢老人也日益增多,有病或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的老人养老社会服务需求也日益扩大。“银发族”的生活质量对我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及持续发展又产生深刻影响,解决广大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他以《强力推进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为题,写成文章,建议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和社会化体系,即增加敬老院数量或扩大办院规模,建立村级托老所,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建议政府将养老工作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工作来抓,强化政府责任,加强研究指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为养老事业发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尊老、助老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