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传 (二)
方 维 夏 方维夏(1880-1936),字竹雅,平江县长寿街人。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湖南省长公署教育科科长,省教 育学会会长。1920年8月,毛泽东等发起筹办文化书社,他 是总社36名社员之一。江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发起组织俄罗斯研究会。1922年,任省参议员,主持工人运动。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入湘军开展党的工作,曾任国 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党代表。大革命失败后,任贺龙部 第十军第一师党代表,参加南昌起义。1927年8月4日,随 部队进军广州,参加12月11日的广州起义。1928年,出席 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回国,先后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总务厅厅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 育部长兼司法部部长等职。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方维夏于1934年冬受中共湘赣 省委派遣,带着百余人枪进入桂东东边山开辟游击根据地, 他们与活动在桂东一带的红军独立第四团会合,在桂东、 资兴、遂川等地与国民党军多次作战。因战斗失利,部队 损失较大,红军独立四团退至普乐东水整休。不久,团长 李宗保叛变投敌。桃寮一战,部队再次受挫,政委旷珠权 也向桂东县政府投降。在部队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方维夏不顾年老体弱,挺身而出,力撑危局。他克服重重 困难。收集、整顿红独四团余部,将队伍带至东边山的上 庄、下庄、青洞、泥塘一带整训,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稳定情绪,继续坚持斗争。随后,与罗荣所率的桂东 游击队会合,在新坊、龙溪、青石冈等地多次击败来犯之 敌。普乐油箩口一仗,击溃桂东县铲共义勇队一个排。接着,又主动攻打青洞正江锡矿公司,炸毁敌人碉堡,缴获矿警队枪支弹药,并将没收的财物分给工人。 1935年4月下旬,蔡会文、游击雄等先后率领工农红军 四五百人进入桂东东边山,会合原在桂东境内活动的红军 与地方游击队,组建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同时成立 中共湘粤赣特委,方维夏任特委委员、宣传部长。 方维夏为人耿直,性格刚强。他虽年过半百,但精神 矍铄,斗志昂扬,与战友们同甘共苦,吃红薯、喝野菜汤; 对战友关怀备至,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常常把自己的被子盖到战士身上;对工作克尽职守,对前 途充满信心,在干部、战士中享有崇高威望。红军游击队 在东边山整训时,他多次主持召开党、团员和干部训练班, 与大家分析形势,鼓舞大家的革命斗志,增强战胜困难的 勇气和信心。 国民党政府对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和游击根据地 的发展壮大惶惧不安,纠集湘粤赣三省三个师的兵力联合 “进剿”。他们采取搜山、砍山、烧山,并村移民、联保 联坐、经济封锁、招抚诱降等手段妄图将游击支队消灭。 1936年夏,游击支队化整为零,以一二十人一组进行分散 活动,方维夏被留在总部指挥战斗。 4月,方维夏夫妇及警卫员小张、小杨在普乐上下庄被 敌人围困,隐蔽在仙背山。敌人的“清剿”一天紧似一天, 他们的粮食给养一天比一天困难。此时,被东平乡乡长郭 英芬收买的黄犹斌、黄甘古、郭先古三人以送粮为名,潜入方维夏驻地,寻找机会谋杀方维夏。4月下旬,黄犹斌等 三人按照郭英芬所设之计来到仙背山对方维夏说:“这里 住久了不安全,还是把棚厂再往深山里打,换个地方为好。”方维夏同意他们的意见,叫警卫员随黄犹斌等人去打厂棚。 4月21日晚上,黄犹斌等先将方维夏的警卫员杀死。次日, 再次上山,以试枪为名,将正在煮早饭的方维夏枪杀,并 将方维夏的夫人一起杀害。然后,取下方维夏夫妇的首级 星夜赶赴县政府邀功请赏。 新中国建立后,为纪念这位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中共桂东县委、桂东县人民政府决定将桂东县城中心的一 条主要街道命名为维夏路。方维夏永远活在桂东人民心中。
罗 荣
罗荣(1905-1936),桂东县寒口乡上东村人,出生 于贫苦农民家庭。8岁时,父亲病死,不久,母亲改嫁,罗 荣成了孤儿,流落在外,有时靠挨门乞讨,有时靠帮人砍 柴、割草为生。生活的煎熬、社会的不平,使他逐渐懂得 爱和恨。1927年,参加农民运动。长沙“马日事变”后, 被迫离开家乡。1928年4月的一天傍晚,他在斋庵里砍柴时, 与同伴一起缴了两个国民党兵的枪,直奔东边山,加入陈 奇、郭振声领导的湘赣边区游击队,后经郭振声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1930年秋,湘赣边区游击队编入工农红军,罗荣被留在地方工作。 1932年冬,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罗荣等人组织 一支七八十人的游击队,在湘赣边界活动。1935年春,在 桂东等地活动的红军独立第四团团长李宗保等人叛变投敌, 方维夏等克服重重困难,收集、整顿该团余部,在东边山 一带坚持游击斗争。罗荣得知后,与方维夏取得联系,两 支队伍合并在一起,由罗荣负责军事工作。先后在普乐油 箩口、小江等地,与国民党保安团及清乡总队发生战斗, 巧妙地打击敌人。 在艰苦的环境中,游击队严守纪律,维护群众利益。 一天,罗荣带着数名战士来到珍珠坝李名扬家里买菜。李 出于对游击队的关心,便叫他们把一头肥猪杀了。正在开 剖时,保安团来了,罗荣等来不及处理猪肉便向江西方向 转移。敌人走进李名扬家,见到刚剖开的猪肉,说他一定 是将猪肉送给游击队,当场以“通匪”罪名将他吊打一顿, 并抢走了猪肉。几天后,罗荣返回李家,得知猪肉被敌人 抢走,便付给李家50元钱以赔偿损失,李名扬不肯收下。 罗荣说,你饲养一头肥猪不容易呀!并执意要他收下了钱。 红军主力长征后,蔡会文等于1935年4月率部进入桂 东东边山,会同地方游击队和原活动在桂东境内的少量红 军队伍成立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创建游击根据地, 坚持游击战争。蔡会文任支队长兼政委,游世雄任副政委, 罗荣任参谋长。国民党政府调集大批军队进行围剿,游击支队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一天,游击支队一部在小水山、 选垅、鹰打团一带设下埋伏,然后派大队长曹木生带领一 些人到沙田附近活动,佯装士气低落,有意暴露目标,引 敌上钩。保安团团长吴亮明闻讯,高兴得手舞足蹈,自以 为可以打个胜仗,把游击队消灭,立即派兵追击。当他们 进入伏击圈后,罗荣一声命令“打”,顿时,枪声大作, 喊声震天。敌人方知中计,仓皇逃窜。这次战斗,打死、 打伤敌军50多人,缴枪50多支。 1936年春,粤军余汉谋部对东边山游击队根据地进行 突然袭击。游击支队战斗失利,蔡会文牺牲,中共湘粤赣 特委书记陈山负伤,罗荣将其背至普乐郭发文家治疗。一 个月后,陈山伤势好转,转至上井山上的一个茅棚里隐蔽。不久,暴露目标,敌人派出大批兵力进行围攻,陈山被捕 后叛变。罗荣冲出茅棚,接连击倒几个敌人,终因寡不敌 众而被俘。在狱中,罗荣坚贞不屈,筹划越狱未能成功。 5月中旬,被解往郴州,途经八面山时,以解小便为名将敌 人击倒,自己则跳崖壮烈牺牲。
郭 润 香
郭润香(1906-1936),女,乳名香仔,出生于桂东 县普乐乡矮排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是革命烈士郭振声的胞妹。她出生才四个月就被抱养给普乐上井刘家做童养媳。以后,随夫搬至东边山下排里居住,并开个小伙铺营 生。 1928年4月后,陈奇与郭振声领导的湘赣边区游击队活 跃在湘赣边界,经常出入于东边山。她积极参加湘赣边区 游击队的工作,负责游击队的后勤供应,为游击队提供食 宿条件,购买生活用品。 红军主力长征后,方维夏、蔡会文等率部进入东边山, 建立东边山游击根据地。这时,郭润香除做好后勤工作外, 还担任游击队的联络员,负责联络和侦探工作。 1936年4月,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29名战士在郑木 生的带领下来到郭润香家,她把战士安顿好后便出门探望。突然,发现国民党军何忠汉部百余人向她家走来,急忙回 家报信,游击队的战士们安全转移,而她则被敌人抓住。 敌人将她解至沙田关押月余,然后将她杀害于沙田牛堆里。
郭 亚 臣
郭亚臣(1902-1939),祖籍桂东县四都乡人,后随 家迁至沙田墟。8岁入学读书。1923年,考取湖南省立第三 师范学校,是桂东旅衡同学会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暑期, 与陈奇等人回县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回校后,又 深入衡阳市码头工人中从事工人运动。1926年12月,回桂 东参加农民运动,协助省农民运动特派员张俊杰工作。桂东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后,负责里仁(四都)区的工作。 里仁区农民协会成立后,被选为委员长,发动和组织群众 向封建势力开展斗争。桂东县农民协会成立后,任农协会 委员。 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发生。6月中旬,反动派 在桂东开展“打暴徒”,镇压工农运动。在白色恐怖中, 郭亚臣与郭佑林等组织桂东赤卫队,拿起枪杆与敌人斗争。 7月,郭亚臣引导广东惠州、潮州、梅县农工救党军(即农 军),袭击驻大塘的桂东挨户团。同月,又参与袭击沙田 的战斗。8月,赴汝城。9月,随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参 加桂东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在汝城遭到敌 人袭击,损失惨重,部队由500多人减至100余人。郭亚臣 等向部队负责人建议,将队伍撤至宜章、郴县边境。朱德 领导的队伍与国民革命军范石生部建立反蒋统一战线后, 工农革命军二师一团开赴广东乐昌县,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十六军特务营。1928年2月初,特务营正准备参加湘南暴动 时,因计划泄密,遭到国民党军黄甲本团包围,特务营营 长何举成牺牲。郭亚臣临危受命,率部突围投奔朱德部, 参加湘南起义,后随部队转移至井冈山。 1928年7月,郭亚臣随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八团、二 十九团攻打郴州,先胜后败。8月初,退至沙田一带整休。 在沙田,他与红四军的战友一道深入农村,建立和巩固苏 维埃政府与农民武装,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当红四军撤离桂东重返井冈山时,他动员弟弟郭亚林也参加了红 军。 郭亚臣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等地。在艰苦频繁的 战斗中,他多次给家里写信,鼓励亲人以革命事业为重, 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 郭亚臣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战斗, 1934年长征时,他已是师级干部。到达陕北后转入地方, 被派往四川重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9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李 根 启
李根启(1867-1939),瑶族,桂东县青山乡彩洞村 人。出生于贫苦农家,少年时随父亲耕种。成年后,以放 香茹、烧木炭、采药材、制南扣纸为生。 他为人忠厚,性格耿直,在当地群众中威信很高。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涌进边远山寨,李根启与长子李桂 开积极投入打土豪、斗劣绅的斗争。1928年8月,李桂开参 加湘南红军游击队。次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西 边山两江口。李根启强忍失子的悲痛,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35年5月,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副政委游世雄与 大队长王赤田由东边山来到彩洞开辟西边山游击根据地。 年过花甲的李根启积极要求参加游击队,并请求让他的二子李纪凤、三子李务林也一道参加。他的要求得到满足后, 更加如风似火地投入工作。无论是站岗放哨、探听敌情、 传送情报,还是打土豪、筹军饷,样样都干得欢。这年冬, 加入中国共产党。彩洞赤卫队成立时,任赤卫队指导员。 李根启全家人参加革命的行动,被国民党政府和地主 豪绅视为眼中钉。1937年2月22日,他与儿子李务林在瑶山 纸棚里被捕,同年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才获释。 1938年,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国共合作协议,将李根启父子 两人再次投入监狱,并用县梁、踩杠子、打铁雷公、灌辣 椒水等刑罚逼李根启招供,他顽强不屈。1939年11月,李 根启惨死在县城监狱中。 李根启的二子李纪凤、三子李务林曾分别担任过彩洞 游击大队的大队长与中队长,兄弟二人先后加入中国共产 党。1938年年底,兄弟二人被解往郴州,同遭国民党杀害。
邓 飞 黄
邓飞黄(1895-1953),原名声坦,字子航,桂东县 流源乡人。1918年,入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与傅斯年、 罗隆基等投身“五四”运动。1924年,参加中国国民党, 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青年部秘书,主编《国民周报》《国 民新报》。1926年,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政治周 报》主编。不久,随军北伐,与郭春涛一起被派往冯玉祥的国民联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政治委员、民政处长、前敌 政治部主任。北伐会师后,任国民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 河南省党部常务委员、河南省党部指导委员会常务委员、 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处处长、宣传处长等职,并 主办《河南民报》。1928年底,为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 主要成员,直至蒋、汪合作,组织解散为止。1931年,任 铁道部职工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当选为国民党第四届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组织中国 经济研究会,主编《中国经济月刊》。 1935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系。抗日战争爆发后, 回国。历任中央党务委员,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 1938年6月至1947年5月,连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暨驻 会委员,国民参政会经济动员策进委员会委员暨驻会委员。1943年9月29日,当选为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一届中央干事 会干事。1945年5月,被选为民国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 委员。以后又任中央党务委员会中央训练委员,中央训练 团116期指导。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后任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委员、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并主编《经济杂志》。1948年5 月,任立法院立法委员及立法院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7 月,程潜入主湘政.邓飞黄随之回湘,任湖南省政府委员、 民政厅厅长。 1949年1月上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电催程潜对中共中央提出的争取和平八项条件的意见时,程潜召集省 府人员进行研究,会上,邓飞黄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湖南 问题,力斥主战派。他说:“孙中山总理生前告诫我们要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我们与共产党讲和,使 三湘人民免受战火涂炭,正是继承了总理的遗志,也是民 心所向。” 湖南解放前夕,白崇禧突然袭击,派人闯入邓飞黄家 中,妄图挟持他去广州。他临危不惧,巧妙周旋,挫败了 敌人企图将他劫往台湾的阴谋。 邓飞黄,历任高官,清正廉洁。1948年,桂东县县长 夏三杰去拜访他时,邓飞黄说:“要想干点事,就不要贪 污。我不做生意,不讨小老婆,不建房子,没有股票,对 得起老百姓。” 邓飞黄自幼爱读书,力学笃行。留英期间,省吃俭用, 将节余的5000余元资金全部用于购买图书资料。抗日期间 迁往重庆时,他的行李甚简,但书籍颇多。他赴欧留学回国 后暂寓长沙。在桂东旅省同乡会的欢迎茶话会上,他说: “同乡们要广增知识奋发图强,为国增光,为家乡增光。 欢迎大家来借书看。”邓飞黄学识广博,主编过多种报刊, 发表许多文章。译著有《社会经济学》《中国经济建设问 题》等。 邓飞黄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心系家乡。抗战前,曾 将积蓄的一些钱寄回流源兴建中山堂;任省民政厅厅长时, 多次请求省政府拨款修建桂东公路。 1949年8月,邓飞黄参加湖南和平起义,29日,被委聘为湖南人民军政委员会顾问。后任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参事室参事。1953年,病逝于武汉,享年58岁。
郭 名 远
郭名远(1929-1954),号鹏飞,桂东县沙田镇文昌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务农。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农会,参加民兵,积极参加拥军支前,减租减息,土改反霸等工作。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次年,任文昌乡人民政府秘书。1954年2月,加入中共产党。 他助人为乐,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同村郭冬古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后,家中缺少劳力,耕田种土有困难,他便将自己离郭冬古家较近的一亩多好田换给冬古家耕种,农忙时,还经常帮助冬古家干活。 1954年6月9日,县内山洪暴发,地处沤江河畔的文昌村,顷刻成了汪洋泽国,不少村民的财产、农具、牲畜被大水卷走。一些老弱稚童来不及转移,被困在洪水包围之中。该村大盈里15户人家40多人全被洪水围困。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整个屋场的人将全被洪水吞没。郭名远见此情景,心急如焚,决定前去救人,他的妻子担心地说:“现在水势大猛,爸爸又病在床上,你去救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怎么办?”郭名远回答说:“几十个人困在那里,随时都有危险,我是共产党员,不能见死不救啊!”边说边转身朝外走去。他借来一条小船,迅速地向江中划去。 洪水仍在上涨,人们焦急万分。郭名远脱下外衣,只空着背心短裤,撑起小船向“孤岛”驶去。三百米、二百米、一百米、五十米......,小船离“孤岛”越来越近。突然,一个大浪向小船压来,郭名远手中的船篙被冲走。他紧紧地抓住船尾,想利用大浪过后的短暂时刻将小船推向“孤岛”。眼看离“孤岛”只有一米多远了,不料,又一个巨浪涌来,小船被掀翻,郭名远被洪水吞没。人们惊呆了,齐声呼唤:“名远!名远!”然而,再也听不见他的回声。 郭名远牺牲后,中共桂东县委组织部于6月29日发出通报,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共桂东县委号召全县共产党员、人民群众向他学习。桂东县人民政府报请上级批准授予郭名远烈士称号。
郭 垂 炎
郭垂炎(1920-1959),原名郭必祥,桂东县沙田镇龙头村人。 抗日战争后期,长沙、衡阳等地相继失守。1945年春,郭名善与郭垂炎商量组织抗日武装,两人同心共识,一拍即合,立即进行筹备,郭垂炎分工筹办武器,当时,国民党第九占区司令部有个军械库在东洛,军械库守库的国民党兵经常拿炸药去炸鱼。郭垂炎也经常打鱼,与守库的国民党兵相熟后,便以打鱼为名向他们购买一些炸药。军械库迁往遂川后,守库的官兵临走前盗卖枪支弹药中饱私囊。郭垂炎抓住时机,筹措资金从遂川购回机枪2挺、步枪12支、子弹4担、炸药200多公斤和一些手榴弹、雷管等运回家中。 抗日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1947年夏,郭名善从广东回来到桂东,与郭垂炎商量开展武装斗争的事,郭垂炎负责组织人员,郭名善去寻找共产党的领导。1947年10月27日,在中共五岭地委派出的党员干部李康寿的帮助下,他们在沙田龙头村举行武装起义。随后,起义队伍开赴广东南雄整训,郭垂炎编入干训班。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整训后,起义队伍由中共五岭地委和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命名为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郭名善任队长,李康寿任政委,郭垂炎任副队长。北上先遣队奉命北上开辟游击区。12月18日,他们进入桂东县境。郭垂炎率一队人马攻打流源民生公司,缴获矿警枪支20余支。25日,又与教导员孙立率部从沙田北进,与桂东自卫队在寨前相遇,自卫队丢盔弃甲而逃。27日,攻下清泉乡公所,解放桥头一带。 北上先遣队等进入桂东县,国民党政府调集大量兵力进行“清剿”。1948年1月,郭垂炎率部在南华山与敌人发生战斗,班长郭名富受伤,郭垂炎不顾个人安危,背着战友转移,安置在老百姓家中养伤。3月以后,郭垂炎多次率部与敌人进行战斗,敌人大量增兵“围剿”,北上先遣队进入艰苦斗争阶段。郭垂炎率部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进入酃县境内。随后,又率部进入东边山。 国民党政府军事进攻未能消灭北上先遣队,便大肆抓捕游击队成员和领导人的家属。郭垂炎的妻子与岳父被抓进县城监狱。他得知消息后,坚定地表示:“我死也不下山,死也不投降”。并通过地下工作人员安慰亲属,叫们要坚强,经得起考验,等待解放。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北上先遣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1949年1月,北上先遣队新组建主力大队第三大队,郭垂炎兼任大队长,被增补为中共桂汝资崇工委委员。他率部战资兴龙溪,袭击督修桂汝公路的国民党军警。攻江西上堡,缴汝城土桥乡乡公所乡丁的枪,解放濠头。在文英、古亭,打高原、益将等地,均获胜利。6月16日,桂东解放后,郭垂炎率部向酃县出击,20日,又南下汝城参加下湾战斗。战斗结束后,其部编入湘南支队,他任二大队大队长,转战文明司和临武、桂阳等地。11月,郭垂炎任郴县军分区第四九五团二营营长。1950年1月,任桂东县大队队长。9月,进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次年5月,赴汉口第四高级步校学习。结业后,任中南军区暂编二十六团三营营长、一营营长。1954年8月后,先后任华容县、怀化县兵役局局长,双峰县兵役局第二局长。1956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解放勋章。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娄底至邵阳铁路开工后,郭垂炎被调往双峰县工程指挥部任指挥长。1959年9月,指挥部决定在牛皮水库地段进行一次装炸药54吨、13个炮眼同时引爆的大爆破。本来,这次爆破前他就已接到了转业的通知,可他说:“我是指挥长,懂一些爆破知识和技术,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保证爆破的成功与安全,他决定引爆前再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当天7时左右,他与马工程师等检查完7号井、8号井后,继续往9号井走去。7时5分,轰隆一声巨响,9号井发生爆炸。当人们赶到出事地点时,在离9号井不远的地方发现郭垂炎的胸部被一块大石砸伤,一条腿被砸数。在送往医院地途中郭垂炎停止了呼吸。
胡 云 翼
胡云翼(1906-1965),原名耀华,乳名韶春,笔名北海。桂东县城关镇人。1927年,毕业于武昌大学。 胡云翼学生时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在武昌大学时,他与同学们组织艺林社,创办《艺林月刊》,得到郁达夫的指导。出版小说《西冷桥畔》、《爱与恨》,散文《麓山红叶》,文学评论《艺林社文学论》及《中国文学概论》、《词人辛弃疾》、《李清照评传》、《宋词研究》等10部著作。 大学毕业后,失业在家。以后,应何炳麟之邀回母校长沙岳云中学任教。旋任上海中华书局和上海商务书局编辑。工作之余,专心致志著书立说,注重古典文学研究与整理,对唐、宋词的发展历史、作品风格进行系统的探讨。19271937年,出版《唐代战争文学》、《中国文学史》、《中国词史大纲》、《文章作法》、《中国词史略》、《词学概论》、《词选A、B、C》、《中国文史大纲》、《唐诗研究》、 《中国古代作品选》、 《宋词研究》、《词学小丛书》等近20部著作,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法国作家一善秉仁称胡云翼是个小说家,《艺林社文学论》是部好书。他的《词学小丛书》、《文章作法》等书的部分内容被编入中、小学教材。《中国文学史》也被国内一些高等学校选为教材。这部著作与《中国词史纲》、《宋词研究》、《唐代战争文学》、《唐诗研究》、《词选A、B、C》等,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胡云翼投笔从戎,积极参加抗日。1938年春,任浙江绍兴专署战地政工队副总队长。他以文人的智慧和军人的胆识,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组织青年抗日,并率领妇女营夜袭日军在沪杭线上的重要驻点王唐;参与指挥浙西有名的含山反扫荡战;在敌人的夹缝里举办浙西青年训练班,争取沦陷区的青年,壮大抗日队伍;在浙西的德清新市和桐乡的屠甸创办《浙西时报》《浙西导报》,宣传民众,激励军民抗日斗志;在嘉兴、杭州等地举办抗日流动小学,让小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宣传抗日。 1941年,绍兴沦陷,浙江省政府主义黄绍雄任命胡云翼为绍兴县县长。他到任后,迅速组织起一支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武工队,开展游击战争。在日、伪军队的包围封锁下,他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与敌人作斗争,给日本侵略者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后,调浙西专署任浙江省行政干训团浙西分团教育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云翼被调任嘉兴县县长。在任职期间,不居官自傲,严于律己。有一次,因为县府考虑不周,急于推行黄包车的改革,引起黄包车工人的不满,围攻县政府,砸毁门窗。事情发生后,不少人主张调军警进行镇压,胡云翼力排众议,进行反省。他说:“用三轮车代替黄包车本是好事,但没有安排好黄包车夫做事,造成失业,我们有一定责任,对他们不能镇压。”他主动去解决问题,使事态平息。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胡云翼铁心辞职以示对蒋不满。次年,返回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云翼先后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师范学院等地任教,继续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整理研究工作。1961年,出版《唐宋词一百首》,后参与《古典文学普及读物》的编辑工作。1962年,出版词学选本《宋词选》。以后,开始编写《苏轼选集》。正当笔耕不倦时,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享年59岁。
李 自 信
李自信(1902-1976),字铁心,桂东县水湾村人。幼时,家境贫寒,高小毕业后辍学务农。他对贫苦人民非常同情,对富贵权势十分憎恶。大革命时期,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带头组织农民协会,被选为寨前区农民协会委员长,领导农民斗争地主、恶霸。长沙“马日事变”后,他被湖南省政府列为桂东22名“暴魁”之一,遭到通缉,在江西上犹、崇义等避难多年。回乡后被聘为当地教员,不久又因参加过革命而被解职。他目睹贫病交加的百姓,立定悬壶济世的志向,但因家贫无钱拜师,遂夜以继日,刻苦自学。博览《金匮》、《内经》、《本草纲目》等古籍医书,潜心钻研病理、医理,未几学成,医迹渐露。后进衡阳国立医科学校深造,并拜衡阳老中医欧阳益修为师,收获滋多。 新中国建立后,他曾在寨前卫生所和县人民医院工作。1951年12月,担任县中医药学会主任。1963年,被定为全省名老中医。以后,从事个体行医。以临症细致入微,深思熟虑,辨真伪疑似,胆识兼优,处方果断,用药大胆而著名。擅治疑难杂症,尤其对温病、伤寒、六经诸症独具匠心,常以奇方峻剂立起没疴,救危厄险逆于一旦,达起死回生之功。《铁心医案》中有此一例:扶×,女,46岁。春日田间耕作劳累,发热便秘。服承气加苓连汤后昏迷不醒,乃请铁心医治。他视其面赤如朱,目红如鸠,鼻孔黑若煤烟,舌苔黑而有津,四肢冰冷,脉微欲绝,立断其阴证似阳。若再用凉药,必然误医毙命,急用大剂附子理中汤,西芎、党参用至二两,一剂厥止,但仍肢冷便泻,旋加茯苓、怀山,送服黑锡丹9克,连服两剂,诸症皆除,再以大剂五味异功散善后,不日病愈。一叶而知秋,足见其善诊胜治之功。 汤药加配成药治病,为其用药的一大特点,他家中常备有通关散、黑锡丹等成药以应病家之需。他对病人体贴入微,对穷苦人民关怀尤甚,不论山路遥远,天寒暑热,有请必至。一些危急病人背至他家求诊,则将病人置于自家的床上安歇,熬汤服药,观察病情。一些无钱付诊药费的病人,他常缓收、少收,甚至不收医药费,他常说:医生应以解人之难,救人之命为己责,岂能怕苦怕累,置病人痛苦与死活于不顾?乡邻、百姓无不称颂他的医德高尚。 自信从医40余年,医迹显赫,名扬湘赣边界。惜平时忙于诊务,无暇记录,仅著《铁心医案》一书,并经各中医周萍整理,成为中医学者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的良好教材及参考资料。1976年6月,李自信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4岁。
方 忠 宇
方忠宇(1896-1983),桂东县普乐村人。;在家庭贫穷,8岁时,给地主放牛,成年后给地主当长工。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是农民运动骨干。1928年春,工农革命军在沙田一带开展土地革命,他拿起梭标投入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工农革命军回师井冈山后,他被敌人抓去关押数月。 桂东解放后,他积极投入各项政治运动。1950年6月,出席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先后担任乡民兵中队长、乡农民协会主席、乡长、县人民法院陪审员、区农协干事等职。195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沙田供销社当营业员,先后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沙田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桂东县委委员,省、地、县革命委员会委员,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被选为县第二、第五、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第五届人代会代表,全国第四、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50多次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红旗手和积极分子。1979年,被授予湖南省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共郴州地委、地革委,中共桂东县委、县革委分别发出向方忠宇同志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湖南日报》《财贸战线报》《湖南画报》报导他的优秀事迹,被誉为“五岭山下不老松”。 方忠宇人老志坚,对学习孜孜不倦。20多年里,写下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学习笔记、心得体会16万多字,自编山歌800余首。他牢记毛泽东主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长期挑货郎担下乡,满腔热情地为山区群众服务。把党温暖和关怀送到广大群众的心坎上。他挑货郎担下乡2200多次,足迹踏遍沙田地区6个乡镇的所有村庄和屋场,行程41000多公里,销售金额54000多元,收购物品价值25000多元。 他以服务群众,支援农业为己任,常给自己“约法三章”:不论闲时忙时,一样耐心周到;不管上班下班,一样热情接待;不分份内份外,一样主动服务。他在沙田公社联洞大队办支农联系点6年,并在供销社门市部办起义务修理台。每年为社、队修理农业机具、农药器械300件以上。 方忠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奉公,遵章守纪的工作作风,保持“常在河边站,就是湿鞋”的高贵品质。工作之余,经常修修补补,为农民修理喷雾器等用具。在他的住房里,堆放着30多个包装箱,分门别类存放着平时检来的废书报、麻绳、铁皮、元钉、铁丝等。20多年里,他收拾的废旧物品价值5400余元。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除了修修补补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菜,19601963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交给食堂的蔬菜折合金额300余元,自己未得分文。 1983年8月24日,方忠宇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家中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