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传 (一) 郭 佑 达 郭佑达(1706-1768),字致远,桂东县贝溪乡贝溪村人。出生贫寒之家。少年时,勤学善思好问,其塾师扶子杰经常翘起大拇指说:“郭佑达天质非凡,将来必定成材”。 郴州学政李世藩称赞他“孺子也知名下士,奇文非啜古人 糟”。雍正七年(1729),郭佑达参加乡试获第一名,成 为已酉科解元。次元,参加会试落榜。雍正十一年,被荐 为国子助教,留京师。乾隆四年(1739),资政大夫钱汝 诚之父任北京提督学政使,将郭佑达留在幕内供职,协助 披阅试卷。他克尽职守,任劳任怨。 郭佑达遵循“文以载道,道在躬行”的处世哲学,正 气自持,对于不义之财,绝不染指。他有个同乡长辈在京 师等候委任官职时病卧在床上,郭佑达闻讯后前往探视, 这个长辈向他请求以同族关系帮其说情,还送上些银两给 他。郭佑达义正词严地说:“我念你是同乡又是长辈前来 看你,想不到你把我看成贪图小利之人。”说完,将钱掷 还此人,拂袖而去。 乾隆十八年,出任四川潼川府安岳县县令。其时,安岳因兵祸,百业萧条,社会动乱,持刀抢劫之事时有发生, 官匪勾结,盘根错节。郭佑达上任后,除奸剔弊,惩治贪 官污吏;对不法之徒,严厉查处;对胁从分子,则晓以大 义,疏导教育。不久,贼焰顿息,社会安定。凡有诉讼案 件,他勤问慎断,从不贪赃枉法。过去差役下乡,三五成 群,敲诈勒索,无所不为,致使民怨沸腾,怨声载道。他 一改过去习俗,规定差役下乡只招待公餐,严禁骚扰百姓。 安岳百业待兴,郭佑达首重振兴教育,培育人才。他捐赠 俸禄兴建义学、重修书院、置买学田。对贫苦学子,常资 以膏火。公务之余,还经常前往书院讲课,对成绩优异的 学生给予奖励。对前来求学者,他热情接待,循循善诱, 诲之不倦。一时,安岳文教大兴。 郭佑达在安岳三年,勤于公务,事不辞艰,以致积劳 成疾。当他因病告假的消息传出后,安岳民众惶然如有所 失,攀辕卧辙,不忍离去。不久,该县民众建牌坊一座纪 其功德。 乾隆二十三年秋,复任安岳县令,百姓闻之欢欣雀跃。 “民扶老携幼,迎道终日,衢歌巷舞,如跻春台而获霖雨。” 他重修前政,更励图新。无论严寒酷暑,常风尘仆仆,勤 于民事,体察民间疾苦,关心鳏寡孤独,在城北兴建养济 院收留贫孤。 安岳青年危开发,聪明好学,因家境贫穷无钱读书,只得跟人学缝衣。一天,危开发在县衙做工时,听到外面鼓乐齐鸣,唢呐声声,便放下手中之活嚎啕大哭起来。郭佑达发现后,问明原因:原来当日某人所娶的女子,正是 危原来所聘之妻,因妨父母嫌贫爱富而悔婚,将女子另配 他人。郭佑达听后,立即叫差役将花轿抬至县衙听候审理。 他说,危与某女奉父母之命,依媒妁之言订有婚约,应该 履行。今女家另许他人,实属嫌家富,甚为不当。接着又 对迎亲的青年说:你青春年少,正是发奋读书的大好时机, 来日金榜题名,何愁无贤良淑女为妻。现本官判决危生与 某女婚约有效,公堂成亲。此事很快传遍全县,群众无不 拍手叫好。此后,郭佑达还资助危开发读书,使其进入县 学,连年告捷,成为当地有名的学士,并出任广东从化县 知县。由于受郭佑达的影响和教育,危开发为官清正,颇 有政绩。郭佑达去世后,危曾专程前往桂东贝溪扫墓,并 作《奠郭佑达文》。 郭佑达两任安岳,历时十载,深受群众拥戴,当地民众作歌“铁峰巅,高于天;龙溪水,清见底。山高而水清, 非侯其孰比”颂其功德。 乾隆三十年,郭佑达决意辞官回乡,安岳民众联名上 书挽留。离别时,十里街头,万人空巷,老人稚童,列队 送别,并赠以巨幅锦旗绣匾。以后,安岳艺人为郭佑达夫 妇绘制大型画像留在安岳。 郭佑达返回家乡后,躬耕垄亩,布衣素食,仍以热教育为己任,设私塾以教乡人,并捐田租四十石,作为族人的奖学金。 乾隆三十三年(1768),在家病逝,享年62岁。
李 克 钿
李克钿(1786-1823),字冠湘,号希濂,桂东县四都人。自幼聪敏超群,丰仪粹裕。读书能“肄简十行,下 目其成”。少年时代便通晓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之说,作 诗歌、散文,“命笔夙成”。嘉庆五年(1880),考取县 学。后被取为廪生。嘉庆八年,赴长沙求学,寄寓于岳麓 书院,结识邵阳魏源、桂阳(汝城)何庆元、郴州陈起诗 等人,成为至交密友,一起参加湖南学政主持的选贡考试, 李克钿以学行兼优录取为拔贡。此后,他们密友之间书信 往来甚为频繁,相互切磋学问,质疑问难;或互作诗歌、 杂文,或共同研习宋代大儒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的著作; 以“饬言功,敦伦理,以克已为功”相勉励。 湖南学政汤金钊对李克钿的才华非常赏识,对他以国 士相待。后,他就任直隶州州判。离京师时,汤金钊又语 重情长地告诫李克钿三件事:“损酒益食,损文益质,损 名益实。”李克钿谨遵师命,购买宋代大儒程朱的大量书 籍,回到家乡潜心攻读。嘉庆二十二年,桂东知县曾钰聘 请他编修《桂东县志》,他克尽职守,团结同仁,深入采 访,完成修志任务。 李克钿忠厚诚实,待人谦和,渴义善施,宽宏大量, 品行端庄。魏源等人与他交往十余年,未曾见他有过忿颜。 称他“见侮不知,遇缓不亿,侮愧谖服,不大声色”。 他一生嗜学如命。读书时,常“不解带、不设榻”, “晨灯接夜烛,忍饥啖荠”。他的居室取名为“震省堂”, 其意在于自警。常以“倘子鉴前车,前车真汝师”之句鞭 策自己。 然而,李克钿体质羸弱,嗜酒度。晚岁生活困苦,心 情不畅,常自怨自艾,甚至涕泪俱下。他心力交瘁,于道 光三年(1823)一病不起,38岁早逝。 李克钿一生著作很多,但多数都已散失,其友何庆元 搜集其部分遗作编成《震省堂遗文》,刊行于世。
方 泗 高
方泗高(1835-1904),原名家耀,字荣光,桂东县普乐乡人。 咸丰年间,朝庭腐败,外患内乱不止。年仅19岁的方 泗高,捶首顿足地说:“天下事败坏如此,恨不能提三尺 剑以削平大难,张我国威。”咸丰六年(1856),适逢湘 军王璞山募兵御敌,他毅然从军。随部收复吉安、南康等 地后,开赴湖北,攻下崇阳、通城、清溪等县。他作战英勇,屡建战功。湖南省巡抚骆秉章提请朝庭授其六品军功。 刘松山接理老湘营军务后,方泗高又随刘征战安徽、河南的一些州、府。咸丰九年克东波、木洞等地;次年, 又攻克星子市;再克黟县、建德、休宁等城。刘松山见他 作战勇敢,见识非凡,更加器重他,让其在自己身边效力。 后以作战有功晋为千总,赏戴兰翎。湘军归曾国藩统领后, 曾将方泗高留作守备。同治四年(1865),他随湘军坚守 宁国、泾县并被授以都司、游击等衔,赏戴花翎。同年, 湘军统领及广东提督刘松山派委方泗高带六旗兵赴陕西。 次年,攻上蔡获胜,补以参将,并加副将衔。不久,刘松 山又委其管带右军前营。同治六年,方泗高率部解同(州)、 朝(邑)之围,经陕西巡抚乔松年保奏,被授予总兵衔。 次年,克复绥德州,逢钦差大臣左宗棠督陕,见方泗高有 勇有谋,累次为方泗高请功,朝廷赏赐其为捷勇巴图鲁。 同治八年,左宗棠率湘军平判沙俄培植的阿古柏叛乱 政权,方泗高奉命率领队伍参加,他用兵谨慎,治军有方, 军纪严明,不侵扰百姓。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右脚被炮弹炸伤。伤口才愈,又率兵参战,复被枪弹击中 右臂,仍然带伤指挥战斗。黄河冰冻时,叛贼率众渡河,进逼奉天,威胁京城。其时,左宗棠部兵屯口外,远离京 师上万里,见京城危急,便率方泗高等日夜星驰,赶至京 都,击溃叛贼。左宗棠以方泗高功勋卓著向朝庭保奏,给 其三代正一品典封。是年秋,又授其建威将军与齐拉巴图鲁。 同治十年,方泗高统带三营湘军,克复大通等县。同 治十二年,方泗高因父兄相继去逝,留下九旬祖父无人照 顾,只得告假回乡,置产娶妻,孝顺祖父。他虽荣归故里, 但不持饶裕。仍以布衣蔬食,艰苦度日,将结余的俸银用 于乡间建桥、修路及济贫恤困。他尊老爱功,礼贤下士, 和睦乡邻。更为可贵的是,他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不贪 财,不图利,为人厚道,待人诚恳,有儒将风度,深受乡 亲们的爱戴和敬仰。 光绪九年(1883),闽疆不靖,外夷骚扰。闽浙总督 何景知方泗高善于用兵,且熟悉边防,于是命他赶赴福建, 委其统带楚军桂勇中营并兼带桂勇右营,驻扎于海口。次 年八月,中法甲申马江海战开始,方泗高率部投入战斗, 拒夷贼于海外。光绪十三年,闽浙总督杨昌浚留方泗高于 闽浙,初任巡查,后又委其统带福宁练兵与协办防务。当 时当地赌风甚滋,方泗高严禁官兵参赌,革除军中陋习。 纪律严明,声望显赫。 以后,带兵驻于福宁、定海、崖石、闽安、漳州等地。 年事虽高,但老当矍铄,遇有战事,务必亲自参战。对待 俘虏,不杀不辱,愿回乡者,发给路费。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初一,方泗高病逝于漳州军 营,享年69岁。长子方传孝扶柩回桂东,葬于普乐上黄盘龙形。
李长才(1874-1922),字用宾,桂东县流源乡人。 家庭较为富有。自幼读书,成绩优异。参加科举考试,中 廪生。 清朝未年,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的欺凌与压榨 之下,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许多志士仁人为寻求 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奔走呼号,苦苦求索。李长才目睹满目 疮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怀着惆怅的心情,背井离乡, 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成为县内最早的 留学生。留日期间,结识一些革命党人,聆听过孙中山的 演讲。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他加入中国同盟会。以 后,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民主革命运动。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李长才从日本赶回长沙, 为推动新军起义和成立军政府,投入紧张的革命工作。 1912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是年冬,从省城返回故里, 开展民主革命运动。他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家族长辈的冷嘲 热讽,在民众中进行宣传,号召人们剪辫放足,破旧立新, 并深入乡村进行宣传发动和物色、培养革命力量。经过一 段时间的工作,发展国民党员100多名,成立国民党桂东县 分部。李长才被推举为国民党桂东县分部分部长。他主持 制定分部规约,以“赞襄支部、本部巩固共和、实行平民 政治”为宗旨,以“保持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历行种族同化,采用民生政策,维护国际和平”为纲领。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杀。消息传来,李长才和 各界人士在县城举行宋教仁追悼大会,悼念革命先驱,声 讨袁世凯。是年秋,“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宣布解散 议会,撕毁《临时约法》,取缔国民党。并派亲信汤芗铭 主持湘政。汤芗铭派人到桂东捉拿革命党人,李长才等与 之进行坚决的斗争,保护革命党人。但国民党桂东县分部 被迫解散。 民国初期,政府提倡兴办实业,以利国计民生。县内 提取部分公闲祭租,开办乙种工业学校,李长才被委任为 校长,为桂东实业教育做出了一定贡献。 1919年,出任临武县知事。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 办事公道,体察民情,受到当地民众的好评。离任时,临 武县民赠给他一把万民伞,以彰其政绩。 1922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48岁。
李 璧
李璧(1907-1927),原名锦辉,桂东县桥头乡尚义村人。因家庭贫穷,11岁时入学读书,靠族人李子湘等资助读完高小。 1925年,考入县立初级中学。他尊师爱友,学习勤奋, 并反对封建奴化教育。一次,国文教员讲错课文,学生笑了一声,这个教员认为有失师道尊严,强令学生罚跪认错, 并用教鞭敲打。事情发生后,同学们强烈要求学校主持公道。但校方袒护教师,并以“牌示处分为首学生”相威胁。 李璧与同学们商量罢课,并被推选为代表前往县署请愿。 县署迫于舆论压力,只得将该教员调往他校。此后,李璧 更受到同学们拥戴,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上海“五卅惨案”后,旅衡学生陈奇等回县组织反帝, 反封建宣传。李璧联络20多人组成露天讲演团在县城、沙 田、寨前、四都等墟镇讲演,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1926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桂东县支部组织委员,后 代理支部书记。为激发民众的反帝、反封建热情,他与其 他同志一道组成化妆讲演团,编写《赃官丑态》《军阀凶 恶》《地方民情》等小型话剧在县城演出。7月,北伐军过 境,他们又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支援。12月,桂东县农民 协会筹备处成立,李璧任筹备处主任,积极发动和组织县 工人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儿童团等群众组 织。同时,改组沙田区的假农会,夺回被地主豪绅所把持 的部分权力。 1927年3月,桂东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成立县 农民协会,李璧当选为县农协会委员长。他领导广大农民 开展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及禁赌、禁烟、禁娼等活 动,并按县农民代表大会决议,组建农民自卫军和工人纠察队,使桂东的工农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长沙“马日事变”后,李璧与扶良博接到陈奇从衡阳发来的急信,立即部署共产党员、农运骨干隐蔽和转移。 李璧遭到通缉,离开桂东赴长沙加入湘军。一天,他从军 营来到市内,想找同乡了解一下家乡的情况,被正在长沙 的土豪黄岳如兄弟发现而遭逮捕。1927年9月,被长沙卫 戍司令部杀害于浏阳门外。
扶 良 博
扶良博(1905-1927),乳名四云,桂东县新坊乡茶园 下人。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常与父亲外出做工。1925 年考入桂东县立初级中学,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这年署 假,陈奇等人从省立三师回县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扶 良博积极参露天讲演团的各项活动。 192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中共桂东县支部 成立后,任宣传委员。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他在县内组 织化妆讲演力,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讲演宣传活动,7 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北伐军,组织运输队,为北伐军挑 运军需物资。12月,桂东县农民协会筹备处成立,扶良搏 任副主任。寨前区农民协会成立后,他兼任区农民协会副 委员长。1927年3月,桂东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召开, 正式宣告桂东县农民协会成立,扶良搏当选为县农民协会 副委员长。 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扫动派大搞“清乡”,打“暴徒”、“查异党”。扶良博被列为桂东“暴徒魁首” 遭通缉。他没有被反动派的汹汹气焰所吓倒,革命意志更 加坚定。他对哥说:“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怕死的,最后胜 利不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而是我们劳苦大众”。他暂 避于江西上堡,与家乡保持秘密联系。先以做工,后以圪 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是年秋,他潜回桂东,被敌人发 现而被捕,当押至江古脑木桥时,扶良博奋力挣脱捆绑的 绳索,猛的几脚将押解的军警踢入江中,随即自已也跳进 水里与敌人搏斗。终困寡不敌众,加之身患疟疾,气力不 支,处复被军警抓住,遭敌毒打,他的手臂被打断,遍体 无完肤。敌人还用铁丝穿透他的手臂,捆绑结实,押至县 城。 在狱中,扶良博不屈不挠,坚持斗争,使反动派机关 算尽,毫无所获。1927年9月15日,在桂东县城英勇就义。
郭 佑 林
郭佑林(1873-1928),化名周森,字立培,桂东县沙 田镇江湾村人。7岁入学读书,后改习武。曾任大平(沙 田)北乡乡长、县典狱等职。1926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受中共桂东县支部派遣,在沙田成立中共桂 东县沙田党小组,任组长。同时,奉命组建中国国民党桂东县沙田区党部筹备处,任党常务委员。沙田区农民协会 成立后,任区农协副委员长,积极副食劳苦大众向土豪劣 绅、不法地主进行斗争。1927年春,出席桂东县第一次农 民代表大会,被选为县农协委员。 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反动派大肆捕杀革命者。 郭佑林被列为“暴魁”遭到通缉。在白色恐怖面前,他坚 定沉着,毫不畏惧。1927年6月下旬,他在东洛主持召开 中共党员紧急会议,作出分散隐蔽,保存实力,转入地下 坚持斗争和组建桂东赤卫队的决定。会后,与郭亚臣、刘 雄等人带领赤卫队员转移到桂东与江西崇义、上犹等县交 界的山区开展游击武装斗争。7月,带领队伍袭击沙田挨 户团,缴抢5支、子弹1000余发,狠狠打击了反动派的嚣 张气焰。8月中旬,与郭亚臣、黄奇志等带领部分队伍在 汝成与河举成部会合,组成农民自卫军。9月23日,农民自 卫军进驻桂东县城。接着,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发动秋 收起义的指示,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 团,就地举行起义。26日,逮捕桂东县长谢宪章等20多人, 秋收起义成功。队伍随即开赴汝城,正值朱德在湘南与国 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范石生建立反蒋统一战线,二师一团 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特务营。 1927年冬,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立即暴动 的指示精神,派郭佑林、黄奇志等回桂东策划年关暴动。 他们很快与活动在江西上堡一带的桂东赤卫队取得联系,确定以赤卫队为暴动主力,同时在沙田、普乐、东洛等地 串联80多名青壮年农民组成暴动后备队。1928年1月20日 (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郭佑林等率暴动队伍分几路围 攻沙田挨户团驻地乡学里。半夜时分,暴动队伍发起攻击, 击毙、击伤挨户团团丁10人,俘虏10人,缴获步枪13支, 子弹3箱。接着,直捣挨户团团长何鉴家,没收其财产,除 留部分作为军饷外,大部分分给贫苦民众。沙田年关暴动 胜利后,郭佑林带着队伍转移到东边山等地开展游击斗争。 1928年2月,郭佑林转赴朱德部工作。当时,部队考虑 他年龄过大,跟随部队行军作战有困难,决定让他回原籍 工作,他坚决服从决定。离队前夕,在宜章县城饭店吃晚 饭,隐藏在其身边担任警卫员的反革命分子郭超仔暗中将 毒药放进酒中,郭佑林中毒牺牲,葬于宜章城南门外观音 岩落凤坡。
邓定昌 邓逃雄
邓定昌(1898-1927)、邓兆雄(1902-1928),桂 东县流源乡流源村人。 邓兆雄家中稍有资财。青年时,曾进中央陆军军官学 校学习,后因病脱离军校,回乡担任小学教员。1924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邓定昌出身于贫苦家庭,年幼便跟人学 篾工,后又外出当兵,毕业于建国随营学校。旋即加入国民革命军,在一次战斗中失去右臂,离开军界回到家乡, 受聘于流源小学担任教员。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秋,邓兆雄、邓定昌以极大热情投身于工农革 命运动,积极发动和组织劳苦大众向封建势力发起猛攻。 1927年1月,桂东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在流源成立,邓定昌 被选为副委员长,邓兆雄担任秘书。他们组织农民在流源 小学的操坪里斗争土豪、流源乡团总邓仁山,使其威风扫 地。群众斗争热情高涨,邓定昌、邓兆雄受到农民群众的 拥戴。 1927年3月,县农民协会在流源小学举办农民运动讲习 所。邓兆雄担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邓定昌担任教员, 向农民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真理。农民运动讲习所 培养了一批农民骨干。 寨前区农民协会成立后,他俩同时被选为执行委员。 在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上,邓兆雄当选为县农民协会委 员。为进一步开展农民运动,县农民协会决定在寨前召开 大会,斗争全县有名的大土豪。邓满娴(外号黄寡婆)。 邓兆雄、邓定昌为开好这次大会,日夜操劳,发动群众,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但在大会召开前夜,混进区农协并担 任执行委员的邓子余接受邓满娴的贿赂,为其通风报信, 使得以逃脱。4月3日,寨前区农民协会召开大会,邓兆雄 宣布邓满娴的种种劣迹,下令捉拿邓满娴。随即农会会员、 农民自卫军分路出发,于当晚将逃至何家地的邓满娴抓获。次日,区农民协会组成农民法庭审判邓满娴,并令其戴纸 帽子游乡,然后押往县城。寨前区农民协会敢于斗争、敢 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得到县农民协会的赞扬,授予他们“革 命先锋”、“努力奋斗”两块大匾。 长沙“马日事变”后,邓光雄、邓定昌都被国民党省 政府列为“暴徒魁首”,遭到通缉。在群众的掩护下,他 们躲过敌人的搜捕,先后转移到长沙。 邓定昌抵长沙后,被正在长沙的黄岳如兄弟发现,密 报国民党省政府,而遭逮捕。邓定昌无所畏惧,决心以身 殉国。临刑前,他给舅舅的一封信里写道:“我忠孝难以 两全。死后,请舅舅多多开导我母亲,叫他老人家不要过 份忧伤,我所走的路是一条光明的路。我坚信共产党的事 业一定会成功”。1927年10月9日,29岁的邓定昌在长沙英 勇就义。 1928年3月初,邓兆雄在长沙听到桂东的“清乡”有所 缓和的消息后,准备返回桂东组织地下斗争。当地从酃县 刚刚踏入桂东县境时,被敌人抓住。在狱中,邓兆雄受尽 酷刑,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土豪邓满娴、邓仁山又用 重金贿赂桂东县政府的官吏,要求从速处决邓兆雄,不久 在桂东县城他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6岁。
刘雄(1889-1928),又名造前,桂东县普乐乡东水 村人。家中较为富有,6岁读书,16岁赴衡阳读中学,后考 入长沙政法学校,毕业后,从师习武。1923年,加入湘军, 不久升为支队长。在湘军中,他开始接触进步人士,阅读 进步书刊。1925年,调任广东南雄典狱长。1926年,辞职 回乡。农民运动开展后,他积极投身于农民运动。由于他 乐为群众办事,深受群众信任,被选为乡农民协会执行委 员。其父对儿子的“叛逆”行为大为恼火,一天早饭后, 持鸟铳向儿子射击,刘雄眼明手快,及时避开,才幸免于 难。为了革命利益,他以农协会名义命令父亲捐谷200石, 并限三天内交清。在强大的工农运动面前,其父不得不如 数交纳。1927年3月,刘雄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6月,桂东赤卫队成立,刘雄是领导成员之一。 7月,与郭佑林等人带着队伍袭击沙田挨户团,缴枪5支, 子弹千余发。郭佑林等赴汝城后,刘雄担负赤卫队的领导 工作,带领战士们在湘赣交界的山区坚持游击斗争。11月 底,郭佑林等奉命从广东韶关回桂东策划年关暴动,刘雄 与郭佑林、黄奇志等人成功地组织和指挥了1928年1月20 日的沙田年关暴动。随后,他带领队伍转至东边山等地活 动。不久,桂东挨户团团长何鉴纠集200多名地主武装分 子气势汹汹地前往“清剿”,刘雄等利用山区的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与敌人周旋数月,赤卫队无一人伤亡。敌人一 无所获,只好悻悻而返。 1928年3月底,刘雄等得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第一团来到桂东的消息后,立即率部日夜兼程前往迎接, 在四都东水接到部队后,带引部队从铜鼓石抄近路绕过敌 人的阻截,并在大岭坳击溃千余名挨户团和灶头勇的阻击。 工农革命军到达沙田后,刘雄等配合部队开展土地革命运 动。4月初,桂东赤卫队改编为湘赣边区游击队,刘雄任中 队长。 同年7月,汝城胡凤璋率地主武装对湘赣边区游击队进 行“围剿”,刘雄率领游击中队在雪积山一带寻机打击敌 人。反动派对他们采取重重包围,逐步缩小包围圈的办法 进行围剿。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刘雄等顽强坚持,多次 击退敌人的猖狂进攻。在一次突围时,刘雄身受重伤不幸 被俘。在狱中,敌人对刘雄先是采取利诱的手段,许以高 官厚禄,妄图收买他,刘雄不为所动。敌人又改用酷刑逼 他屈服,然而,刘雄以威武不屈的精神使敌人的阴谋破产。 敌人决定将他及与他一起被俘的刘善成一起杀掉。狱中的 伙夫把这一消息偷偷地告诉刘雄,希望他越狱。但他异常 沉着,认为自己伤势太重,越狱困难。于是便全力帮助刘 善成越狱。在他的帮助下,刘善成于农历七月初八日越狱 成功。第二天,反动派便将刘雄杀害于汝城县城郊。
何鉴(1890-1928),字汉槎,又名一韩,桂东县沙 田镇摇钱坳人。幼年丧父,靠其母以放高利贷和聚赌抽头 为生。少年时,便染上恶少作风,游手好闲,胡作非为。 他在长沙典狱学校毕业后,曾任湘西某县典狱。回县后, 任大坪南乡团总,称王称霸,不可一世。 1923年,何鉴串通县团防局长邓声孚,谎称上峰命令, 带领团丁在县内滥捕无辜,勒索钱财。受害人告至县署, 县署置之不理。又向郴州地方检察厅告发,批文至县,县 署仍然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何鉴逍遥法外,更加有恃无 恐。 1926年,桂东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到处掀起打土豪、 斗劣绅的运动,何鉴的母亲被农民协会清算,他便逃到衡 阳。次年5月,中国国民党桂东县党部筹备处特派员兼主 任陈奇发布布告,缉拿劣绅何一韩。不久,他被衡阳革命 者捕获,关押于衡阳团防局。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 何鉴被释放,返回桂东,疯狂进行反攻倒算,他咬牙节齿 地狂叫:“冤头债主,今日算清”,并重新扯起挨户团的 破旗,盘踞于沙田,对革命者进行报复,故深得县长谢宪 章的赏识,揽到挨户团副主任职务。谢宪章被工农革命军 处决后,何鉴竟把东洛乡杉山里一名姓曹的青年农民抓去 替谢宪章顶孝子,要其披麻带孝为谢送葬,事后又用棉被将其包捆,淋上煤油活活烧死。 何鉴为扩充反动势力,不仅到处购买枪枝,还从衡阳 东阳渡兵工厂雇来30余名工匠,在沙乡公局制造七九步枪 30余支。不久,溃逃的国民党某部营长祁开祥带着部分人 枪到桂东卖枪散伙。何鉴对枪枝早就垂涎三尺,可是黄仁 昭先行一步将这些枪买下了。何鉴知道后,恼羞成怒,既 恨黄仁昭争买枪支,又恨祁开祥卖枪不认人。如是将黄赶 出桂东,并以“藏枪济匪”的罪名将祁杀死。 1928年1月20日,中共桂东地方组织根据湖南省委指示 进行年关暴动。暴动队伍攻打驻沙田镇乡学里的挨户团时, 已成翁中之鳖的何鉴却被把守后门的李业勤放走,使这个 作恶多端的挨户团头子得以逃脱。 1928年2月,何鉴得知桂东赤卫队分队长黄奇庶带着队 伍转至赤水仙时,立即派出两个排的兵力进行围捕。黄奇 庶不幸被捕押至沙田,何鉴亲自审讯,用酷刑拷打。25日, 将黄奇庶杀害,并割断他的脚筋,以防其复生逃脱。何鉴 还收买奸细郭超仔将中共桂东县支部负责人、沙田区农民 协会副委员长郭佑林毒死于宜章县城。 同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军沙田时,何鉴一面 造遥惑众,一面纠集千余名挨户团、灶头勇埋伏于大岭坳 进行阻击,但这伙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望风而逃。
4月中旬,工农革命军回师井冈山后,何鉴在沙田进行 疯狂屠杀,杀害革命者10余人,并带领挨户团追剿湘赣边 20 1928年8月初,桂东县长吴愚山令清乡总队阻击红军, 县特务大队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何鉴闻讯后,拍桌大骂 吴愚山主战失误。吴愚山对何鉴这个不可一世的土霸王早 存积怨,恨不能杀,今遭辱骂,更是火上添油,怒不可遏。 8月,何鉴被吴愚山设计引入埋伏圈,击毙于关帝庙前,结 束了罪恶的一生。
谭 嗣 穆
谭嗣穆(1878-1929),字念荪,浏阳县淳口乡岚烟 村人。民国元年至3年(1912-1914),任桂东县知事。 他性格内向,平素寡言;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常识广渊; 礼贤下士,待人谦恭;轻财好义,曲直分明,颇受百姓敬 佩。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其七兄谭嗣同被清廷保守派 杀害,谭嗣穆异常悲痛,常扼腕长叹。他勉励家人说:“好 男儿当效法老七,匡世救民,振兴华胄。”并以七兄“兴 民智”、“促变革”的精神激励自己奋发自强。常邀一些 志同道合的人到岚烟广场练习骑马射箭,与他们讨论救国 救民的策略。1912年,谭嗣穆出任桂东县知事。劝民众剪辫放足,废除祭孔仪式,革除封建陋习;拆除文昌宫、节 孝祠,并将城隍庙、总管庙的菩萨付之一炬;倡导破除封 建迷信,以振兴民志;邀请浏阳一些有技术的人到桂东开 发农田,兴修水利。尤其热心教育,下令将寺院田租、祭 租,充作校产,并倡办城厢及一、二、三都高等小学、女 校、乙种业学校、体育学校和乡村小学等,还主持创办教 员讲习所,聘请进步学者李惠如至县讲学,培育师资。 谭嗣穆任桂东知事三年,清下廉洁,从不做贪赃枉法、 鱼肉人民的事。民国3年,调任汝城县知事,离开桂东时, 县城民众夹道欢送,摆设81座朱红漆案,上面放着镜子和 水,颂扬他做官“清如水,明如镜”。民国18年10月,因 肝病殁于浏阳。
郭 振 声
郭振声(1906-1930),原名名亮,桂东县普乐乡矮 排村人,幼年,因家境贫寒无法进校读书。在县立高小教 书的满叔,见其聪明好学,便资助他进入小学读书。读高 小时,又把他带至身边就读。两年后,他辍学务农,农闲 时,常挑些陶器到江西上堡等地去卖。艰辛的生活和艰苦 的劳动磨炼他倔强的意志,也使他看到人间的不平。 1926年,农民运动在桂东城乡蓬勃兴起,他积极参加 农运工作,并担任普乐乡农民协会组长,发动和带领劳苦大众向土豪劣绅开展斗争。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长沙“马日事变”后,农民运动转入低潮,土豪劣绅 进行反攻倒算。郭振声有个婶婶方氏,是大土豪方忠贞的 侄女,为人刻薄,两面三刀,对郭振声参加革命活动甚为 不满,暗中唆使一些人挑起事端,表面上又设宴调解,请 来一帮豪绅做中人。这些豪绅沆瀣一气,乱断曲直。郭振 声怒不可遏,推倒桌子,揭露他们的阴谋诡计。方氏与豪 绅狼狈为奸,联名上书县署,诬告郭振声是“暴徒”、“违 背人伦,欺凌寡妇”,致使郭振声被抓进牢房。 1927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一团在桂东成功地举 行秋收起义,打开监狱,救出郭振声等100多名无辜群众。 郭振声出狱后,当晚赶回家中,又告别父母,与几个知心 朋友以卖瓷器为名去寻找革命队伍。年底,在酃县境内遇 到陈奇,当即被介绍参加工农革命军教导队。 1928年3月底,郭振声随工农革命军一师一团回到桂东。 此时,才得知家中的6个亲人全被反动派杀害。他化悲痛 为力量,不分昼夜忘我工作。在沙田、普乐等地,他带领 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运动。4月初,中共桂东县委成立,任组 织部长。5日晚,毛泽东在沙田万寿宫将桂东赤卫队改编为 湘赣边区游击队,郭振声任副大队长。中旬,陈奇率部分 战士往资兴龙溪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他奉命率领大部分 队伍转战于湘赣边界。 8月,朱德、毛泽东先后率部进入桂东,郭振声等率湘赣边区游击队配合工农红军开展革命活动。23日,红四军 前委在城西唐家大屋举行前委扩大会议。郭振声与陈奇率 部担任警戒。敌人来包围时,他带领游击队歼敌先头部队 一个连,掩护红军大队安全转移。 红四军大队离开桂东后,湘赣边区游击队在湘赣边界 坚持斗争,给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以沉重打击。11月23日, 桂东县长王伦下达“火速剿办陈奇、郭振声部”的命令。 陈奇、郭振声利用大山区的有利条件,依靠群众,粉碎敌 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尽管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郭振声 等人严格执行毛泽东在沙田颁布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关心群众,爱护百姓,深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当他 们率部进入江西鹅形墟时,当地民众放鞭炮欢迎他们。 1929年春,陈奇奉命调离桂东,郭振声临危受命,担 任县委负责人与湘赣边区游击大队长职务。在国民党不断 增兵,日夜“会剿”的情况下,湘赣边区游击队的队员时 有牺牲,伤病员也日益增多,给养供应困难。但他带领队 伍顽强地坚持斗争。 1930年上半年,郭振声等击退国民党军唐大刚部“进 剿”后,游击队只剩下百余人枪。为保存实力,他将队伍 化整为零,以10人为一组分散隐蔽活动。是年秋,奉命率 部向井冈山转移,在途中因枪走火把脚打伤。行至上堡, 又与敌人发生遭遇战。郭振声因枪伤未愈,行走不便,不 幸被俘。不久,被胡凤璋杀害于汝城。
陈奇(1904-1931),原名祖汉,字贯一,桂东县宜 城乡(城关镇)草堂村寨背人。1921年,考入衡阳省立第 三师范学校。1924年,由夏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 为桂东旅衡同学会负责人及湘南学联领导成员。上海“五 卅惨案”发生后,湘南学联派他回桂东组织露天讲演团, 赴各墟镇进行反帝宣传。1925年冬,他赴广州农民运动讲 习所学习。次年6月,回桂东组建中共桂东县支部,任支部 书记。1927年3月,以国民党特派员身份回桂东领导工农运 动,并改组国民党桂东县党部筹备处,任筹备处主任。长 沙“马日事变”后,陈奇被列为“暴徒魁首”,遭到国民 党通缉。他几经辗转找到毛泽东,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 一师第一团八连党代表。 1928年3月,随毛泽东所率部队来到沙田一带,准备策 应湘南起义。在沙田成立中共桂东县委、桂东县工农兵政 府(后改称桂东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桂东赤卫队改编命 名为湘赣边区游击队,陈奇任桂东县委书记、工农兵政府 主席兼湘赣边区游击队大队长。4月,为扩大游击队和游击 根据地,他带领罗有缘、郭秋林到资兴龙溪瑶族聚居地, 与在这一带活动的资兴布田游击队会合,组成有近百人的 资兴龙溪游击大队,陈奇是负责人之一。5月28日,陈奇在 资兴龙溪水头与奉命回原籍打游击的资兴独立团会合,组成军事委员会,陈奇、袁三汉、李奇中任委员。8月,红四 军主力攻打郴州受挫后向桂东撤退,陈奇率湘赣边区游击 队前往汝城南洞迎接。18日,引导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一营 占领桂东县城。毛泽东得知红军大队退至桂东的消息后, 立即率部前往迎接,19日,抵达桂东县城。23日,在唐家 大屋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陈奇率游击队在城西高塘 坳担任警戒,歼灭敌人一个先头连,掩护前委领导和红军 安全转移。红四军主力回师井冈山后,陈奇率湘赣边区游 击队转战湘赣边界。 1929年春,调任红五军第五纵队二大队党代表。8月, 随部队进入鄂东南。11月,率部攻克崇阳,在通山歼灭国 民党军夏斗寅部一个营。接着,攻克大冶、阳新等地,消 灭国民党军七十七师罗林部一个加强连。旋又率部策应西 北军唐云山部的中共地下党员程子华组织起义。同时,红 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3个支队,陈奇被任命为二支队党代表。 这年冬天,根据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关于开展“年关斗争” 的决定,带领部队歼灭金牛、保安、柏墩、汀泗桥、贺胜 桥等10余处民团,活捉国民党咸宁县县长,缴枪400多支。 1930年34月,陈奇负责主持第五纵队的全面工作。 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向鄂东南挺进。陈奇率部南下迎 接。6月,陈奇调任红八军第四纵队担任司令员。10月中旬,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在黄梅考田镇成立,任政治委员。 10月底,红十五军攻克太湖等地。后进入鄂豫皖苏区,参加第一次反“围剿”。 1931年1月,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陈奇任 第十师政委并兼任第二十九团团长。3月,率部与兄弟部队 一起全歼国民党军第三十四师,活捉师长岳维峻。同年夏, 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敌人在鄂豫皖 苏区的力量相对减弱,陈奇与红四军的许多干部认为这是 部队主动出击,消灭敌人的好时机,力主部队南下作战。 但临时中央派来的张国焘则极力反对。由于多数同志一再 坚持,张国焘不得不表示让步。8月1日,陈奇随红四军领 导攻克英山。在一个月时间里,取得连克罗田、浠水、广 济的胜利,歼敌7个团,缴枪4000多支,俘敌5000余人。战 争虽然取得胜利,但张国焘却对红四军的做法表示极为不 满,强令部队北返。9月,又亲自出马主持“大肃反”,将 许继慎等许多红军干部、战士诬陷为“改组派”加以杀害。 张国焘对陈奇早存杀机。但因陈奇在干部、战士中享 有很高的威信,又善于带兵打仗,张国焘不敢贸然下手, 于是不断地调动他的职务。陈奇不计较个人得失,仍然积 极作战。在任十三师政委、三十七团团长、二十四团团长 期间,配合兄弟部队攻下黄安县城,活捉敌师长赵冠英, 解放黄安及附近的高桥、桃花店、尹家河镇及宋埠等大片 地区。在奉命北返途中,又与兄弟部队一道同汤恩伯等部 激战,歼敌2000余人。 1932年2月底,任第十师师长。在河南商潢战役中,率部连打胜仗。当他率部向安徽苏家埠进军时,突然遭到张 国焘的逮捕。随即以“改组派”、“AB团”、“第三党” 的“罪名”将他秘密杀害于河南新县境内,时年仅28岁。 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扶 茂 华
扶茂华(1906-1932),乳名老占古,桂东县新坊乡 龙溪村人。出生于贫穷家庭,10岁时入私塾,后考入桂东 县立初级中学。 1925年暑假,旅衡学生回县组织“露天讲演团”,开 展反帝、反封建活动,扶茂华积极参加。次年,大革命风 暴在桂东掀起,他积极投入农民运动,成为农运骨干。当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春,与共产党员扶良博一起回到新坊、龙溪等 地发动农民打土豪、斗劣绅。长沙“马日事变”后,国民 党反动派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农运骨干。在严重的白色恐 怖面前,他与郭振声等人到处寻找革命队伍,几经辗转参 加工农革命军。 1928年3月,随工农革命军回到沙田,协助何桂成在里 仁区(四都)建立区工农兵政府,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土 地革命。工农革命军回师井冈山时,他奉命留在桂东坚持 斗争。同年8月,红四军主力进驻桂东后,回到部队。在与乡邻告别时,他坚定地说:“我们和白狗子誓不两立,这次分的田,可能还会告不住,但不要害怕,胜利肯定是我 们的,田地一定会归我们农民所有。”此后,与红军战士 一起转战于湘、赣等地。 1932年冬,扶茂华回到家乡发动青年农民参加红军, 他对同龄的伙伴说:“跟我去吧,为穷人闹翻身、打天下 很光荣,打县了反动派,我们穷人才能翻身得解放。”通 过他的宣传发动,吴迪前等20余名青年参加了红军。 扶茂华完成招兵任务后,迅速返回部队,当他与吴开 禄两人行至离桂东县城不远的地方时,碰上挨户团丁,被 捕押至县城。敌人逼他交待红军的情况,使用种种酷刑, 每天只给他一碗饭,只准他穿一件单衣等办法折磨他。扶 茂华团结难友,坚持斗争,鼓励大家不要低头,不要屈服。 同牢难友吴老同受重刑,周身伤痕累累,加之饥寒交迫, 体质又差,欲寻短见。扶茂华发现后,关心他,开导他, 鼓励他坚强起来,活下去,坚持斗争。 难友们见扶茂华有胆有识,待人热忱,更加相信他、 信赖他,希望他组织越狱。但他考虑越狱条件尚不成熟, 一方面敌人看管严密,没有绝对成功的把握;另一方面, 除自己外,其他人尚未暴露身份,还可能被释放。于是, 他动员大家暂时忍耐,创造条件出狱,不要贸然行事。不 久,扶茂华被敌人杀害。
蔡会文(1908-1936),号赤潮,攸县凉江乡山田村 人。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时,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参加学 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回家乡参加农民运动。1927 年,入湖南省农民自卫军干部训练总队学习。长沙“马日 事变”时,负责保卫总队机关。大革命失败后,赴武汉加 入卢德铭领导的革命武装,任连党代表。9月,随部队参加 毛泽东组织和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先 后任连党代表、军官教导队党代表。1929年1月后,率部转 战赣南、闽西,投入开辟湘赣革命根据地和中共苏区的斗 争。历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湘赣省军区红军总指挥、总 政委兼红八军政委。这段时间,曾执行过王明的“左”倾 路线,错杀过一些红军干部与战士。1934年2月,被“左” 倾机会主义分子诬蔑为“右倾”,被撤销湘赣红军总指挥 等职务。4月,改任粤赣省军区司令员,后任中共湘赣省委 委员、省军区司令员。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集中 兵力围攻中央苏区。1935年2月,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分路 突围,他率部在仁凤山区坚持斗争。掩护部队突围后,于 4月初进入油山,与项英、陈毅等会合,成立南方游击总指 挥部。长岭干部会议会,他率300多人进入桂东东边山,与 原活动在桂东境内的红独五团一个连、红七十一团一部、红独四团余部及桂东游击队会合,并将这些部队与游世雄 率领导的百余名红军战士合编为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 蔡会文任支队长兼政委。游击支队下设八个大队,共有人 枪千余,总部设桂东东洛赤水仙。为加强党对地方和军队 的领导,成立了中共湘粤赣特委,蔡会文任书记。游击支 队以桂东东边山、西边山为中心,向湘、粤、赣边界发展, 坚持多年的游击战争。 在以蔡会文为首的湘粤赣特委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游 击支队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使红军游击支队与游击 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桂东、汝城、资兴、酃县、郴县及 赣南的崇义、上犹、大余、遂川,粤北的南雄、始兴、仁 化等县均是游击支队经常活动的范围,常给敌人以出奇制 胜的打击。 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的日益发展壮大,使国民党 当局惶恐不安,他们立即调集湘粤赣三省三个师的兵力联 合“进剿”,采取山烧光、屋烧光、人杀光的“三光”政 策及并村移民,制造无人区,到处设关置卡进行封锁;组 织“跟脚队”、“听响队”、“观烟望火队”,日夜观察 守望,探听动静,发现可疑迹象,立即搜山,妄图困死红 军游击。蔡会文等集中群众智慧,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斗争。 没有给养,便发动战士摘山蕨、采野菜、挖竹笋等充饥。 当地群众也用巧妙的办法将粮食、蔬菜等物资送上山接济 游击队。 9月后,蔡会文与项英、陈毅等失去联系。在极其困难 的情况下,他经常深入到各中队、分队与干部战士谈心,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稳定部队情绪。与同志们同甘共苦, 做战士的表率。游击队在桂东东边山的选垅、五里牌、小 水坳、鹰打团、高山丛等地方,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数十次 战斗。 1936年春,蔡会文率领的游击支队与粤军余汉谋部一 个师在桂东东边山再次发生遭遇战,由于敌强我弱,战斗 打得异常艰苦。粤军横尸遍野。游击支队也被打散。蔡会 文与身边的十多名战士来到小水坳的桃树窝,住在一个破 烂的茅棚里。因连续不断的战斗,加上十多天未见一粒米, 全靠野菜、野果充饥,个个又饥又累。蔡会文便派管理员 下山买粮,不料此人被捕后叛变投敌,带着化装的敌人进 山搜剿。蔡会文果断地指挥大家突围,自己却不幸重伤被 俘。他苏醒过来后,怒斥叛徒,并与敌人拼搏,壮烈牺牲于桂东东边山小水坳的桃树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