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汶先生香港从教札记
王 回 宇
先生讳汶,原名增让,字揖升。清光绪20年(1894年)夏历六月初一日,出生于湖南省郴属桂东县三都长义(今桥头乡尚义村)一个仕宦之家。1975年夏历2月12日病故于香港。1986年8月,受在港同乡帮助,其三子汉雄遵其遗愿将其灵龛奉迎故里安葬。 先生曾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教育系,为国民党早期党员之一。大革命时回国,随国民革命军第11军陈铭枢部北伐,历任政治部中校训育科长,一度代理政治部主任;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总干事、中央民训部委员、秘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总务长。抗战时期到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委员、总务处长、书刊供应处长。后调任湖南省党部委员、兼宣传部长。1936年到1946年,曾遴选为“制宪国大代表”,任宪政设施委员会委员、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委员、南京建国法商学院伦理学教授、教务长、兼附属中学校长等职。大陆解放后,赴香港创办调景岭中学,专心从事教育,春风桃李,泽被青年,深为香港各界所仰重。 调景岭,原是一座面向半园形海湾的荒山。1949年冬,国民党溃败,许多军政人员及其眷属自大陆来港,无处栖身,流浪街头,生计无着,故由香港当局设法暂予收容。至1950年6月被收容者达8200余。虽经多次遣送,仍有4800余人留港, 交调景岭“难民营”接管。 为使这批“难民”中的儿童入学,1950年11月14日,筹办调景岭学校,由香港社会局调景岭办公室副主任谭文焕女士,出任首任校长。开设幼儿园2班,初级小学1至4年级各1班,高级小学5年级1班,共收学生200名。 1955年, 该校由香港、九龙各界救济委员会接办。按照章程组织董事会,由谢伯昌任董事长,何理甫任副董事长,许让成、尹致中、张健和李汶等9人为董事,并推选李汶为校长,将原“调景岭儿童学校”改名为“香港调景岭中学”,成为一所自幼稚园到高中各年级俱全的学校。 余初居九龙,对李汶先生闻其名未识其人,先生被举为调景岭中学校长后,始以同乡同道(余为郴属郴县人,亦在香港从教。)之谊,趋前致贺,得睹风标。时先生年臻花甲,精力充沛,言简情深,而忧国忧民之慨,自然流露于眉眼之间,令人望而生敬。此后,每逢假期,余常登门拜访;每逢校庆,余必前往敬贺,籍聆先生教益。以是得知先生出长是校,深具救国爱民之意志。兹据记忆所及,略述其言行如下,以应桂东县政协文史委员会采访之嘱。
宗旨与目标 先生接任校长,公开发表了他的办学宗旨。他说:教育乃艰苦伟大之事业,需要长远的时间,志士同仁的共同努力,十年如是,百年如是,始有所成。教育不同于商店、工厂,可以盘算年息月息几何; 也不是做官,可以声名显赫。何况这是“难民”教育,既不见重于时,复困厄于处境,既无名无利,且多艰辛,吾能有何为?实为挽救海外同胞之子弟!只要吾侪明其宗旨,持之以恒,更盼吾辈坚定意志,同心同德,不断奋进,相信终有所成。 香港乃英国殖民地,全港教育,重英轻中,如学校讲授中国历史,其内容也恣意取舍,致青年学子对祖国文化不甚了然。先生莅港后,对此深感痛心疾首。为此,他极力提倡教育要开发民智,自尊自强,保存我国固有道德。在调景岭中学十周年校庆会上,先生提出了教育的目标,说: 我的目标有三: 第一,恪敬传统,激励人心。中国的伦理道德,顺乎天理,合乎人情,是不可废的。盖人类为群性动物,最基本的“群”即是“家”。其次,是社会和国。而“家”为血缘关系构成,父子、兄弟、夫妇,是天然的组合,是以谓之“天伦”。社会类多以地缘关系而自然形成,朋友,也是人群的自然结合。国,是家与社会的综合与扩展,而为政治关系的上层结构。古之君臣,今之首长与部属,名异而理同,实为体制上所必须。基于此理,古人提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五伦”,即由于社会关系与政治体系而产生,又因各种社会关系之不同,便产生各种不同的道德名目。譬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爱、朋友信义、君礼臣忠等。除君臣名义在政治关系上已有变更外,其他均为自然的社会关系。伦者,序也;道者,人之所由。合乎天理人情的伦常道德,是我国数千年来,维系人心,约束行为的轨范,人所共同信守,共同遵循的生活规律。如果稍有变动,则社会、国家的秩序无以维持,大乱必生,其祸将伊于胡底。吾等身为炎黄子孙,虽飘流海外,决不能坐视下一代沦为文盲,做殖民者之工奴!我们办学必须恪敬传统,本此救国精神,保存固有的伦理道德,以激励人心。 第二,弘扬国粹,正本清源。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文化,乃我民族祖先所独创,经数千年积累,并接收世界文化之精华,消化融汇而成,内容丰富,礼义精深,源流远而根基厚。其中,要以儒家道统为主流。印度佛教文化,蔽于心,偏于内,习于静,其弊也空疏;西方科学文化,蔽于物,偏于外,习于动,其弊也残酷。而我儒道致中和,内外兼修,不蔽于心物,不偏于内外。《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内修功夫也;齐家、治国、平天下,外治功夫也。内以圣为极则,外以王为理想,内体外用,动静咸宜,贯之以仁爱,行之以忠恕,一切文物制度源于此,立国精神基于此,至今犹能巍然屹立于世者,亦赖有此!文化者,乃由心物交织而成的结晶。以心物合一观建立文化,使内心外物,平衡发展,方不至有所偏蔽。我炎黄子孙,对此伟大之传统文化,应阐扬光大之不暇,断无自毁长城之理。必须竭尽毕生精力,振奋护道精神,共同来光大我国传统文化,加强民族道德意志,使我文化优点继续发扬。同时,应吸取他国文化之所长,启发学生继往开来之大志,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使立国根基,万世不斩。 第三,爱我同胞,荫泽后人。十余年来,从大陆流入港九的不下200余万众。其中由于处境艰难,其子女失学者,当在40万人以上。此等孩童,皆我炎黄子孙,亲若骨肉。若任令其流浪街头,或行窃陋巷,或作歹闹市,或沦落烟花,或身陷囹圄,……孰能自安,能不肝肠寸断?!此等众多无能入学者,而大陆和台湾都鞭长莫及;仅赖“救总”、“救委会”的救济,实乃杯水车薪,难为久计。为今之计,唯有赖我同胞,群策群力,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基于胞爱与道义,做一点算一点,竭尽全力,把学校办好。俾能广招子弟,精心呵护、教导,使其开智明理,学有所得,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敬业办学有成 先生发肺腑之言,且作踏实之行。目标既定,则以坚韧不拔之毅力,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其时,香港社会极为复杂,黑社会势力经常滋扰;台湾当局则惮先生名望,惧不为己用。因数次召其赴台,遭拒后,则以免校长职相挟,且施暗算,险遭杀身之祸!后虽化险为夷,但头被打破,腿断致残,痛苦自无需细言。然先生泰然处之,益发志坚,不改初衷。殚精竭虑,冥思苦索,向有志之士问计,向民众求方,将学校办得朝气蓬勃, 成绩斐然。 在调景岭中学十周年校庆会上,先生曾说:“基于我们的教育目标,创立这所学校,并改建此校,全在于同仁的共同信念,由共信而互信,而师生团结,共同努力奋斗。我虽然被击破了头,跌断了腿,遭遇了许多波折,但并不灰心,乃鼓起余勇,尽心竭力干下去。到职以后,根据鄙人之建校计划,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改建校舍,改木屋为石墙楼房,以奠立学校发展之基础;第二步,充实设备,丰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步,扩展班级,扩大招生规模,以广招同胞子弟。到时,再增设成人补习及职业技术班,使成年人也能享受继续教育。此计划按照社会需要,深感不足,厄于经费,一时确难如理想。 但三步已大致实现。 在此十年中,计小学毕业12班,初中毕业9届,高中毕业3届,升入大专学校者50余名,在校学生由200余人发展至700余人。有赖本校同仁群策群力,埋头苦干,将男女生宿舍加建尽快完成,很快就可成为千人之校了。” 先生还说:“我们在十年校庆之际,举办恳亲大会及学生成绩展览。其目的在于学校联系家长,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把学校办得更好。此举得到舆论一致好评,家长同声称赞,我辈虽受之有愧,但也甚感欣慰。” 在大会上,先生还讲述了调景岭中学创办的历史、学校董事会的组织,以及教务、训导、事务各部的实施办法,千余到会者,甚为钦佩。 余代表香港慕德中学, 率队参加调景岭中学十周年校 庆典礼, 亲眼目睹该校师生们的合作表现, 严谨庄重的治学态度,活泼充沛的敬业精神和布置新颖的精美展品,确令全体与会者为之叹服。其展览室前有一幅鹤顶格对联,余至今记忆犹新: 展来作品总寻常,深愧孩儿成绩; 览后犹闻多赞许,最慈父母心肠。 会场出口两边,也有一幅对联: 归语四邻,看来儿女多聪秀; 莫忘一事,培植人才费苦心。 联意浅明,字亦秀劲,大抵是国文教员的佳作。 余,在港从教数十载,同行同道,只要遇有机会,就虚心向该校的师生、向社会深入了解“岭中”和李校长,桩桩史实,余激动不已,从中受益匪浅。 有一次,与该校一位训导老师攀谈对学生的生活管理。他说:“岭中学生在校生活,完全规律化,每天早晨六时半起床,晚上九时半就寝。上课、自修、吃饭、晚读和文娱活动等一切校内活动,男女老师都分班分别负责管理。学校教师既当教员,又当保姆,寒天热暑要关照学生的衣着;暴风雷雨要关心学生的安全;夜深寝后还要关心学生的睡眠,检查窗门的关闭;伙食团采买菜蔬,也要教师指导分配食品营养。在教师的心目中,爱学生就象护花,唯恐辜负了同胞的期望和家长的重托,更怕有损于国家下一代幼苗的茁壮成长。” 余应邀参加过“岭中”的毕业典礼,曾听到一位高三应届毕业生发自肺腑的致谢词。他历数了学校历尽艰难险阻的成长过程后,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他们敬爱的校长李汶先生。他说:“最使我们敬佩的是李老校长。他老人家愿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学校,和我们一同起居,照顾我们的饮食,督导我们的课业,指导我们的前途,萃严父慈母于一身。他出长学校后,自甘淡泊,不计名利,鞠躬尽瘁,丹心育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正象一座灯台,照亮我们青年人前进的道路。向青年人指出做人的意义,做事的原则。爱我们有如子侄,把学校化为家庭,让我们在学校里同样享受家庭温暖,这是我亲身的深刻感受。”他表示:“我们全班同学,毕业后谨当发扬我校的克难精神,俭朴的风气,仁爱忠恕的教育,礼义廉耻的校训。我们要把‘岭中’的钟声,传播到全世界去!” 谈到“岭中”办学的艰辛,“岭中”的一位高二的学生,激动地对余说:“曾有一个时期,学校经费无着,教师无饭吃,也不形于色,背着学生啃两块干硬面包头,喝几口水,照常坚持上课。”余深知“岭中”众教师,在李汶校长感召下,真有其贫贱不移,饥饿不怨之精神,个个自甘淡泊,不计名利,鞠躬尽瘁,唯丹心育才。 有一少妇,见吾此般热心了解“岭中”,也激动地讲述了她送女儿就读的经过。她说:“我到香港不久,便夫亡孀居,与七龄幼女相依为命,无以为生,只得佣工度日。不懂事的女儿,就偏吵着要跟邻居的小朋友一起去上学。而学校每月的学费、书籍费、杂费等,需要上百元,我的佣工收入,三个月不吃饭也不够她一个月的费用,怎能供她读书呢?正在苦思无计之时,经一位同乡相助,送进了调景岭中学。该校不但不收学费,连课本也奉送学生。我女儿报名入学回家,高兴地对我说:‘老师还给我一瓶汽水,两个面包。有一位瘦长的伯伯,问了我的话,又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钞票,给我作车费。说我乖,叫我来上学。’事后才知道,这位‘瘦长的伯伯’,就是李汶校长。于是,我咬紧牙关,辞退了当时难得找到的佣工,迁居来到调景岭,另找了一份工作,含辛茹苦,支持女儿读书。明年我女儿就要高三毕业了,假若没有这间学校,我真不知道在香港如何活下去!这间学校和李汶校长,对我们穷苦人家的后代,真是恩高德厚,义薄云天,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 1961年,余任职九龙教会学校,迁居美孚新村,与李汶校长甚少过从。1962年春,闻李汶校长已辞去校长职务,在家养病。于暑期趋往探望。见其面容消瘦,而精神矍铄。谓余曰: “我对‘岭中’校政,已尽最大努力。只因心脏失调,力不能胜,深恐有负侨胞重托,自应退位让贤。现今独居斗室,自炊自餐,倒觉轻松愉快。” 余曰:“先生乃我辈先进。今急流勇退,固属明智之举。但闲居陋巷,效颜子箪食瓢饮,独乐其乐,岂不以天下之忧而忧乎?” 先生曰:“吾老且病矣,何能尸位素餐?尔现任职之学校,亦皆侨胞子弟,为保存民族道德,发扬传统文化,培植有用人才,尔亦当尽力而为之。吾非消极,盖欲另辟途径,亦足挽救人心也。” 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先生有何新“途径”,可“挽救人心”呢?余惊问:“可得闻乎?” 先生从书架上取出一本线装书。 递余曰:“尔阅此书当知。” 余受而展阅,此乃30年前肖昌明所著之《人生指南》。序首略云: 我国自老聃、孔丘殁,而道教、儒教以兴。汉唐以后,释教、耶教、回教先后继起,煌煌乎五教并立,各凛正气。初无邪正之分,只因时地不同,种类各别,各宗其教,各宝其传。夫儒家之忠恕,道家之感应,释家之慈悲,耶教之博爱,回教之清真,不外成人成己而已。惟五教所载,皆伦常日用之大端,而于身心性命之真谛,则皆引而不发,待人体会而得之,是以流传日久,教义愈湮,门户攸分,渐失真传,以致天灾人祸,相继迭乘。余不忍坐视,愿济斯民于涂炭。因集五教精蕴,括以20字曰:“孝、恕、廉、明、德、仁、慈、信、忍、公、义、博、忠、正、觉、节、真、俭、礼、和”定名为“天德圣教”。盖本上天好生之德,古圣遗传之教,综儒、释、道、耶、回而一贯之。凡入道者,不论男女,皆以此20字为主旨。因此20字,乃天地一元之理,果能人人遵守,则成人则己,内外兼修,不独为我“天德圣教”之真弟子,亦五教圣人之真弟子也。 继将20字分章阐释,义极详尽,要皆训诂之词,伦常之字,虽属金玉良言,而非心灵性命之道,缺乏宗教活力,其何以“挽救人心”?余阅毕序首,因谓先生曰: “儒以‘忠、恕’二字教人,耶以‘爱’之一字传教。今,先生从‘天德’,以20字为训。吾恐言之者易,而行之者难矣。” 先生喟然曰:“救得一人算一人,尽吾心耳,焉敢奢望!” 见先生若此,余连声应“诺!”即席书赠一联,冠其名于联首云: 揖让称贤师,化三千鸢飞鱼跃; 升沉有大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悼 唁 先 生 1975年夏历2月,惊悉李汶校长因心脏病发,医治无效逝世,享年八十有二。前往吊唁者络绎不绝,有众多的挽联、祭幛,寄托对先生思念之情。调景岭中学的挽联写道: 侨校育才,克己捐廉,两袖清风甘淡泊; 南天慕道,修心养性,一腔热血逐消沉。 时,余居美孚村,相隔30余里,仅因病正住院疗养,不及一聆清音,未曾一睹遗容,为此悲悼者多日,爰作挽诗一首以纪之。诗云: 湘南一学者,籍隶桂东城。秉性至勤慎,读书志圣贤。 东瀛研政教,爱国尊炎黄。受命建基干,育才振国魂。 “国大”当代表,学府重师尊。国事正艰巨, 心坚直道行。 民情思改进,政治喜更新。为国参筹策,忠谋见性真。 治权促退让,国是待清明。破旧原容易,建新难速成。 先生隐海角,不忘故乡情。奋力创侨校,救国先救民。 经营新校舍,骨折倍精神。为国培梁栋,陶然不自矜。 师生如父子,学校似家庭。侨民沾德化,社会添才能。 劳作近十载,恫 积一身。荣休居斗室,养病复救人。 信奉天德教,传道为行仁。百德爱为首,百行孝先行。 种因必有果,五教宗一神。讵料春二月,膏肓忽入侵。 黄花碧血日,蒙召赴天庭。侨校纷追悼,乡亲泪满巾。 良师何可得?故国失忠贞!哀我天涯客,何处觅知音?!
公元1988年冬于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