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桂东县中的二次学潮
钟 玉
桂东一中,原名桂东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是我县培育人才、向国家输送人才的“最高学府”,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陈奇县中播革命火种 民国十四年(1925)暑假,湘南学联指示“各县旅衡学生分别组织演讲团,回县宣讲‘五卅’惨案真相”。湖南省立三师学生陈奇、郭亚臣等回桂东,发动组织反帝宣传。县中学生李璧、扶良博、扶茂华等积极响应,联络二十余人,组成露天演讲团,利用逢墟日期,在县城城隍庙演戏、演讲,还长途跋涉到四都、沙田等地进行宣传。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李璧、扶良博等人自身也受到深刻的教育。 民国十五年(1926)夏,陈奇根据衡阳中共地方委员会的指示,回桂东筹建党的组织,他以县中为据点秘密发展党员。经过培养考察,县中学生李璧、扶良博、扶良华等首批入党。6月,中国共产党桂东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桂东县支部成立。陈奇任支部书记,李璧任组织委员、扶良华任宣传委员。陈奇返衡阳后,桂东县支部书记一职由李璧代理。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夕,桂东县党支部动员和组织民众支援北伐战争,又一次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印发传单、张贴标语,进行演讲,并组织成三十余人的化妆讲演团,在墟镇街头进行革命宣传。 陈奇、 李璧等人编写的讽刺贪官污吏的《脏官丑态》、揭露军阀罪行的《军阀凶恶》和反对封建剥削的《地方民情》等新式文明戏,在县城箭广坪公演,历时半月,观众上万人次。 为了扩大宣传,进一步发动群众,化妆讲演团还跋山涉水到四都、沙田演出、演讲化妆讲演团员大多数成了革命活动的骨干。 七月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北伐途经桂东,李璧、扶良博等人组织群众在育英广场举行欢迎大会,他们还发动青年参加北伐军,组织七十余人的运输队,为北伐军挑运军需物资,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援北伐。 在陈奇同志的引导下,县中学生李璧、扶良博、扶茂华、朱绍熹等一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革命, 为支援北伐、 组织农会、成立红色政权及稍后建立赤卫队作了思想发动和组织准备工作。 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湖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陈奇奉命以国民党特派员的身份,再度回到桂东,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领导农民运动。老友重逢,李璧、扶良博等更是兴奋异常,干劲倍增。他们团结奋战,为桂东农民运动的发展忘我工作,倾尽全力。下旬,桂东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县城举行。各区、乡、村农协会负责人和农会会员代表三百多人,共聚一堂,共同商讨农运工作。会议通过了打倒土豪劣绅、建立农民武装等一系列提案和决议,选出县农民协会委员,宣告桂东农民协会正式成立。李璧任农民协会委员长,扶良博任副委员长。会后,组织了农民自卫军,李璧、扶良博为农民自卫军负责人。县总工会也成立了工人纠察队。县农协在寨前区尚德乡(今流源乡)开办了农民讲习所,县总工会在县城开办了工人夜校。 桂东农民运动的兴起,从政治上打击了土豪劣绅,开斗争大会,进行罚款,游洞游乡,审判关押;在经济上限制他们剥削,废除苛捐杂税,开展无息派借,进行平粜阻禁。同时,扫除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宗法制度及社会丑恶现象;提倡男女平等,师徒平等;开展“三禁”(禁烟、禁赌、禁娼)净化城乡空气。一时间,革命势力所向披靡,真正做到了“一切权力归农会”,桂东农协组织和领导了声势浩大、令敌胆寒的革命斗争。 正当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之际, 省会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6月,桂东的各种反动势力麇集一起,疯狂地向革命人民反扑。李璧被迫离开家乡,转至衡阳,旋赴长沙,投身军队,隐蔽下来,暂避危险。不幸被逃亡武汉、途经长沙的恶霸黄岳如兄弟所窥见。经他俩告发,李璧被“捕送卫戍司令部”,同年9月,被害于长沙浏阳门外,时年仅20岁。扶良博也在这年9月25日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2岁。 陈奇在“马日事变”后,辗转衡阳、长沙,后来,他找到了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任第一团三营八连党代表,并随部队上了井冈山。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红军到桂东一带,策应湘南暴动,并成立桂东县工农兵政府,将桂东赤卫队改编为湘赣边区游击队,委派陈奇留下担任第一任中共桂东县委书记,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兼湘赣边区游击队大队长。 在陈奇的引导下,李璧、扶良博、朱绍熹、扶茂华等一批县中青年学生积极投身革命,在桂东学运、农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师 生 苦 战 迎 解 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北上先遣队 (简称“湘边队”) 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十分重视青年学生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民国三十六年(1947)先后派遣刘安平、郭履棠到桂东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县中”)建立地下联络点,秘密从事革命活动。郭履棠、刘安平和学生交朋友,利用一切时机传播革命思想,介绍游击队的活动情况,鼓励青年学生投身革命运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古历正月底的一天,天气严寒,酃县籍学生黎开灌下山进城来买米,经过下黄桥时,被桥头堡的警察以查身份证为借口打伤,同行的几个同学上前与警察理论,也被推倒在地,兼以恶语漫骂。刘安平闻知此事,义愤填膺,经与郭履棠商讨后,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提出“维护学生正当权益”的口号,组织学生向当局讨还公道。 刘安平旋即在校本部雨操亭集合校本部学生(当年分校有两个班在城内胡家祠,另有一个师范班)。刘安平对学生说:“……警察把学生当作危险分子,搜查身份证,蛮横殴打学生,是非法行为,我们要找警察局算帐……”并启发和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社会影响和力量,不要害怕貌似强大的警察和自卫队。随后叫郭有邦、李毅强等几名学生,撬开储藏室,拿出童子军棍,分发给学生。亲自带队去砸警察局。队伍刚走出校门,闻讯赶来的校长方传业软硬兼施,把刘安平扭进学校行政厅软禁起来。这时,学生在校区内大喊大叫,人声鼎沸。“警察殴打学生违法”、“要找警察局算帐”、“学校应当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的口号声此伏彼起,情绪激烈,气氛紧张……学校当局见众怒难犯,校长方传业遂同意派出罗显亲、胡光朝等几名学生代表去警察局谈判。在与警方交涉中,学生代表严正指出:1、要严惩打人凶手;2、不准干预学生的正当言行,要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3、警察局长要到县中来赔礼道歉。警方当时表示理解同学们的心情,答应了以上要求。 可是,学生们上当受骗了。警方不但没到校道歉,在国民党和警方的压力下,学校竟把刘安平解雇了。湘警中队还在沙田把刘安平囚禁了一个星期。 这场以“维护学生正当权益”为目标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事件再次擦亮了学生的眼睛,使县中学生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虚伪和残暴,增进了对敌斗争的策略意识。 刘安平被解雇后,郭有麟到县中担任童军训育员。郭有麟与郭履棠密切配合,在学生中以郭炳西为骨干出面组织“友谊会”。 “友谊会” 有成员九人。他们是:郭炳西、胡光明、项祥斌、肖茂松、肖孝谋、李大田、李毅强、郭有邦、罗定罄。“友谊会”成员利用办消费合作社,回家带米带菜等活动,广泛联络各班同学,搜集了解全县民枪分布与收藏情况,由联络点派人向游击队汇报。 1948年下期,郭有麟离开县中,郭履棠担子更重了。1949年春,郭履棠联合几位青年教师,支持思想进步又较为大胆的学生,竞选学生组织的领导班子,如“友谊会”的成员和十二班的张佑文、郭垂章、郭有为等都担任了学生会的常务委员或班长职务。 1949年2月以后,郭履棠等不断将湘边队壮大发展的情况以及在资兴、汝城、江西各地武装斗争胜利的喜讯“吹给”联络点的成员;刘安平、郭有麟也不断传来口信,鼓励学生参加革命活动。 1949年3月底,“友谊会”创办了大型的“友谊”墙报,主要内容有:(1)李大田画的,讽刺政局不稳、物价飞涨的刊头。一个大喇叭发出“早晚时价不同,购者从速”的声音;(2)《古怪谣》鞭斥社会丑恶现象;(3)《新年礼炮》根据郭有邦的《黑夜的枪声与闪光》改写,其中有一首打油诗:“湘警中队是脓包,万发枪弹当礼炮,欢送英雄游击队——过了坳”;(4)李毅强写的《校闻点滴》揭露校长乱打学生;(5)肖茂松写的《丘八趁夜抓壮丁》。墙报张贴出来后,一时轰动了全校。“友谊会”所住的第一、第四自修室,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关心和支持的同学前来打听消息。面对新形势,郭履棠内心十分高兴,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每天几次前来探望,悄悄谈话,引导工作,指示大家提高警觉,注意安全。素与国民党政府有对立情绪的老教师钟范英,郭子政也前往自修室表示支持理解。家中有枪支的学生张仁(江西人)、李鹤群等,提出要把家中的枪带来,跟刘安平一起打游击。 四、五月间,地下联络站的领导人多次到沙田龙头村去向郭垂兴主任汇报请求工作。郭垂兴安排龙头籍的学生郭名富、郭名朝以回家带米带菜为名,每周往返传递情报。 古历4月29日,十二班学生闹学潮,教师上不成课,校长方传业扬言要开除几个学生,十二班全体学生罢课。 古历五月初一日县政府教育科长来校“调解”,实质企图以势压人,命令学生复课,无人听从,傍晚溜回县政府,向县长夏三杰告急。 古历五月初二日早饭后,县长夏三杰如临大敌,带了一个警卫班来到县中,企图进行弹压。十二班推选黄仁谷写出闹学潮理由的书面材料,并派学生代表郭垂章、胡光朝到校政厅谈判。学生代表提出:(1)撤消教导主任李长秀的职务;(2)不准处分学生;(3)改善学习条件等几项要求。夏三杰恼羞成怒,命令学校开除郭垂章、胡光朝。处分牌刚刚挂出,被张佑文等人砸成碎块。夏三杰见此情景,一边继续调兵来校,一边召集全体师生在雨操亭训话。他气势汹汹的指着涂了石灰的墙壁说:“……将来我要办一所高中给你们读书。学生应当象墙壁一样洁白。如果共产党敢混入学校搞黑,我就要枪毙他。不信,你们看看外面……”这时,调来的一排军队已进入校区。郭履棠见状布置十二班学生撤离学校,并开列九人的介绍信,去与游击队联系,准备上山打游击。其中郭垂章、胡光朝、郭名富、郭有为、郭谦礼、张友考等六人初三晚到达湘边队策源地——龙头村,受到联络站郭垂兴主任的热情接待。因情况紧迫, 当晚深夜由黄岩古把六人送到东边山, 加入了湘边队第二大队。在大队长郭名风的率领下,初五晚就在汝城参加了战斗。 郭有鳞等于1949年2月开展了公开的武装斗争。吸收了一些青年教师和学生加入队伍, 连续解除了永安、 东平、云从、清泉四个乡公所的武装, 队伍扩大到数百人枪。 古历四月底正式编入湘边队第五大队,协同友邻部队解放了桂东县城。 1949年6月16日,桂东宣告全境解放。 七月初,郭有鳞奉命率领第五大队部分武装骨干,以及投笔从戒的学生罗正仁、郭有邦、何奕美等28人,组成赣西南独立大队,挺进江西遂川、上犹、崇义一带。这时,刘安平也从外地赶回,派任赣西南独立大队第二中队中队长。队伍迅速扩展到一百多人枪,于八月底解放了崇义县城。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当年参加学潮的老师、学生绝大多数都已在革命队伍中成长。不少人投笔从戒,跟随湘边队上山打游击,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转战南北,历尽艰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国内大规模武装斗争遂渐平息下来,国家开始转入经济建设。当年投笔从戒的老师、学生开始转业、转干。现在这些人成了教授、讲师、工程师、会计师、医师、中小学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积极工作。“友谊会”的九名成员中,胡光明牺牲在朝鲜上甘岭战场,其余八人都还健在,他们都在国家机关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