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膚色與服飾搭配
關於膚色與服飾搭配
.肤色究竟该如何划分?
现在业内大致流行的分法是: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以及又分什么小麦色等等,好象对衣服搭配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另外还有一种说是什么“人体肤色四季理论”:分为春夏秋冬四类肤色,更是让人云里雾里,不知如何下手!老师课件中有:肤色不分黑白,只分明暗!的话语,能否麻烦老师就肤色划分具体指教一下晚辈!
2.肤色与服装色彩又该如何搭配?
划分完肤色后,各类肤色又该如何与男士服装的顏色搭配,才最合适!不知老师是否有这方面的建议!谢谢!
關於膚色與服飾搭配
黃金週前夕,大家都忙著準備休假,你還忙著提問,果然真的像是做終端與通路維護的人。希望你在黃金週期間忙得很愉快,工作也有所展獲。若你在華中或華南地區,倘感覺今年十一的市況不如預期,請先別急著上火,也不要因此而沮喪,更不要忙著去歸因某些經營方面的措施不當。國內男裝市場消費動能的“滯潟現象”不是今年才開始的,今年會覺得更為沮喪的,應該是賣女裝的業者。建議你把終端銷售的攻擊發起線放到「霜降」這個節氣(10/24),把人員、貨品調適到儘可能的最佳狀態,對業績的提升可能會較為有利。總之,別急,更不可打擊營業人員的士氣
你的問題,若在課堂上現場解說,一下子就很容易清楚,這也是終端營業人員培訓的基礎內容;但若要用文字說明,就要費很多力氣,而且提的越多,就越容易讓人產生誤導,越看越迷糊。我向來對於有些議題,刻意不立文字,多以圖示或現場實例講解,原因即在此。今天,我只能試著運用我薄弱的文字組織能力,勉強解答你的問題,算是對於一個努力用功的業內同仁的正面回應。)
其實,你若在百度或Google網頁打上「膚色」或Skin Color等關鍵字,你一定可以找到很多資料,諸如膚色與服飾的搭配、膚色判定、膚色調理的方法…等等,大概三天都看不完。但對流行時尚商品的流通零售業從業人員而言,若不能掌握色彩的三屬性,即所謂的色相、純度、明度,那麼,說再多都沒用。這雖然是很基礎的東西,但可惜的是,我看到很多號稱科班出身的,或在業內有多年經驗的,對這方面的掌握,卻是相當地“慘白”。.
坊間有些色彩機構,主推一些看似玄妙的說法,比如像是Carole Jackson創立的《色彩四季理論》,對於這些東西,我直接地告訴你,放棄!倒不是說這些東西絕對不可取,它們對於一些不具專業知識,但又苦於這方面需求的廣大消費者,還是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商業推廣方面,更有它的市場價值。比如業者利用進行膚色測定的機會,就會讓很多人就會把錢掏出來買銀卡、金卡,以便日後有個色彩或造型顧問;或者去花錢上色彩課程,想學得一些色系搭配的要領。我週邊就有一些沒少花過錢的女性朋友,她們都還是得回過頭,乖乖地從色卡辨識開始學起。
一些真正懂行的時尚品牌老闆,更把這些行當視為“拒絕往來戶”,道理很簡單,你若把每個人都按春夏秋冬的模組給定型了,那時尚產業還能叫時尚產業嗎?切記,對於業內人士而言,我們經手的是各式各樣,每個季度不斷推陳出新商品;設法成功引導消費者進行多樣的嚐試和改變,是我們的工作目標,這也當然需要一定的專業內涵,而無論哪個環節的從業人員,其個人價值也都體現在此。
難道某一個特定的人,就不能同時是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嗎?這肯定會有一定的障礙,也有一定的難度,當我們面對消費者,就算不能四者皆屬,但至少也要努力求其三,再次而求其二。否則,你又怎麼從你手邊將商品成功地推介給消費者,並且讓消費者真心地接受。其實,你若深究那些理論體系,你將發現,有一部分消費者根本哪一類都套不進去;同時,也可以哪一類都套得進去。其結果,就是所謂的套套邏輯(tautology),怎麼都對,也都不對;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但都不滿意。*
再者,請你認真觀察一下身邊不化妝,或者化淡妝的女同事,她們有一部人分,在早晨和傍晚,膚色是否有些不甚明顯,但仍可識別的差異?一個月之中的上旬和下旬,有沒有一些不同?如果,你真要去整這些看似玄妙的東西,還真不如去學習中醫。另外,或許中醫學院的教授也都應該去學這些東西,免得誤人子弟,白花這麼多年學看診。我雖自學中醫才一年,但也大概清楚,勸你根本不必在這方面傷腦筋;因為,你是業內人士,你要掌握的,是更簡單而有效的專業內涵。
通常是因為簡單,才會變得有效;但是,是否簡單,則要看個人的基礎功底而定。要是基礎功不扎實,緃使學得看似玄妙眩目,或者許局部的功能性很強的東西;但有些原本可以是簡明清晰的,很可能就被你搞得過於複雜而變得無效率。或者,本不應該太過單純化的,也可能因為基礎功底不扎實,而被看得過分的單純,甚至呆板,變得不具實用性。
以今天的議題而論,承前述,若不能掌握色彩的三屬性,即所謂的色相、純度、明度,那麼,說再多都沒用。國內很多年青朋友,跟梅超風一樣“九陰白骨爪”使得不錯,但居然不知道“五心向上”是什麼意思。如此一來,很可惜,也容易變得很可怕。
以上,是對你所謂「雲裡霧裡」的第一個疑惑的解答,簡單地說,先放棄這些玄妙的東西。不是人家的東西不好,是你根本還沒到練“九陰白骨爪”的時候。更進一步說,若你要在這個行業繼續發展,還是別練的為好!
以下的說明,你則不妨用來測試一下,自你入行以來,你的馬步扎得好不好,基礎功夫夠不夠硬
對從業人員來說,關於膚色和服飾搭配,更重要的不在於對著裝者膚色的判斷,而在對於商品本身顏色純度的掌握,特別是上裝接近領口部位區域,以及領帶、領巾、帽子、髮飾、配飾眼鏡…等配飾商品的顏色純度。簡單地說,對亞洲人,或黃種人而言,這些商品的顏色純度越高,對著裝者的膚色搭配限制越大;另外,若這些商品高純度顏色的色塊面積越大,與其他服飾、配飾搭配的限制也越多。
這是你要優先掌握的一個基本概念:高純度的顏色,會讓原本臉部膚色稍暗的黃種人,顯得更黑、更暗;若再加上「色相的同時對比效應」而產生的「色錯覺」現象,尤可能讓著裝者的“臉色發青”或“面色發紫”。黃種人膚色的純度,本來普遍稍略高於白人,這也是時尚產業觀察不可忽略的區域市場差異特徵。很多業內人士一天到晚跑往歐美旅行,雖說是考察市場,但對這點根本差別,卻是視而不見。
前年秋天有些男裝品牌主推多彩T恤,我則期期以為不可,結果“據說”市場反應不錯,我只好暫時閉嘴;去年秋天也有若干品牌跟進,有的品牌則更加重該品類的訂貨指標,而我也只好謝絕所有訂貨會的訂貨指導講座的邀約。因為,我的專業判斷和品牌總公司的意見相左,或者說與其利益有違,雖然當時不見得一定就是誰對誰錯,但明明是違背自己專業判斷的事情,總不能會了賺錢,就信口附和市場的流行看法。
日前,我接到很多男裝品牌省級代理商的反應,是一片哀鴻之聲;據我所知,國內男裝終端數超過一千家以上的大牌子,除了像“利朗”等少數幾家,沒有一味跟風之外,其餘皆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請你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國內品牌的多彩系列,跟國外品牌如Lacoste或Benetton的多彩系列,儘管商品純度都很高,但你有無發現,後者除了純度高以為,明度也不低,而且有很多都不是自然界中看得到的色彩,大都特別明亮。如果你知道顏色的純度越高,其所存在的明度範圍越窄,並且越趨近於中間值的這種物理現象。那麼,這種本已逼近自然色域(gamut)邊緣,高純度且高明度的染整工藝,以往雖多見於戶外休閑商品的化纖面料,但若用在色牢度本來就比較差的棉質T恤,你就應當敏感地發現國內品牌和國外品牌在工藝成本取捨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此多彩,非彼多彩。
I第二:國外品牌的多彩系列商品,其預設消費人群的人種膚色,與亞洲人有無根本的區別?我們大膽地假設,這類多彩系列商品的主要預設消費群體,就是白種人。它對於黑人消費群體其實也不排斥,但對於亞洲人,限制就很多。通常的情形,沒有人會喜歡穿著一件色彩鮮豔的上衣,結果讓自己看起來更晦暗、更黯然。當然,大約從十前年日本開始流行的“黑膏妹”以及國內近年流行的“熊猫眼影”等凸顯個性化的彩妝,也是使人看來暗淡;但這畢竟是少數時尚女性利用意念反差,來張揚個性的手法,與“欲顯光彩,卻招晦暗”的著裝誤區,絕不是同一回事。
第三:若在06年夏天,真的像部分業內人士“據說”的那樣,多彩系列市況很好;那麼,商品究竟是賣到了哪裏?在總代理倉庫?還是在終端倉庫?或者,就算終端真的賣得很好,但是你印象中,街上的人穿所謂多彩系列商品的人,真的很多嗎?好,消費者既然買回去了,為什麼又只穿一兩次,就把它丟在衣櫃裡,不再穿它?這些消費者在第二年夏天,還會重蹈覆轍嗎?你有沒有發覺,這種情形又似乎與03年04年哪一類秋冬天商品,有似曾相似的感覺?【提示:關乎版型,非關顏色
我前面用多彩T恤為例,主要是把你著眼的焦點,從膚色的分類和判斷,拉到商品和市場;再從商品和市場又回到你在意的「膚色」這個主題,如此才符合專業人士的思維。到此為止,如果你反應夠快,你就應該發現你提問的最後一個問題,好像沒有存立的空間。若你仍不解,那好,先說說所謂『不論黑白,只管明暗』的基本原則。
正規的醫學上或人類學上的膚色測定,膚色取樣的範圍是在上臂內側,如此則似乎又與服飾搭配這個議題很難鏈接起來。根據我前面的說法,你大概自然地想到所謂的膚色,應該是以人的臉部膚色為主要的判斷範圍;但又有一個常見的問題,就算在完全不化妝的情形下,一個人的面部的膚色又與其肩頸四肢的膚色差距甚大。這種現象,不僅存在經常使用美白保養品的女性的身上;其實,就連我自己本身也存在這個問題。
膚色的局部色差,在男裝銷售的情形不是很凸顯,但你若在夏天賣女裝,其中有短褲、短裙、無袖衫,或細肩帶低胸小衫的時候,你就會知道問題在哪裡,而且是個相當重要的問題。當然,這也是我不主張把一個人經過膚色測定,就把人套死在某一個類型的另一個原因
另外,究其實,膚色也有純度和明度的問題,但若要說到純度的話,我就要你想想,應該是屬於哪個色相?又該如何判斷? 如果你有接受過色卡辨識訓練,要在低純度的色調群中判斷某張色卡是屬於哪一個色相,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且在色系搭配上的實質意義也通常不大。
我剛才提到中醫,你自然也會想起所謂「氣血」的概念,或許你也會想到前不久剛進公司的新店員,膚色呈白裡透紅的小女士。那想當然,膚色的色相自然是紅色了。是嗎?好像也未必,就算不是因為「色相的同時對比效應」而產生的「色錯覺」,也不見得都是紅色的。
比如,我的妻子發現我面部發紫的時候,就會立即勒令我停止工作,其實發紫的部位是唇部。有人的肝腎不好,面部暗黃,甚至發青。前文提到,黃種人膚色的純度,普遍稍略高於白人,那也未必絕對如此;以前在台北有一個白人酒友,我看他不管喝不喝酒,那臉都是紅紅的。我讀台大法研的時候,來了一個日本來的女研究生,真的是很白,在人群中特別顯眼;但偶爾近看的時候,我就懷疑她臉皮是不是特別薄,微血管就好像要漲到表皮外的感覺。,
那麼說來,所謂的白裡透紅,該算是白?還是紅?還有,我也一直分不清美國歌手瑪麗亞凱莉到底算是白人還是黑人,她的膚色應該算是小麥色或者是巧克力色。無論如何,對服飾搭配而言,臉面的色相和純度的判斷,真的意義不大;但於對彩妝來說,可能要更來得重要一些。不過,我聽過一些專業化妝師的說法,他們對於粉彩的選用,在意的是能不能“壓得過去”或“蓋得過去”的概念;如此說來,色相和純度固然是重要的考量,在更關鍵的,恐怕還在明度。或者這麼說,應該是所謂的「明暗觀感」,而不是色彩學上的狹義的明度的概念。8 如果,你問一群人章子怡與李冰冰誰比較“白”,我想大部份的人會認為前者;但若你再問同一群人,這兩人誰比較“亮”,答案恐怕就不會那麼一致。這也就是我所稱的「明暗觀感」或「明暗度」;要強調的是,這絕不是單純由“膚色”體現出來的色彩學上狹義的明度概念。如果你看了我新近編寫的巽風堂《實用色彩新編_(一)基礎導論》便可知道,人的視覺感知系統不是測色儀般機械式地運作。這麼比喻好了,人的膚質、眼窩與顴骨、髮際線…等等,都會有如色彩學講的「三刺激值」一般,綜合而巧妙地影響對一個人「明暗觀感」或「明暗度」的判斷。
那麼說來說去,好像不能全以臉部的膚色為主,而色相和純度又可存而不論;到此為止,膚色的判斷,似乎只認身體各部位的明暗或黑白。說到底,人竟變成了熊猫?
前述所謂『不論黑白,只管明暗』的基本原則,只有八個字,在導購人員培訓的時候,很簡單,也很容易上手;我們進而要求營業人員在客人進店後30秒內,就能明確判斷客人的「色調取向」,命中率在80%以上才算及格。它的最基礎的本源,也就是對於這八個字的掌握。但事實上,在這八個字的背後,卻是經歷了“把人變成熊猫”的思維過程,以及色彩知識在實務上的策略應用,才能變成一個簡單的操作原理。
這個操作原理的導入方法,其實也很簡單。通常膚色比較“黑”的人,看起來也比較“暗”;但是有沒有看起來“又黑又亮”的人?有啊!香港的古天樂,不就是一個例子!膚色比較“白”的人,看起來通常比較“亮”;但是有沒有看起來“又白又暗”的人?有啊!鬼片中的女鬼,或是看起來像女鬼的女士,這種例子不會少吧!而且,通常“又白又暗”的例子,又要比“又黑又亮”的更多,特別是以女性為主;“又黑又亮”的例子較少,但男多於女,且城市遠多於鄉村。這是一個不甚精準,但卻可資運用的實務操作概念。
不管是白是黑,凡只要是暗的,一概不推薦色彩純度偏高的商品。當有人問為什麼,這時只要隨便找一件高純度的商品或面料,在我自己的胸前一擺,大家就立刻明白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我看起來是更黑又更暗,受訓的學員就會喊著趕快拿掉,因為實在是越看越難看。接著,我讓學員拿著這些高純度商品,去和其他的學員一一對比,結果,很快地三種類群的人就出來了。一種是像我一樣,變得更黑更暗;一種人看上去的變化不大;另一少部分的人,則看起來會變得更加光鮮明亮。
如此一來,一般的營業員又都可以更進一步理解,所謂膚色「明暗度」或「明暗觀感」的判斷,其實也不只是存在“膚色”這個侷促的範圍;除前述的個人生理特徵之外,諸如妝型、髮型、著裝風格取向…等等,都會影響對所謂“膚色明暗”的判斷。當然,致此他們也會知道,坊間那些色彩顧問所謂的膚色測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了。
由此,又可引導致更深層次的概念,即所謂「風格係數」的調整和造型設計的問題;我向來參與品牌風格的定性規劃之際,與設計師或商品企劃部門負責人討論時,通常是以這個命題作為概念引導的切入點。不過,這對有些人來說,還是太遠了,這已經用到了符號學的概念;要學《九陰真經》的話,還是得先練馬步。
膚色與服飾顏色搭配,這是重點,而且是重點中的重點:膚色明暗與商品色彩純度的關係。膚色暗,或「明暗度」較低的消費者,對商品的色彩純度適應性較小,存度越高,越不適宜推介;膚色亮,或「明暗度」較高的消費者,對商品的色彩純度適應性較大,可依對消費者的色調取向判斷,遞次推介。
膚色比較“白”的人,看起來通常比較“亮”;但所謂“又白又暗”的例子不少,尤其是女性居多,太容易舉例了,特別是在一群女導購培訓的時候,十個人裡面,很容易就可以找到一兩個,有沒有化妝都一樣。那些長期夜生活,或是娛樂場所工作的的女性固勿論;就普通消費大眾而言,這種女性的一般特徵,普遍是比較廋,而且有一個更重要的特徵,就是小腹凸出。工作壓力較大,飲食習慣不良,久坐辦公室,甚或導致胃下垂,以致氣血調適不周的現代白領女性,應不在少數;面色雖白,但卻無甚光彩,輕易不能主動推介接近領口部位的色彩純度偏高的商品。
若剛好當季貨樣多以高純度為主怎麼辦?店裡備留鮮紅偏暗的口紅,鼓勵客人補妝,或可多多少少扳回一城;但切記,千萬別拿了粉紅或亮紅的。面對具有這種特徵的潛在客戶,除了顏色之外,更重要的是版型的取捨,特別是裙頭和收臀線,絕不可曝其身材上的缺點。,
膚色比較“黑”的人,通常看起來也比較“暗”;而所謂“又黑又亮”的例子較少,但男多於女,而且城市遠多於鄉村。說白了,就是都會運動型的時尚一族,而且那漂亮的巧克力膚色,又有很多人是用紫外線儀刻意“晾”出來的;真正的陽光一族,黑的有,但亮的終究還是比較少。是啊!夏威夷草裙舞女郎是不白,但卻也夠亮,著裝顏色純度也夠高,也一樣很好看。在我們週邊,這種人畢竟還是少數。導購人員,若有幸遇到這種客人,千萬別氣客,一定讓他們多試穿,中高純度的商品,絕對有賣點;而且,相較於膚色白晳的人,他們通常更有提點商品特色的效果。我試過,真的會帶動買氣!,
對於營業員來說,更重要的是針對特定客人或潛在消費者,進行「色調取向」的判斷,再依此作為策略性銷售引導的起點,然後才可能有所謂色彩組合搭配的建議方案的問題。而且,色系組合搭配,主要重點是在商品與商品之間的銷貨組合推介;依我們過去培訓的標準,若連膚色與商品色系搭配的要點都掌握不了的話,可能連轉正成為正式在職營業員都有
[問題。若要當上店長或區域經理,要求的當然就不只這些。
你的問題,我回答到這裡,致此,你當不至於再有「划分完肤色后,各类肤色又该如何与男士服装的顏色搭配,才最合适…」。你應該考慮的是,最不適合的是什麼?應該如何排列推介的順序?以及應如何彌補與調整…等等問題
假設,店裡來了一個像我一樣又黑又胖的客人,可偏偏指定要你推介一個大紅色或豔藍色的襯衫或T恤,你該如何?
如果,到現在你還沒聯想到,店裡可能還有與客人指定的顏色相近,但加上了白色或淺灰色拼裁領的版型,另外再預備色相接近,但純度偏低的其他商品,遞次把它拿來推薦給客人;反而,只是一味地琢磨,哪種膚色應該搭配哪種顏色的話。或許,你真的應該考慮轉行當色彩顧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