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30年服饰变化:写在国庆时
作为60后人,我亲自经历了我们国民服装服饰文化在三十余年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服装功能、风格、色彩,服饰理念多个方面。这里国民是指我们的普通公民,不是另外的特殊群体。
少年的我,记忆中服装主要是是满足冬暖夏凉功能需求。即便是这个简单的、基本的功能,家长要满足每个家庭成员的需要都不易。特别是农村,每个家庭孩子多,一家老小,家庭成员往往是个庞大的队伍。我清楚记得,每人每年供应一定量的布票,当然不是按需分的。我理解,当时的布票德意义不在于供给,而是供给限制。每年供应的量及其有限,一个家庭每年只能替不同的人置办新衣。所以那个年月,我们看到大人孩子很多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孩子们更是常常穿着大小不合体的衣服,不少人们穿着不合时宜的衣服——冬不暖,夏不凉。艰苦朴素?捉襟见肘!可想,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的艰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享乐之心人也有之。孩子们不是总能理解家长的苦衷,他们总会期待穿上新的、漂亮的衣服。所以,那时,农村人家会自己纺线染织,在国家布票之外设法满足家庭衣着、被褥更新的需要。不过,这些粗布色彩还是单调,表面也粗糙。所以,还是让人感觉寒酸,不如机制的细布(“洋布”)满足美感、肌肤享乐的需要。孩子的爱美心不能满足,是因为服装审美功能还没有条件顾及。
因为服装面料的缺乏,新衣对孩子们诱惑很大,家长有时会夸下海口,许诺表现好了,年底有新衣。言之凿凿。努力的结果往往是最后以委屈的眼泪和家长内疚的解释结束。我自己在几年前就买了件红黑暗黄配色的格昵上装。除了自己,没一个人说这件衣服合适。我后来分析来去,觉得应该主要是为着自己儿时梦想终于实现。
青年时期的我,记忆是服装面料更丰富了。化纤织物的出现意味着工厂可以不停地生产,服装面料不再像面毛丝受土地、气候等自然的局限。这时服装冬暖夏凉的功能解决了,但是服装“饰”的功能即审美功能的不足突出出来。棉织品比较毛织物价格低廉,但是成衣易褶皱变形、褪色、不耐穿着的问题没法解决;毛织物的价格不是平常百姓可以问津的。化纤织物色彩丰富,解决了所有棉织物的缺陷,服饰设计、个体消费审美功能都缺憾开始觉醒。
这个时期,服装风格多起来,夹克、西装,衣裙更加丰富。但是,特别由于当时面料质量问题多多、消费者审美素养不高,公共场所处处看到不和谐的色彩、风格的乱答,皱皱巴巴的劣质西装等等。这些东西在本山大叔的小品地记录下来。这些情景再现,总引起我心酸。
中年的我,经历了服装后面料工艺改善,天然织物再受推崇。这归功于一是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健康意识增强,新科技对天然之物缺陷的纠正。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更和谐的服装色彩、式样搭配,服饰审美素质的提高。
享受着、欣赏着当代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意识到感叹国家在物质、精神意识上进步的一瞥。尽管曾有、还有很多的不仅人意,相信:国家会更强更美。
谨此祝贺新中国六十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