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和组织工作情况的汇报_组织人事
我市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东接林都伊春,西邻油城大庆,北望黑河口岸,南距省城117公里。幅员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555万,1999年12月撤地设市,下辖3市6县1区,160个乡镇,1,335个行政村。全市共有7,778个基层党组织,其中党委338个,党总支420个,党支部7,020个。党员187,458名。各级各类干部125,116人,其中:厅级干部29人,处级干部987人,科级干部7,467人。
今年4月,省委对绥化市委班子调整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深刻吸取“马案”教训,认真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措施,为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眼于形成真抓实干工作导向,大力推进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
为从根本上消除“马案”的负面影响,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形成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从今年5月开始,市委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方案》及推进实施意见,在全市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一是明确提出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目标。即把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班子;善于学习、素质过硬的班子;善谋全局、善抓大事的班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班子;团结奋进、合力攻坚的班子;勤奋敬业、廉洁自律的班子。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今年市委进一步确立了县(市)区创业型领导班子的“六好”标准(思想政治建设好、加快发展业绩好、“两风”建设成效好、选人用人导向好、利民承诺实施好、群众公论评价好)和市直部门创业型领导班子“六优”标准(围绕大局服务优、业务工作成效优、党风廉政建设优、依法执政效能优、部门自身建设优、社会群众评价优)。二是探索完善了创业型班子实绩考核办法。今年,市委制定出台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对县(市)区班子,围绕地方经济实力、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社会政治稳定、社会全面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等五个方面24项具体考核内容;对市直部门班子,按经济管理、执法监督、行政业务、综合协调、党务群团六类确定了主要工作任务目标和共同工作任务指标。对领导干部也相应确定了具体的实绩考核内容和办法。最近,我们对原有的考核办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将于近期印发实施。三是全面落实了创业型班子建设推进措施。围绕激发创业动力,召开了全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了思想不解放、精神不振奋、作风不扎实、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创业实绩不突出等问题;围绕提高创业本领,大规模地开展了干部培训工作,年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达到了五分之一以上;围绕加快创业进程,实行了项目建设“五个一”责任制(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建立了项目建设、大事大项、经济发展排行榜;围绕拓展创业实践,深入开展了利民承诺活动,着力解决了事关群众利益的10个方面33件实事;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了“两风”建设,着力解决了不思干事、不干实事、不干正事的问题。“两风”建设中,市委共查处违纪案件37起,其中,公开处理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10起。四是切实加强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督查指导。市委把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全市总体工作的大事大项,列入重点督查项目,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不断加大了督查力度,实行了严格考评措施,大力表彰实干兴业的班子,调整看摊守业的班子,集中整治软弱涣散的班子。今年和今年,市委共表彰奖励实绩突出的县(市)区8个,市直部门33个,工作实绩突出的处级干部399人。同时,对15个实绩较差、工作后进的班子进行了组织调整和集中整顿,对9名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导向,出现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上下一心、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二、着眼于健全完善干部选任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针对“马案”暴露出在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和教训,我们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加大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是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主线,健全完善了干部选任新规范。为了确保用好的作风选人、用好的制度用人,市委于今年8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条例〉精神,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实施意见》、《市委任免干部工作程序》、《市委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干部任免事项具体操作办法》、《关于实行干部差额考察的实施意见》和《县(市)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实施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去年11月,我们又制定出台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工作六项制度,即:《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处级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县(市)区党政正职和市直党政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公推差选暂行办法》、《县(市)区党政副职和市直党政部门副职领导干部差额选任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健全完善上述制度,不断提高了干部选任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以推行“四差”选任制度为主体,探索实行了干部选任新方法。今年8月,我们在全市全面推行了以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四差”选任制度。今年,我们又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探索实行了以“公推提名、差额选任、延伸考察、联审把关、社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任办法,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今年以来,全市通过新的选任办法共选拔任用处科级领导干部1,344名,其中处级269名,科级1,075名。三是以防止和解决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为目的,研究落实了干部选任监督新举措。在干部选任中,严把“五关”,实行了“六制”。“五关”即:推荐考察关、经济责任审计关、廉政审查关、任前公示关、任职试用关。“六制”即: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选人用人巡视督查制、干部选用联访联查制、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选人用人社会评价制、下级党委讨论干部事前事后报告审查制。三年来,我们先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大规模巡视督查2次、联合检查7次、查办案件32起、取消和暂缓任职处科级干部22人。
三、着眼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夯实基础、创优环境、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用好现有人才,盘活闲置人才,引进短缺人才,培养各类人才,使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确定了具有绥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建设“七支人才队伍”,即: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主体的发展创业型,以经济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为主体的项目开发型,以各类企业家、私营业主为主体的经营管理型,以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骨干为主体的精业爱岗型,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工技师为主体的实用技能型,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各类能人为主体的“双带”示范型,以各类中介人、经纪人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型人才队伍。以“七支人才队伍”为主体,大力实施了“1551”工程(市本级重点选拔管理1000名各类优秀人才,每个县(市)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分别重点选拔管理500名、50名、10名各类优秀人才),分层次、分门类建立了人才库。目前,人才库已储备各类人才13.6万人,为开发人才资源奠定了基础。二是制定了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绥化市“1551工程”市级优秀人才推选管理暂行办法》、《绥化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推选管理暂行办法》和《绥化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为引才、聚才、育才和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年,共引进各类人才7,400多名(其中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5名),培训各类人才7.3万人次。三是拓宽了人才发挥作用渠道。采取科技攻关项目、人才精英赛、职业技能大比武、开展送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各类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市县两级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人才市场2处。两级人才市场普遍开设了信息咨询与发布、定期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项目,增强了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去年以来,全市两级人才交流中心共召开人才洽谈会138场次,发布人才11,800多条,通过人才市场引进各类人才2,970人,输出人才1,700多人。
四、着眼于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几年来,市委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为目标,以“放活、创新、规范、升级”为原则,以“群众、服务群众、致富群众”为出发点,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基层组织建设在巩固中得到了提高、在创新中取得了发展。一是实施素质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双带”能力。突出抓好“小康领路人型、产业带头人型、科技明白人型、市场经纪人型、群众贴心人型”“五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对乡村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每年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面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市近50%乡村干部达到了“五型”标准。着力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几年来培训社区干部3,700多人次。同时配齐配强了基层领导班子,仅去年全市调整乡村班子101个,成员215名,充实党组织书记107人;选派442名大到村任职,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公开选拔社区干部939人,其中支部书记166人。二是创建特色工作模式,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了具有绥化特色的农村党建“四个工作模式”。即:乡镇干部为主体+农户,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村组干部为主体+农户,创办党群共建股份公司;各类能人为主体+农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党员为主体+农户,创办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三年来,围绕推进“四个模式”,全市共协调专项扶持资金和党费贴息资金3,000多万元。目前,全市已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1,047个,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3,300多个,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4.6万个,共引带农户55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6.7%。街道社区实行了“四改一创建”工作模式,建立了领导联系社区、部门包扶社区、驻区单位共建社区、职能部门服务社区制度,着力解决了社区“三无”问题。整合城市街道党(工)委18个、社区166个,创建社区服务中心46个、服务站(点)930个,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1,860支。三是创新党组织设置体系,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打破以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坚持新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
今年4月,省委对绥化市委班子调整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深刻吸取“马案”教训,认真研究落实加强和改进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措施,为全市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着眼于形成真抓实干工作导向,大力推进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
为从根本上消除“马案”的负面影响,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形成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从今年5月开始,市委制定并不断完善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方案》及推进实施意见,在全市扎实深入地开展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活动。一是明确提出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目标。即把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思想解放、开拓创新的班子;善于学习、素质过硬的班子;善谋全局、善抓大事的班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班子;团结奋进、合力攻坚的班子;勤奋敬业、廉洁自律的班子。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今年市委进一步确立了县(市)区创业型领导班子的“六好”标准(思想政治建设好、加快发展业绩好、“两风”建设成效好、选人用人导向好、利民承诺实施好、群众公论评价好)和市直部门创业型领导班子“六优”标准(围绕大局服务优、业务工作成效优、党风廉政建设优、依法执政效能优、部门自身建设优、社会群众评价优)。二是探索完善了创业型班子实绩考核办法。今年,市委制定出台了《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实施办法》。对县(市)区班子,围绕地方经济实力、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社会政治稳定、社会全面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等五个方面24项具体考核内容;对市直部门班子,按经济管理、执法监督、行政业务、综合协调、党务群团六类确定了主要工作任务目标和共同工作任务指标。对领导干部也相应确定了具体的实绩考核内容和办法。最近,我们对原有的考核办法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将于近期印发实施。三是全面落实了创业型班子建设推进措施。围绕激发创业动力,召开了全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了思想不解放、精神不振奋、作风不扎实、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力、创业实绩不突出等问题;围绕提高创业本领,大规模地开展了干部培训工作,年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达到了五分之一以上;围绕加快创业进程,实行了项目建设“五个一”责任制(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建立了项目建设、大事大项、经济发展排行榜;围绕拓展创业实践,深入开展了利民承诺活动,着力解决了事关群众利益的10个方面33件实事;围绕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了“两风”建设,着力解决了不思干事、不干实事、不干正事的问题。“两风”建设中,市委共查处违纪案件37起,其中,公开处理破坏发展环境的典型案件10起。四是切实加强了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督查指导。市委把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全市总体工作的大事大项,列入重点督查项目,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不断加大了督查力度,实行了严格考评措施,大力表彰实干兴业的班子,调整看摊守业的班子,集中整治软弱涣散的班子。今年和今年,市委共表彰奖励实绩突出的县(市)区8个,市直部门33个,工作实绩突出的处级干部399人。同时,对15个实绩较差、工作后进的班子进行了组织调整和集中整顿,对9名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导向,出现了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上下一心、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
二、着眼于健全完善干部选任监督机制,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针对“马案”暴露出在选人用人方面的问题和教训,我们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不断加大了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是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为主线,健全完善了干部选任新规范。为了确保用好的作风选人、用好的制度用人,市委于今年8月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条例〉精神,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实施意见》、《市委任免干部工作程序》、《市委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干部任免事项具体操作办法》、《关于实行干部差额考察的实施意见》和《县(市)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实施办法》等5个规范性文件。去年11月,我们又制定出台了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工作六项制度,即:《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处级创业型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县(市)区党政正职和市直党政部门正职领导干部公推差选暂行办法》、《县(市)区党政副职和市直党政部门副职领导干部差额选任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县处级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实施细则》和《关于加强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健全完善上述制度,不断提高了干部选任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二是以推行“四差”选任制度为主体,探索实行了干部选任新方法。今年8月,我们在全市全面推行了以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四差”选任制度。今年,我们又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探索实行了以“公推提名、差额选任、延伸考察、联审把关、社会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任办法,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今年以来,全市通过新的选任办法共选拔任用处科级领导干部1,344名,其中处级269名,科级1,075名。三是以防止和解决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职”为目的,研究落实了干部选任监督新举措。在干部选任中,严把“五关”,实行了“六制”。“五关”即:推荐考察关、经济责任审计关、廉政审查关、任前公示关、任职试用关。“六制”即: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选人用人巡视督查制、干部选用联访联查制、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选人用人社会评价制、下级党委讨论干部事前事后报告审查制。三年来,我们先后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大规模巡视督查2次、联合检查7次、查办案件32起、取消和暂缓任职处科级干部22人。
三、着眼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按照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从我市实际出发,坚持“夯实基础、创优环境、打造品牌”的总体思路,用好现有人才,盘活闲置人才,引进短缺人才,培养各类人才,使我市人才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确定了具有绥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重点建设“七支人才队伍”,即:以党政领导干部为主体的发展创业型,以经济职能部门业务骨干为主体的项目开发型,以各类企业家、私营业主为主体的经营管理型,以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骨干为主体的精业爱岗型,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工技师为主体的实用技能型,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各类能人为主体的“双带”示范型,以各类中介人、经纪人为主体的市场营销型人才队伍。以“七支人才队伍”为主体,大力实施了“1551”工程(市本级重点选拔管理1000名各类优秀人才,每个县(市)区、每个乡镇、每个村分别重点选拔管理500名、50名、10名各类优秀人才),分层次、分门类建立了人才库。目前,人才库已储备各类人才13.6万人,为开发人才资源奠定了基础。二是制定了人才工作配套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绥化市“1551工程”市级优秀人才推选管理暂行办法》、《绥化市优秀中青年专家推选管理暂行办法》和《绥化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为引才、聚才、育才和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今年,共引进各类人才7,400多名(其中博士后2名,硕士研究生15名),培训各类人才7.3万人次。三是拓宽了人才发挥作用渠道。采取科技攻关项目、人才精英赛、职业技能大比武、开展送科技下乡等形式,积极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创业平台。引导各类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市县两级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人才市场2处。两级人才市场普遍开设了信息咨询与发布、定期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项目,增强了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去年以来,全市两级人才交流中心共召开人才洽谈会138场次,发布人才11,800多条,通过人才市场引进各类人才2,970人,输出人才1,700多人。
四、着眼于增强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几年来,市委始终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把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以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为目标,以“放活、创新、规范、升级”为原则,以“群众、服务群众、致富群众”为出发点,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使基层组织建设在巩固中得到了提高、在创新中取得了发展。一是实施素质升级工程,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双带”能力。突出抓好“小康领路人型、产业带头人型、科技明白人型、市场经纪人型、群众贴心人型”“五型”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对乡村干部进行大规模培训,每年乡村干部和后备干部培训面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全市近50%乡村干部达到了“五型”标准。着力提高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几年来培训社区干部3,700多人次。同时配齐配强了基层领导班子,仅去年全市调整乡村班子101个,成员215名,充实党组织书记107人;选派442名大到村任职,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0%。公开选拔社区干部939人,其中支部书记166人。二是创建特色工作模式,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乡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了具有绥化特色的农村党建“四个工作模式”。即:乡镇干部为主体+农户,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村组干部为主体+农户,创办党群共建股份公司;各类能人为主体+农户,创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党员为主体+农户,创办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三年来,围绕推进“四个模式”,全市共协调专项扶持资金和党费贴息资金3,000多万元。目前,全市已创办产业示范服务基地1,047个,股份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3,300多个,党员服务区经济联合体4.6万个,共引带农户55万多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66.7%。街道社区实行了“四改一创建”工作模式,建立了领导联系社区、部门包扶社区、驻区单位共建社区、职能部门服务社区制度,着力解决了社区“三无”问题。整合城市街道党(工)委18个、社区166个,创建社区服务中心46个、服务站(点)930个,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1,860支。三是创新党组织设置体系,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打破以行政区划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坚持新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