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语文复习上海市作文的析题指导_中考语文
对题的分析、分类有助于中考作文的复习迎考。下面先看一下上海25年来中考作文题(为方便起见,作文题的提示或要求都已删去):
今年 我眼中的色彩
今年 记住这一天
今年 我们的名字叫_____
今年 充满活力的岁月
今年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
今年 我想唱首歌
今年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今年 有家真好
2000年 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
1999年 生活中的发现
1998年 我的欢乐
1997年 良师
1996年 变了
1995年 母爱
1994年 课后
1993年 我终于_____
1992年 忘不了他(她)
1991年 题目自拟,但必须包含“我”、“第一”这两个词,如:我的第
一位、我第一次看彩电、得第一名的是我、我家第一次旅游等等。
1990年 在_____影响下
1999年 我
1998年 我和xx
1997年 从来没有这样_____
1996年 这堂课真_____
1985年 同桌
1984年 给我带来了欢乐
仔细分析这25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我们首先会发现,上海的中考作文题似乎在刻意地回避当年的社会热点。1997年香港回归,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良师》;今年“非典”肆虐,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想唱首歌》;今年年初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但今年的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色彩》)。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社会上的猜题押题,另一方面这样的命题也确实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初中生可以不关注社会、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恰恰相反,这些题目完全可以反映当年的社会热点,今年确实有很多人“想唱首歌”,把歌献给与“非典”浴血奋战的白衣战士,今年也确实有很多根据地震灾区出现的军人的橄榄绿、医务工作这的白衣、蓝色或橙色简易帐篷等,写出了“我眼中的色彩”。但这并不等于说,中考作文的取材,必须同社会热点挂上钩,社会热点只能作为学生取材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上海的中考作文题目,在取材方面,是可以写社会热点,但不是必须写社会热点。学生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的熟悉的材料。
分析这25年来上海的中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探测到,上海中考作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取自“我”的成长经历,“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身边的人和事,来表现“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重点内容主要体现为两大主题,一是表现“我”的精神成长,即反映“我”在思想、、交往、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二是反映“我”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反映家庭、学校、社会上的人物风貌。把握了这两个方面,也就基本上把握了上海中考作文的重点内容。
一、表现“我”的精神成长
这是上海中考作文的重点内容。初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已经能细心地观察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努力向理想的自己靠近,心理敏感,体验丰富。上海中考作文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把反映自身的精神成长,表现“我”在思想认识、文习、课余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各类活动中的自我发展作为选材的重点范围。
1、思想上的磨炼和成熟
青少年的成长首先反映在对世界、对人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成长的主旋律,也是成长最为重要的标志。
一篇《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上海2000年中考作文题)写的是面对奶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我”不自卑,不怨恨,反而以刻苦努力的奋斗,以宽容理解的胸怀,度过了艰涩的日子,终于赢得了奶奶的称赞,酸涩去而甘甜来。内容切题而主题深刻。
2、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
学文化、学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自然也成了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上课、读书、写作、实验、考试、竞赛等学习生活中的忧虑和欢乐、失败和成功、过程和结果,都是作文应当反映的生动内容。
《我的视线》是上海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一位小作者写把自己对阅读兴趣的转变别具匠心地转化为“我的视线”的转变,反映出作者很强的读题、审题和顺题写作的能力。
文章熟练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原先“我的视线”总盯着电视机、看卡通、看武侠小说;在聆听一次演讲比赛之后,“我的视线转移了”,那些名着和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提升着“我”的精神品位。小作者抓住他阅读兴趣的转变,成功地写出了他的成长、成熟。
3、业余生活中的活动、爱好
业余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兴趣爱好是在业余生活中形成的。绘画、书法、养花、集邮、唱歌、舞蹈等,都是青少年所特别钟爱的。在表现这类生活时,不能忘记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心灵感受,这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令人回味的文字。
1999年中考作文题《生活中的发现》,一位小作者在文中写道,他发现了的价值:“音乐与文学,一脉相通,文学与哲理相辅相成,音乐与生活向来为世人所好。不是点滴的联系,而是根与根,心与心的交融。”“李商隐的《无题》所以我如此熟悉,如此真切感受,很大程度上因为有一首因它而起的歌,那歌中有胡琴声声、有古筝幽幽。这古典美的再现,是诗人豪迈气节的再现。这种美由音乐的殿堂走进文学的殿堂,在张爱玲、南怀瑾、周作人、余秋雨的笔间流过。闻书卷味的时候,我总爱放些音乐,读巴金的《家》,耳边回荡顺子的《回家》;读南怀瑾的儒雅文苑,聆听舒曼的钢琴曲;品味《中国文学史》,恰与贝多芬的《命运》相伴……”,可以看出作者热爱音乐,也热爱文学,文中的大量内容都是作者音乐生活读书生活的再现,那些优美的文句都是真实体验的表白,准确传神,颇有感染力。
4、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在交往中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并不断地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逐步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成熟的人。在中考作文中,反映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的内容在中考作文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有许多题目,似乎没有硬性规定写社会交往中的事,但如果能拓宽视野,把视点定格在社会这一层面上,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9年的《生活中的发现》,一位小作者记叙自己在一次考试失利后冒雨回家在路上修车补胎受修车师傅启发而心情豁然开朗的小事,反映出小作者与社会接触中自觉地接受,从生活中获得启迪、感悟,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的主动意识。修车师傅是位下岗工人,吃苦耐劳,对生活充满信心,即使在极困难的时候,仍然乐观自信,相信“雨总会停的”,正是这句不经意间说的话,使作者驱除了心头阴影,激发起面对失败、面对逆境而勇于奋起的斗志。
二、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这也是上海中考作文很广泛的作文题材。初中生的视野不能仅仅关注自身,而且要关爱家庭、关心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与身边的人和事的接触中,去认识、理解、发现,去表现、反映、赞美,而且最终应落实在“我”由于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表现“我”精神世界的提升。
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去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1、家庭中的故事和教益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俄罗斯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
今年 我眼中的色彩
今年 记住这一天
今年 我们的名字叫_____
今年 充满活力的岁月
今年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的视线
今年 我想唱首歌
今年 为自己竖起大拇指
今年 有家真好
2000年 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
1999年 生活中的发现
1998年 我的欢乐
1997年 良师
1996年 变了
1995年 母爱
1994年 课后
1993年 我终于_____
1992年 忘不了他(她)
1991年 题目自拟,但必须包含“我”、“第一”这两个词,如:我的第
一位、我第一次看彩电、得第一名的是我、我家第一次旅游等等。
1990年 在_____影响下
1999年 我
1998年 我和xx
1997年 从来没有这样_____
1996年 这堂课真_____
1985年 同桌
1984年 给我带来了欢乐
仔细分析这25年的上海中考作文题,我们首先会发现,上海的中考作文题似乎在刻意地回避当年的社会热点。1997年香港回归,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良师》;今年“非典”肆虐,当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想唱首歌》;今年年初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但今年的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色彩》)。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社会上的猜题押题,另一方面这样的命题也确实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初中生可以不关注社会、不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恰恰相反,这些题目完全可以反映当年的社会热点,今年确实有很多人“想唱首歌”,把歌献给与“非典”浴血奋战的白衣战士,今年也确实有很多根据地震灾区出现的军人的橄榄绿、医务工作这的白衣、蓝色或橙色简易帐篷等,写出了“我眼中的色彩”。但这并不等于说,中考作文的取材,必须同社会热点挂上钩,社会热点只能作为学生取材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上海的中考作文题目,在取材方面,是可以写社会热点,但不是必须写社会热点。学生所写的内容,必须是自己的熟悉的材料。
分析这25年来上海的中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探测到,上海中考作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取自“我”的成长经历,“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身边的人和事,来表现“我”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重点内容主要体现为两大主题,一是表现“我”的精神成长,即反映“我”在思想、、交往、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和成长;二是反映“我”身边的先进人物、先进思想,反映家庭、学校、社会上的人物风貌。把握了这两个方面,也就基本上把握了上海中考作文的重点内容。
一、表现“我”的精神成长
这是上海中考作文的重点内容。初中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已经能细心地观察自我,关注自己的成长,努力向理想的自己靠近,心理敏感,体验丰富。上海中考作文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把反映自身的精神成长,表现“我”在思想认识、文习、课余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各类活动中的自我发展作为选材的重点范围。
1、思想上的磨炼和成熟
青少年的成长首先反映在对世界、对人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成长的主旋律,也是成长最为重要的标志。
一篇《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上海2000年中考作文题)写的是面对奶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我”不自卑,不怨恨,反而以刻苦努力的奋斗,以宽容理解的胸怀,度过了艰涩的日子,终于赢得了奶奶的称赞,酸涩去而甘甜来。内容切题而主题深刻。
2、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
学文化、学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自然也成了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上课、读书、写作、实验、考试、竞赛等学习生活中的忧虑和欢乐、失败和成功、过程和结果,都是作文应当反映的生动内容。
《我的视线》是上海今年的中考作文题,一位小作者写把自己对阅读兴趣的转变别具匠心地转化为“我的视线”的转变,反映出作者很强的读题、审题和顺题写作的能力。
文章熟练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原先“我的视线”总盯着电视机、看卡通、看武侠小说;在聆听一次演讲比赛之后,“我的视线转移了”,那些名着和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提升着“我”的精神品位。小作者抓住他阅读兴趣的转变,成功地写出了他的成长、成熟。
3、业余生活中的活动、爱好
业余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兴趣爱好是在业余生活中形成的。绘画、书法、养花、集邮、唱歌、舞蹈等,都是青少年所特别钟爱的。在表现这类生活时,不能忘记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心灵感受,这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令人回味的文字。
1999年中考作文题《生活中的发现》,一位小作者在文中写道,他发现了的价值:“音乐与文学,一脉相通,文学与哲理相辅相成,音乐与生活向来为世人所好。不是点滴的联系,而是根与根,心与心的交融。”“李商隐的《无题》所以我如此熟悉,如此真切感受,很大程度上因为有一首因它而起的歌,那歌中有胡琴声声、有古筝幽幽。这古典美的再现,是诗人豪迈气节的再现。这种美由音乐的殿堂走进文学的殿堂,在张爱玲、南怀瑾、周作人、余秋雨的笔间流过。闻书卷味的时候,我总爱放些音乐,读巴金的《家》,耳边回荡顺子的《回家》;读南怀瑾的儒雅文苑,聆听舒曼的钢琴曲;品味《中国文学史》,恰与贝多芬的《命运》相伴……”,可以看出作者热爱音乐,也热爱文学,文中的大量内容都是作者音乐生活读书生活的再现,那些优美的文句都是真实体验的表白,准确传神,颇有感染力。
4、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地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在交往中熟悉社会、了解社会,并不断地学习优秀的思想文化,逐步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成熟的人。在中考作文中,反映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的内容在中考作文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有许多题目,似乎没有硬性规定写社会交往中的事,但如果能拓宽视野,把视点定格在社会这一层面上,也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99年的《生活中的发现》,一位小作者记叙自己在一次考试失利后冒雨回家在路上修车补胎受修车师傅启发而心情豁然开朗的小事,反映出小作者与社会接触中自觉地接受,从生活中获得启迪、感悟,汲取不断前进的动力的主动意识。修车师傅是位下岗工人,吃苦耐劳,对生活充满信心,即使在极困难的时候,仍然乐观自信,相信“雨总会停的”,正是这句不经意间说的话,使作者驱除了心头阴影,激发起面对失败、面对逆境而勇于奋起的斗志。
二、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这也是上海中考作文很广泛的作文题材。初中生的视野不能仅仅关注自身,而且要关爱家庭、关心学校、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与身边的人和事的接触中,去认识、理解、发现,去表现、反映、赞美,而且最终应落实在“我”由于这些身边的人和事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表现“我”精神世界的提升。
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去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1、家庭中的故事和教益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俄罗斯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层细胞,人类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实现,人类胜利的力量在这里滋长,儿童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