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追回六万赔偿金_保险典型案例
旷日持久的诉讼终于了结,两年来愁眉不展的建筑工人陈明,从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法官黄铎斌手中接到沉甸甸的6万元赔偿金,热泪盈眶,他握着黄铎斌法官的双手,使劲地摇,久久不愿放手……
工伤致残
今年,来自贵州农村的陈明怀揣着梦想入职深圳朝海分公司。不幸的是,在一次施工中陈明受伤,经鉴定为九级伤残。
由于朝海分公司和朝海总公司没有为陈明办理工伤保险,所以,陈明提出赔偿公司并未理会。见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护,陈明向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作出裁决:两公司支付陈明各种赔偿金7.03万元;朝海分公司不服,向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福田区人民法院判决朝海分公司赔偿7.03万元。对此,朝海分公司仍不服,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民六庭合议庭法官根据陈明的工伤状况,特别安排提前开庭,并拟定尽快结案。在仔细审查全案时,承办法官黄铎斌发现了问题,这起案件一审判决漏列了总公司,分公司以此为由提出上诉,主张一审法院违反法定程序,请求二审法院发回重审。依据法律规定,漏列案件当事人,肯定是要发回重审的,一旦如此,案件曲折程度可想而知。而公司因为与陈明涉及各种矛盾,非常不愿意主动赔偿,想让陈明尽快拿到赔偿款,依据法律程序难以做到。此外,陈明说他的月工资为2915元;而公司方说是月工资为1788元。在这一点上,双方都没确切证据,差额达1127元,以18个月的补助金计算,双方分歧很大,法院很难认定。
显然,此案程序和实体都有问题,应该发回重审。在开庭时,细心的黄铎斌法官发现,陈明苍白的脸色及明显的跛行可见其身心的疲惫,如果发回重审,赔偿将遥遥无期。
针尖麦芒
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黄铎斌法官要求公司方拿出相应赔偿款,公司方表态同意,但称只能拿出3万元,否则,请法院发回重审。
当黄铎斌法官将案情委婉告知陈明,并劝他与公司方和解时,陈明根本不领情:“我为公司拼死拼活,但公司却常常欺负我,因为这起案子早就闹得不可开交了,反正公司就该赔钱,法院没理由不判赢的,想少给一分钱,没门,我就要出口恶气!”
由于对法律一知半解,以为调解是偏袒公司一方,陈明便把矛头对准了黄铎斌法官:“你肯定收了他们的好处,否则这么简单的案子干嘛要让我做出让步,要调解结案。我要去纪委告你!”陈明竟然真到人大、市政府、法院信访,有时整天蹲在法院大门口不走,要求尽快结案,否则就死在法院门口。
老百姓的事情没有小事情。尽管受到当事人误解,黄铎斌法官坚定一个信念:迎难而上。通过法庭调查,充分了解案件背景,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黄铎斌法官对解决矛盾的方式步骤进行深入思考,在确定以调解方式作为解决矛盾的思路后,他确立了调解此案的十二字方针:“恳切沟通,耐心疏导,法理情义。”
柳暗花明
黄铎斌法官一出手就遇到强大阻力,公司方表示:愿意支付一定金额,但一审判决金额过高,只出3万元,否则按照法律程序发回重审。黄铎斌法官不顾公司方态度冷漠,一再打电话恳切沟通,经过和公司方代理律师秦律师和劳工部负责人李部长多次交谈,李部长表态:“黄法官,这事让你操心了,我只能越权加到4万元了,再多就得我们老板定了。”
黄铎斌法官决定跟公司老板面谈,他请李部长帮忙联系。几天后,黄铎斌法官与助理马丹姝驱车前往该公司。一见面,公司老板张总态度热情,却坚持己见:“陈明在公司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公司安排。原来与他沟通,也想赔钱的,但他漫天要价,蛮不讲理,最后还起诉公司,这种人懒得理他!”
黄铎斌法官先是用动之以情的说辞来打动张总,陈明作为公司员工,因工负伤却难以得到赔偿,并且家庭十分困难,他急迫索赔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还阐明“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中华民族美德。交谈中,黄铎斌法官发现张总是潮州人,“哎呀,咱们是老乡!”黄铎斌法官说起了潮州家乡话。老乡,缩短了双方距离,沟通更顺畅了。最后,张总终于松了口:“黄法官,难为你这么辛苦,这么恳切,公司是该负点责的,这样吧,我们愿意支付6万元。”
公司这边的关攻下来了,可陈明却不买账,他认为只有胜诉才有面子,才能有更多赔偿,他不明白诉求中有多少合法多少不合法,盲目将情理法混为一谈,竟一心要求通过判决来解决。
黄铎斌法官意识到,这种对诉讼抱有偏见的人,应该适当引导,对其偏执的一面,要耐心地沟通,调解总要打几个回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打定主意,黄铎斌法官制定对策,一个多月时间里,与马助理一起,平均两三天一个电话,从行动上显示法院很重视他,很替他考虑问题,耐心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陈明适当降低期望值,尽快结束争议,并认识到和解既能尽快得到赔偿,身心、家庭也能得以安顿,调解是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途径。
春风化雨,陈明终于感受到了法官的真诚和关怀,他表示接受调解。当他捧着得来不易的赔偿金时连声称谢:“黄法官,我对法律太不了解,误会你们了。这段时间太辛苦你了,我也没啥回报的,只能说声‘谢谢了’!”
曾经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的双方当事人在黄铎斌法官的耐心疏导劝解下,前嫌尽释,握手言和。望着掩不住喜悦的陈明,回想几个月来调解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黄铎斌法官不无感慨:“案子结了,事也了了,双方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解决民事纠纷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社会效果啊!”(文中当事人及涉案公司均为化名)
工伤致残
今年,来自贵州农村的陈明怀揣着梦想入职深圳朝海分公司。不幸的是,在一次施工中陈明受伤,经鉴定为九级伤残。
由于朝海分公司和朝海总公司没有为陈明办理工伤保险,所以,陈明提出赔偿公司并未理会。见自己的权益得不到保护,陈明向深圳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作出裁决:两公司支付陈明各种赔偿金7.03万元;朝海分公司不服,向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福田区人民法院判决朝海分公司赔偿7.03万元。对此,朝海分公司仍不服,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后,民六庭合议庭法官根据陈明的工伤状况,特别安排提前开庭,并拟定尽快结案。在仔细审查全案时,承办法官黄铎斌发现了问题,这起案件一审判决漏列了总公司,分公司以此为由提出上诉,主张一审法院违反法定程序,请求二审法院发回重审。依据法律规定,漏列案件当事人,肯定是要发回重审的,一旦如此,案件曲折程度可想而知。而公司因为与陈明涉及各种矛盾,非常不愿意主动赔偿,想让陈明尽快拿到赔偿款,依据法律程序难以做到。此外,陈明说他的月工资为2915元;而公司方说是月工资为1788元。在这一点上,双方都没确切证据,差额达1127元,以18个月的补助金计算,双方分歧很大,法院很难认定。
显然,此案程序和实体都有问题,应该发回重审。在开庭时,细心的黄铎斌法官发现,陈明苍白的脸色及明显的跛行可见其身心的疲惫,如果发回重审,赔偿将遥遥无期。
针尖麦芒
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黄铎斌法官要求公司方拿出相应赔偿款,公司方表态同意,但称只能拿出3万元,否则,请法院发回重审。
当黄铎斌法官将案情委婉告知陈明,并劝他与公司方和解时,陈明根本不领情:“我为公司拼死拼活,但公司却常常欺负我,因为这起案子早就闹得不可开交了,反正公司就该赔钱,法院没理由不判赢的,想少给一分钱,没门,我就要出口恶气!”
由于对法律一知半解,以为调解是偏袒公司一方,陈明便把矛头对准了黄铎斌法官:“你肯定收了他们的好处,否则这么简单的案子干嘛要让我做出让步,要调解结案。我要去纪委告你!”陈明竟然真到人大、市政府、法院信访,有时整天蹲在法院大门口不走,要求尽快结案,否则就死在法院门口。
老百姓的事情没有小事情。尽管受到当事人误解,黄铎斌法官坚定一个信念:迎难而上。通过法庭调查,充分了解案件背景,耐心倾听双方的陈述,黄铎斌法官对解决矛盾的方式步骤进行深入思考,在确定以调解方式作为解决矛盾的思路后,他确立了调解此案的十二字方针:“恳切沟通,耐心疏导,法理情义。”
柳暗花明
黄铎斌法官一出手就遇到强大阻力,公司方表示:愿意支付一定金额,但一审判决金额过高,只出3万元,否则按照法律程序发回重审。黄铎斌法官不顾公司方态度冷漠,一再打电话恳切沟通,经过和公司方代理律师秦律师和劳工部负责人李部长多次交谈,李部长表态:“黄法官,这事让你操心了,我只能越权加到4万元了,再多就得我们老板定了。”
黄铎斌法官决定跟公司老板面谈,他请李部长帮忙联系。几天后,黄铎斌法官与助理马丹姝驱车前往该公司。一见面,公司老板张总态度热情,却坚持己见:“陈明在公司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公司安排。原来与他沟通,也想赔钱的,但他漫天要价,蛮不讲理,最后还起诉公司,这种人懒得理他!”
黄铎斌法官先是用动之以情的说辞来打动张总,陈明作为公司员工,因工负伤却难以得到赔偿,并且家庭十分困难,他急迫索赔的心理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还阐明“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中华民族美德。交谈中,黄铎斌法官发现张总是潮州人,“哎呀,咱们是老乡!”黄铎斌法官说起了潮州家乡话。老乡,缩短了双方距离,沟通更顺畅了。最后,张总终于松了口:“黄法官,难为你这么辛苦,这么恳切,公司是该负点责的,这样吧,我们愿意支付6万元。”
公司这边的关攻下来了,可陈明却不买账,他认为只有胜诉才有面子,才能有更多赔偿,他不明白诉求中有多少合法多少不合法,盲目将情理法混为一谈,竟一心要求通过判决来解决。
黄铎斌法官意识到,这种对诉讼抱有偏见的人,应该适当引导,对其偏执的一面,要耐心地沟通,调解总要打几个回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打定主意,黄铎斌法官制定对策,一个多月时间里,与马助理一起,平均两三天一个电话,从行动上显示法院很重视他,很替他考虑问题,耐心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陈明适当降低期望值,尽快结束争议,并认识到和解既能尽快得到赔偿,身心、家庭也能得以安顿,调解是最大限度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途径。
春风化雨,陈明终于感受到了法官的真诚和关怀,他表示接受调解。当他捧着得来不易的赔偿金时连声称谢:“黄法官,我对法律太不了解,误会你们了。这段时间太辛苦你了,我也没啥回报的,只能说声‘谢谢了’!”
曾经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的双方当事人在黄铎斌法官的耐心疏导劝解下,前嫌尽释,握手言和。望着掩不住喜悦的陈明,回想几个月来调解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黄铎斌法官不无感慨:“案子结了,事也了了,双方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调解,解决民事纠纷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社会效果啊!”(文中当事人及涉案公司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