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连险“翻身”尚需时日_保险资讯
●投资连结保险的实际保障在一般情况下大于传统寿险,它是以通货膨胀的固定化为时代背景,为保证保险金额的实际价值而开发的
●自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英国以来,迅速成为欧美国家人寿保险市场的主力险种,其保费收入比例达到了40%以上
●中国现有的环境不适宜大规模移植产生于欧美的投资连结产品
●专业人士指出:不能讲求短期投资效果;不是暴富的捷径;要货比三家节前,一条内容为“太平人寿首个个人投连险产品在京上市,第一天就卖出了349.9万元”的消息使得公众把关注的目光重新投向了已经淡出市场很久的“投连险”;太平人寿也因为吃了这只“螃蟹”,而成为自今年全国发生投连险退保风波以来首家再度推出个人投连险业务的寿险公司。由于“开局不错”,各家媒体“毫不吝啬”地用了“咸鱼翻身”、“冬去春回”、“回潮”、“枯木逢春”等词语来形容此次投连险“高调回市”。
1999年10月,一直以来都以“相当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保险市场舞台上的平安保险和新华人寿先后将国际上一种比较先进的险种引入中国市场。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一名为“投资连结险”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年该险种保费收入高达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倍;平安人寿公司力推的投连险产品自2000年10月开始运作,在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9.79%的净值增长,超过同期上证指数6.47%和上证基金指数8.67%的涨幅。
尽管有着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在接下去的日子,它留给人们的只剩那场令人记忆犹新的“非正常退保”风波。
今年下半年,国有股减持的提出直接诱发了中国股市的下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第八次降息,直接导致了投连险收益的大幅“缩水”。有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投连险降幅高达36.04%,全国投连险退保率为4.9%,相比较今年同期出现的仅为0.1%的退保率来看,市场的反应用“混乱”和“恐慌”来形容是不过分的。至此之后,关于投连险的投诉和退保事件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原来争相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们也逐渐退出了这一产品的市场竞争。直至此次,太平人寿快速“抢滩”市场。
“出身”并不存在问题投资连结保险能使保险公司避免传统寿险的利差损风险“投连产品从本身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副主任粟芳博士这样说。她认为,投资连结保险除了同传统寿险一样给予保户生命保障外,还可以让客户直接参与由保险公司管理的投资活动,将保单的价值与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联系起来。大部分缴费用来购买由保险公司设立的投资账户单位,由投资专家负责账户内资金的调动和投资决策,将保户的资金投入在各种投资工具上。投资账户中的资产价值将随着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发生变动,所以客户在享受专家理财好处的同时,必然也将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
今年年初在北京召开的“投资连结保险在中国”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保险业界代表都认为,投资连结保险在产品开发上并不存在像外界说的那样有“出身”上的问题,它在国外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首都经贸大学朱俊生博士介绍说,事实上,即使是在英美等保险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投连险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以美国为例,早在1962年就推出了第一个投连险产品,在其诞生初期,由于其投资收益并没有表现出比传统保险产品更加明显的优势,客户对产品仍然存在疑虑并仍倾向购买传统的保证利率产品,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利率、股市低迷时期,客户可以通过存款很容易就实现高于其他投资的收益,当时的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份额只有3%.同时,由于投连险与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产品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股市震荡考验,进入80年代后,随着利率的降低、股票价格的上升和消费者对股票等高收益投资的熟悉,投连险的价值最终得到体现。今年欧洲股市的低迷和下跌,使能够较多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连接保单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导致该业务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在接下去的并不长的时间里,由于股票市场的复苏使投资连接保险重新获得原动力,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志强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投连险和股市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在投资上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因此即使在国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保事件,但其退保规模并没有像国内那样大。究其原因,在国外,有更多的人是对投连险有着充分认识的,这一点也许可以带给国内业界不少启示。
只是卖错了对象中国现有环境不宜大规模推广投连产品在保监会下发的《投资连结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中对投连险的定义有着明确说明:投连险是投保人按照公司既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以及依据自己的投资取向、财政状况及可承受风险的能力,投资于其中一个或多个账户,投保人可依据各个账户以及市场的表现,随时转换投资账户或调整各个账户之间的投资比例,以取得更理想的投资回报,但投连险风险收益全由投保人独自承担。从上述的一段话中,已经不难看出,投连险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只适合那些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客户。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都会在说完“投连险”具有诸如灵活的保费、能像共同基金那样投资、能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投保人可以在60岁左右时从人寿保险的现金值中提取现金而不受任何税务方面的限制或罚款等等优点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它的“不足”,那就是公众并不了解如何正确地去利用投连险来巩固自己的财务安全状况和通过投资积累资产。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不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和国外的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公众的保险意识相当淡薄,自然很难理解用保险来作为长期投资工具的意义,更不懂得这笔现金资产将来的真正价值,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人寿保险计划在财务整体中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保障、投资增值及免税的功能;另外,由于发育并不完全的保险市场上缺少既有高尚职业操守、又有全面专业知识的投资顾问或专业人士。这部分人士担忧地说,如在保险市场上缺少这方面的来为消费者作解释的专家的话,那么消费者将很难理解投连险当中的种种细节。
也许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不能够把投连险完全等同于投资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因为普通的投资产品和工具完全不具备投连险的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同时也不能够把投连险完全等同于银行的定期储蓄,因为银行的储蓄也并不具备投连险的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和潜在的投资回报率。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保险代理人去和客户说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专家强调说:“投连险之所以出现了那么严重的退保风波,就是在于代理人将投连险卖给了不适合人群。不夸张地话,那些代理人自己也不一定搞清楚什么是投连险。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将存在很大风险的投连险通过夸大和虚构其回报率卖给了并没有能力承担这些风险的人们,不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客户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作为一种已经开发出来的保险产品,投连险在中国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消费人群?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郝演苏教授曾给出过答案:中国现有环境不宜大规模推广投连产品,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面向特定人群销售这种产品,购买投连险的投资者应该是已经拥有基本的商业保险保障,并且具有承受资本市场风险的心理素质。
安永吴志强先生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不同险种的设计是针对市场上的不同需求、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所定的。传统险种是为保守型客户设定的;投资连结产品主要针对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以获取较大收益的目标人群。就产品的特性和设计而言,投连产品比较适合一些具有稳定高收入且承受长期投资风险能力较强的中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群收入相对较高,但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打理,投连险恰恰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方便”成为了这一群体看中投连险的主要原因。
新酒装在旧瓶里?
有观点认为:保险市场大环境并没有改变由于第一代投连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而第二代的投连险产品又是“逆风起飞”,因此有很多人都试图努力从新老两代投连险产品当中寻找出不同点。尽管保险公司为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做足了宣传,宣称新产品在缴纳保费的灵活性、产品设计的前瞻性及营销策略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并且对产品的透明度作了很大的改进,另外,对销售该产品的代理人素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消除人们对投连险产品的顾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对记者吐露的话语,也许能够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中国国内保险市场上存在着诸多无法避让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尽快稳妥地加以解决的话,不单单是投连险,还包括其他险种,甚至包括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都是无从谈起的。”
这位高层人士向记者说明了他的理由。他认为,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一直都在强调自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加上国内保险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同行业内的竞争变得相当激烈,因此就造成了一些保险公司十分看重当年保费收入的增长情况,而忽视了在迅速增加的保费收入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的风险和危机;尽管“国九条”当中,已经明确了保险资金可以入市,但是并没有规定其入市的时间和规模,因此从目前看来,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拓宽,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然只限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金融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等几种有限的方式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有的投资条件还无法满足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在吸入巨额保费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巨大风险和经营的压力。
另外,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投连险产品收取的管理费用还是相当高昂,因此就造成进入投资账户的保险费比例过低。众所周知,投连险产品和开放式基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在申购和赎回上的费用却要超过开放式基金很多。
除此之外,反观几年前出现的“投连险”风波,保险代理人随意地夸大和虚构投连险的收益回报,从而使得客户受到误导成为了风波的主要成因,但是几年过去了,监管层虽然加大了对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的监管力度,保险公司也逐渐加大了自身产品的透明度,但是保险代理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假如不能很好很快地处理这一问题,势必导致老百姓对新型产品认识的偏差和保险代理人员的消费误导,给投连险的运作造成不利影响。尽管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加大了对销售投连险产品的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但设想要完成上亿元甚至是上十亿元的保费收入,仅仅依靠几百或者上千人的销售队伍,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很难说在将来保险公司是不是又会回到为追求利润,而陷入对保险代理人的要求一松再松的“怪圈”里来。
这位业内人士最后还对有购买投连险想法的“准保户”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一方面,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时客户不能只讲求短期投资效果,不能完全以保险公司的经验统计数据为根据评价险种收益,而要参考银行存款、债券市场及基金市场三个收益率来综合考虑;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由于要受到宏观经济状况以及投资管理人的专业经验、投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势必就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此,选择投连产品的消费者必须具有长期投资的心态,在买的时候不应当盲动,而在退保上不应冲动,想要短期暴富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最后一点,就是消费者在购买投资连结产品时一定要货比三家,既要看寿险产品的价格与服务,也要对寿险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了解,谨慎选择保险公司和险种。(记者 陈天翔)
●自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英国以来,迅速成为欧美国家人寿保险市场的主力险种,其保费收入比例达到了40%以上
●中国现有的环境不适宜大规模移植产生于欧美的投资连结产品
●专业人士指出:不能讲求短期投资效果;不是暴富的捷径;要货比三家节前,一条内容为“太平人寿首个个人投连险产品在京上市,第一天就卖出了349.9万元”的消息使得公众把关注的目光重新投向了已经淡出市场很久的“投连险”;太平人寿也因为吃了这只“螃蟹”,而成为自今年全国发生投连险退保风波以来首家再度推出个人投连险业务的寿险公司。由于“开局不错”,各家媒体“毫不吝啬”地用了“咸鱼翻身”、“冬去春回”、“回潮”、“枯木逢春”等词语来形容此次投连险“高调回市”。
1999年10月,一直以来都以“相当活跃”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保险市场舞台上的平安保险和新华人寿先后将国际上一种比较先进的险种引入中国市场。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里,这一名为“投资连结险”的新产品在国内市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年该险种保费收入高达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倍;平安人寿公司力推的投连险产品自2000年10月开始运作,在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9.79%的净值增长,超过同期上证指数6.47%和上证基金指数8.67%的涨幅。
尽管有着如此辉煌的“业绩”,但在接下去的日子,它留给人们的只剩那场令人记忆犹新的“非正常退保”风波。
今年下半年,国有股减持的提出直接诱发了中国股市的下跌,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第八次降息,直接导致了投连险收益的大幅“缩水”。有数据显示,到今年上半年,投连险降幅高达36.04%,全国投连险退保率为4.9%,相比较今年同期出现的仅为0.1%的退保率来看,市场的反应用“混乱”和“恐慌”来形容是不过分的。至此之后,关于投连险的投诉和退保事件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原来争相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们也逐渐退出了这一产品的市场竞争。直至此次,太平人寿快速“抢滩”市场。
“出身”并不存在问题投资连结保险能使保险公司避免传统寿险的利差损风险“投连产品从本身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副主任粟芳博士这样说。她认为,投资连结保险除了同传统寿险一样给予保户生命保障外,还可以让客户直接参与由保险公司管理的投资活动,将保单的价值与保险公司的投资业绩联系起来。大部分缴费用来购买由保险公司设立的投资账户单位,由投资专家负责账户内资金的调动和投资决策,将保户的资金投入在各种投资工具上。投资账户中的资产价值将随着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发生变动,所以客户在享受专家理财好处的同时,必然也将面临一定的投资风险。
今年年初在北京召开的“投资连结保险在中国”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保险业界代表都认为,投资连结保险在产品开发上并不存在像外界说的那样有“出身”上的问题,它在国外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首都经贸大学朱俊生博士介绍说,事实上,即使是在英美等保险市场高度发达的国家,投连险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以美国为例,早在1962年就推出了第一个投连险产品,在其诞生初期,由于其投资收益并没有表现出比传统保险产品更加明显的优势,客户对产品仍然存在疑虑并仍倾向购买传统的保证利率产品,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利率、股市低迷时期,客户可以通过存款很容易就实现高于其他投资的收益,当时的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份额只有3%.同时,由于投连险与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产品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股市震荡考验,进入80年代后,随着利率的降低、股票价格的上升和消费者对股票等高收益投资的熟悉,投连险的价值最终得到体现。今年欧洲股市的低迷和下跌,使能够较多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连接保单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导致该业务量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但在接下去的并不长的时间里,由于股票市场的复苏使投资连接保险重新获得原动力,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志强先生告诉记者,由于投连险和股市市场的变化息息相关,在投资上存在着不小的风险,因此即使在国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退保事件,但其退保规模并没有像国内那样大。究其原因,在国外,有更多的人是对投连险有着充分认识的,这一点也许可以带给国内业界不少启示。
只是卖错了对象中国现有环境不宜大规模推广投连产品在保监会下发的《投资连结保险管理暂行办法》中对投连险的定义有着明确说明:投连险是投保人按照公司既定的投资策略和投资,以及依据自己的投资取向、财政状况及可承受风险的能力,投资于其中一个或多个账户,投保人可依据各个账户以及市场的表现,随时转换投资账户或调整各个账户之间的投资比例,以取得更理想的投资回报,但投连险风险收益全由投保人独自承担。从上述的一段话中,已经不难看出,投连险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只适合那些有能力承担风险的客户。
在记者的采访中发现,很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都会在说完“投连险”具有诸如灵活的保费、能像共同基金那样投资、能减少通货膨胀的影响、投保人可以在60岁左右时从人寿保险的现金值中提取现金而不受任何税务方面的限制或罚款等等优点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它的“不足”,那就是公众并不了解如何正确地去利用投连险来巩固自己的财务安全状况和通过投资积累资产。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保险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不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和国外的发达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公众的保险意识相当淡薄,自然很难理解用保险来作为长期投资工具的意义,更不懂得这笔现金资产将来的真正价值,自然也就不能理解人寿保险计划在财务整体中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保障、投资增值及免税的功能;另外,由于发育并不完全的保险市场上缺少既有高尚职业操守、又有全面专业知识的投资顾问或专业人士。这部分人士担忧地说,如在保险市场上缺少这方面的来为消费者作解释的专家的话,那么消费者将很难理解投连险当中的种种细节。
也许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不能够把投连险完全等同于投资股票或者共同基金,因为普通的投资产品和工具完全不具备投连险的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同时也不能够把投连险完全等同于银行的定期储蓄,因为银行的储蓄也并不具备投连险的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和潜在的投资回报率。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保险代理人去和客户说明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位专家强调说:“投连险之所以出现了那么严重的退保风波,就是在于代理人将投连险卖给了不适合人群。不夸张地话,那些代理人自己也不一定搞清楚什么是投连险。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将存在很大风险的投连险通过夸大和虚构其回报率卖给了并没有能力承担这些风险的人们,不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对客户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那么作为一种已经开发出来的保险产品,投连险在中国究竟适合什么样的消费人群?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郝演苏教授曾给出过答案:中国现有环境不宜大规模推广投连产品,但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面向特定人群销售这种产品,购买投连险的投资者应该是已经拥有基本的商业保险保障,并且具有承受资本市场风险的心理素质。
安永吴志强先生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不同险种的设计是针对市场上的不同需求、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所定的。传统险种是为保守型客户设定的;投资连结产品主要针对愿意承担一定风险以获取较大收益的目标人群。就产品的特性和设计而言,投连产品比较适合一些具有稳定高收入且承受长期投资风险能力较强的中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群收入相对较高,但由于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打理,投连险恰恰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方便”成为了这一群体看中投连险的主要原因。
新酒装在旧瓶里?
有观点认为:保险市场大环境并没有改变由于第一代投连险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而第二代的投连险产品又是“逆风起飞”,因此有很多人都试图努力从新老两代投连险产品当中寻找出不同点。尽管保险公司为已经推出或即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做足了宣传,宣称新产品在缴纳保费的灵活性、产品设计的前瞻性及营销策略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并且对产品的透明度作了很大的改进,另外,对销售该产品的代理人素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消除人们对投连险产品的顾虑。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保险公司高层人士对记者吐露的话语,也许能够代表一部分人的观点———“中国国内保险市场上存在着诸多无法避让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尽快稳妥地加以解决的话,不单单是投连险,还包括其他险种,甚至包括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都是无从谈起的。”
这位高层人士向记者说明了他的理由。他认为,近年来各家保险公司一直都在强调自己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加上国内保险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同行业内的竞争变得相当激烈,因此就造成了一些保险公司十分看重当年保费收入的增长情况,而忽视了在迅速增加的保费收入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的风险和危机;尽管“国九条”当中,已经明确了保险资金可以入市,但是并没有规定其入市的时间和规模,因此从目前看来,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拓宽,寿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然只限于银行存款、国债投资、金融债券投资和基金投资等几种有限的方式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有的投资条件还无法满足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在吸入巨额保费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加了巨大风险和经营的压力。
另外,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投连险产品收取的管理费用还是相当高昂,因此就造成进入投资账户的保险费比例过低。众所周知,投连险产品和开放式基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其在申购和赎回上的费用却要超过开放式基金很多。
除此之外,反观几年前出现的“投连险”风波,保险代理人随意地夸大和虚构投连险的收益回报,从而使得客户受到误导成为了风波的主要成因,但是几年过去了,监管层虽然加大了对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的监管力度,保险公司也逐渐加大了自身产品的透明度,但是保险代理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假如不能很好很快地处理这一问题,势必导致老百姓对新型产品认识的偏差和保险代理人员的消费误导,给投连险的运作造成不利影响。尽管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加大了对销售投连险产品的保险代理人的管理,但设想要完成上亿元甚至是上十亿元的保费收入,仅仅依靠几百或者上千人的销售队伍,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很难说在将来保险公司是不是又会回到为追求利润,而陷入对保险代理人的要求一松再松的“怪圈”里来。
这位业内人士最后还对有购买投连险想法的“准保户”提出了几点自己的建议。一方面,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时客户不能只讲求短期投资效果,不能完全以保险公司的经验统计数据为根据评价险种收益,而要参考银行存款、债券市场及基金市场三个收益率来综合考虑;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由于要受到宏观经济状况以及投资管理人的专业经验、投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势必就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此,选择投连产品的消费者必须具有长期投资的心态,在买的时候不应当盲动,而在退保上不应冲动,想要短期暴富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最后一点,就是消费者在购买投资连结产品时一定要货比三家,既要看寿险产品的价格与服务,也要对寿险公司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进行了解,谨慎选择保险公司和险种。(记者 陈天翔)